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者旁征博引、深刻精辟、富于逻辑性地探讨了伊斯兰的永恒性与变化性的辩证关系,认为伊斯兰的永恒性体现在构成其原有特质的最基本的结构和最终的精神基础的永恒性之上,但对于这些原则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实践却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知识的增长、社会科学技术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变化.作者指出,必须在新的生活状况下,重新理解伊斯兰,将伊斯兰文明的理论框架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形式来适应变化,否则就意味着倒退.首先,作者回顾了以往的未来学说,指出穆斯林哲学家们花费了过多的智慧和过大的精力来进行有关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辩论,没能提供穆斯林乌玛(ummah,穆斯林公社)需要的理性的指导和方向,使得穆斯林乌玛逐步变得失去活力并明显地停滞不前.接着,作者用图示模式反映出穆斯林衰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选择,指出穆斯林乌玛不得不作出明智的决定,不能在一种实际上生活在过去、可表面上又处于通过外在的接纳西方的价值观和实践方式与当代社会相妥协的持续紧张的尴尬状态之中保全自身,而是要改变衰落的现状,选择一种理想之路,努力实现未来的麦地那境界,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然后,作者探讨了穆斯林价值观,强调要向麦地那境界前进,就需要穆斯林社会将自身的伊斯兰自觉意识水平提升到先知时代的人们所成就的水准.最后,作者指出穆斯林乌玛的腾飞是一个充满艰辛、失败和挫折的进程.它不仅需要构建一个完美的伊斯兰社会的可操作的模式,还需要目标、视野、梦想家和理想主义者以及穆斯林自身的努力实践,包括深思熟虑的政治行为.同时强调,在伊斯兰社会向麦地那理想境界迈进发展的进程中,所有穆斯林个体和集体都要付出资源、力量、意志和努力,尤其是穆斯林大众,因为他们在穆斯林地区现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的重塑和重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马平 《回族研究》2004,(3):100-103
波斯伊斯兰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一样,与中国伊斯兰文明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时至今日主要信奉逊尼派的中国穆斯林社会中,仍然可以发现许多伊朗什叶派的痕迹。波斯籍的传教士、波斯语的伊斯兰宗教经籍,对于中国穆斯林恪守宗教信仰、保存民族文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为内核的中国伊斯兰文明,对中国穆斯林的未来发展走向,必将继续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人类学是在认可伊斯兰、人类和知识的普世原则下对穆斯林群体的研究.伊斯兰人类学有助于改变穆斯林被观察,而不是主动观察的地位.伊斯兰只有一种,但穆斯林社会有多种形态,可分为部落分裂型、奥斯曼型、大河伊斯兰文明、西方帝国主义下的伊斯兰、重现伊斯兰五种模式.人类学家必须超越自我、自身的文化和世界,达到能够根据研究对象特殊的人性进行言说并理解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文化的传播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文化的自我表述和对他者的表述,成为不同文化之间彼此交流的关键性手段和形式.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美国影视媒体中对伊斯兰和阿拉伯穆斯林形象的塑造和再现,蕴含着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从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电视电影、儿童卡通片和动画片的制作和传播中,都不难发现美国影视媒体中包含的复杂而深层的多种权力关系,并且反映出全球化时代美国对中东的战略以及与伊斯兰世界和穆斯林的关系.通过对美国影视媒体对伊斯兰和穆斯林形象的塑造和表现过程的考察、分析,我们更能认识到不同文明间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或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道德规范,用以制约人们的道德行为。穆斯林社会的道德规范,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它从属于伊斯兰教的信仰。通常情况下,穆斯林社会十分重视伊斯兰信仰,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是一种道德召唤,它来自穆斯林内在的义务和职责感。 (一) 穆斯林个人道德与伊斯兰教道德的关系是怎样的?有的学者认为,个人道德产生于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  相似文献   

6.
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哈佛-燕京学社校友学术研讨会上,杜维明先生提出的会议主题是"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当时中国学者对文明对话并没有什么认识,对文明冲突也没有特别的敏感。会上杜先生详细谈到他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既已开始的与穆斯林的文明对话。在杜先生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南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在南京、宁夏、昆明主办了四次中国穆斯林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的学术对话,大家共同研讨中国历史上和当前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交往和碰撞、借鉴和吸收。在文明对话的旗帜下,参与对话的中国穆斯林精英的文化认同有了非常积极的发展,中国非穆斯林学者也能够更加自信地与穆斯林相处。这是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最吸引人的一次互动,不仅为"中国的"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推动,也为全球各地非穆斯林与穆斯林的相处共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回顾15年的经历,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如何将"回儒文明"对话从哲学和思想史领域向更多领域扩展,比如对中世纪伊斯兰地理学、历史学关于东方的内容与东方汉语文献的对比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更加具体地展现公元750年至15世纪末欧洲大航海时代前夕的世界文明史,而且让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2)如何认识当前伊斯兰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特别是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学者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中国穆斯林及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千百年来,中外穆斯林在经济、文化以及宗教领域一直保持着联系,往来不绝。中国穆斯林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交往、交融的历史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穆斯林及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交往领域不断拓宽,交往层次显著提升。今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伊斯兰教界和各族穆斯林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自信的精神开展国际交往,对于弘扬伊斯兰教的和平精神,抵御和防范各种极端思想的流布,增进中国穆斯林与世界各国穆斯林之间的友谊,弘扬"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促进中国人文外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兰经》作为真主启示于穆罕默德并传达给人类的指路明灯 ,以人类作为大地的代治者 ,只有通过世界万物中的人类才能把真理性的方案施展开来。那么 ,《古兰经》中怎样让人类 (确指穆斯林 )信守真主之正道的呢 ?就是说 ,人们接受伊斯兰教并遵守成为穆斯林 ,并非中世纪的那个特定时代的仅有的现象 ,而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随处可见的 ,随时发生的现实状况 ,所以 ,在人类共存共荣 ,相互欣赏的多元文化景观中 ,以辩证的、历史的、科学的态度研究《古兰经》教化人类的逻辑证明学 ,以使人们对宗教、文化、文明乃至真理有一个理智的、公允的理解角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析反恐话语中常用的象征、概念、代码等,揭示了西方媒体长期以来一直在妖魔化伊斯兰和穆斯林.认为西方媒体对伊斯兰和穆斯林的妖魔化和简约化加深了西方和伊斯兰世界之间业已存在的鸿沟,在相互理解的问题上误导民众.据此,强烈抨击"文明冲突"论.并指出,在世界变得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那些强调和谐与"和而不同"的东方古训更显其无与伦比的恒久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文明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伊斯兰文明具有政教合一、复古倾向、文化统一性以及因强大的适应能力导致的多样性和区域化倾向等文化特点。对于中国穆斯林中的回族而言,文化自觉包括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研究,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以及对西方文明的研究。对于伊斯兰文明的研究,特别需要关注伊斯兰文明的网络结构以及伊斯兰文明对于当代社会的适应性。文化自觉的意识源自危机和危机感。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必须从文明内部寻找原因,并从内部和外部全方位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可以从中国伊斯兰文化和域外伊斯兰文化中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