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后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形态,既是外在的社会学、后现代哲学和社会文化基础,也是心理学内部对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反应,是心理学为摆脱危机而寻找的一条出路。本文在对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论述的基础上,从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现代叙事的批判、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与理论体系的重构两方面介绍了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作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主导,它的本质特征是由高雅走向世俗,趋向商品化,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并使得文化问题成为政治问题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科技的非理性应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坚持了生产方式批判、生活方式批判和科技批判3个维度的统一,回应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观以及卢卡奇的物化观的解读,论证了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同时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逻辑: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方法;二是批判资本主义。为后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界一个新的“老问题”,“老”在于自后现代性出场之日起二者的纷争就从未间断,“新”在于现代性虽饱受质疑却不断被激活,内涵也愈加丰富。法兰克福学派三代批判理论家对现代性持总体性内在批判立场,但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极端的现代性批判立场导致批判理论的后现代性亲缘表征,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第二代理论家以现代性拒斥后现代性,从总体上将两者对立起来,造成二者关系紧张。作为二、三代之间重要过渡人物,维尔默传承批判理论传统,将哈贝马斯开启的语言学转向引向深入,在后形而上学视域中重构辩证法,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进行了饱有和解意味的理论重建,开启了政治伦理学新视域,为重塑更加开放包容的现代性提供方案。考察维尔默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关系的理论重建,为当代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关系提供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批判主体,质疑理性,否定基础主义等,这些几乎成为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基调。现代社会使个人不安全感与日俱增,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反思,然而在否定传统的同时,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悲观主义情怀,但尽管如此,它仍以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社会分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术界对詹姆逊后现代理论的接受经历了从理论评介到话语实践、从机械挪用到创造性发挥的转变.但是,我国詹姆进后现代理论的接受整体上并没有了解詹姆逊后现代理论植根于西方土壤的深刻内涵,而只是把他有关对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关键词抽离出来对中国的相似现象进行抽象批判,没有考虑中国的现实发展.对于中国后现代理论的研究与未来发展,应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回归后现代主义的经典文本,注重后现代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联系中国现实语境,注重后现代理论的在地化思考.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思想家们及其理论对从柏拉图起至黑格尔的西方唯理性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和批判,这一思想发展对西方现当代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现代思想理论源头的追溯也成为必然。后现代思潮学理探源如果以中世纪为限的话,可追溯到奥卡姆剃刀思想,近代反理性哲学家波普尔的反本质主义观点也是其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8.
19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当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哲学层面对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的媒介思想进行审视和反思,可以发现,鲍德里亚发展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引人注目、也是最极端的后现代传媒批判理论。鲍德里亚的意义在于,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透视了后现代社会虚拟代替现实的严峻境况,而在他看来这一切正是大众传媒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总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人的需要,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学理论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对需要的社会分析和批判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异化的社会关系。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马尔库塞,以及当代法国后现代思想家波德里亚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路径,分别从需要中展开对资本主义现当代社会之异化关系的深刻批判,揭示需要背后的意识形态控制。  相似文献   

10.
1968年文化革命的退潮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批判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作为日常生活批判的深化和拓展,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后现代艺术理论和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等多种合力影响的结果。全球化的空间生产及其引起的问题要求学者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列斐伏尔把空间作为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并将理论焦点由日常生活领域转向空间生产领域,由此形成了艺术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源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超越,它在批判和解构现代主义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种种弊端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后现代思维、方法与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与借鉴作用。后现代视域下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应当坚持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建设性批判原则、历史进步的乐观主义原则等。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的诸多社会问题都与现代社会祛除伦理的社会机制有关,而首当其责者正是现代伦理学本身。后现代伦理学指出了现代社会三大祛除伦理的社会机制,作为其指导思想的恰恰是现代伦理学中公认的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而这三者本身就是现代伦理学内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后现代伦理学从伦理现实和伦理学理论两个层面对现代伦理学进行的批判,预示着未来伦理学发展的方法或方向。发展伦理的一些新近成果也为后现代伦理学研究方式的生命力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消费社会是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表现,后现代社会理论因对消费社会的批判而风靡学界。虽然当代中国社会主要表现出生产社会的特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端倪。西方消费社会的种种弊端在我国亦开始显现,表现为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对人的个性发展的不利及文化的媚俗等。在这种背景下,从后现代理论视角对消费社会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无论在西方后工业社会,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都曾激起强烈的反响。这固然与其剖析问题的犀利中肯有关,也与知识分子重新思索自身的定位有关。傅永军先生的新著(控制与反抗——社会批判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泰山金橄榄”丛书之一,泰山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对这一学派的思想进行了系统但并非面面俱到的分析。难能可贵的是:傅先生将社会批判理论置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张力关系中,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宏观叙说视角,并由此开辟了一条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路径。开宗明义,作者在序言及第…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课程取向是近年来课程研究的热门议题,也是厘清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重要参照.解构的、社会批判的、建构的、审美的以及生态的五种主要的后现代课程取向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后现代课程的万花筒.后现代的课程取向为我们提供了对课程理解的多样化思考,但它极易陷入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并且在如何实践的问题上也存在一定困难.尽管后现代课程还不够成熟,但作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思维方式,它激发了我们对课程研究的创造力,也给课程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问题实质是社会矛盾及其表现与展开过程。问题在哪儿?谁的问题?有多少问题?如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批判论和后现代理论、行动理论、社会建构论等不同理论范式,展现了对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多维理论视角的分析有助于获得对社会问题基本性质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所有的力量关系都是权力关系:论福柯的权力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柯赋予权力以社会本体论地位,从多个方向上更改了经典政治理论的权力概念。在话语—权力—身体相互构成的分析中,理性的统治成为福柯权力批判理论的核心主题,它从根本上改变了马克思经济批判的政治理解模式,经济关系至多被看成是理性权力运行的具体领域,由此使政治阐释超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框架。理性权力批判作为福柯理论的主题和基本贡献充分体现了后现代政治理论的典型特征和当代政治思考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8.
法国后现代理论大师鲍德里亚用符号学的方法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商品概念,以符号为基点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商品概念,可以看到商品与符号具有相似的逻辑结构,但二者的内涵却存在很大差异。鲍德里亚的社会批判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是公共行政领域中一种具有批判和建构意义的先锋派理论。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哈贝马斯的日常语言和交往行为理论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奠定了语言哲学基础;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学家借鉴当代西方哲学成果,吸收了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现象学的思想内容,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找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合一的哲学基础,从而完成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的建构,实现了对传统西方行政理论的全面解构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话语与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后现代思想家依据“本体论的平等”观念 ,反对中心主义 ,推崇对话 ,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及其师生关系作了反思和批判 ,肯定了后现代社会教师的作用 ,确立了后现代社会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 ,代表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 ,对于构建我国大学师生关系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