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分析了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社会经济因素是使信仰产生异化的根本原因,我们不能忽视信仰异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从集体无意识、末日情结、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等精神现象入手,剖析信仰异化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苏童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饱受男权文化制度的压榨,其心理普遍带有强烈的社会受虐倾向,但在受虐的过程中,为了寻找精神平衡,其心理又具有强烈的施虐冲动。在施虐受虐的循环中,她们反复演绎着女性作为第二性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3.
信仰异化的社会心理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然而,由信仰所衍生的迷信、邪教和恐怖主义等异化形态始终困扰着人类。无疑,社会经济因素是使信仰产生异化的根本原因,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信仰异化的社会心理成因。文章就试图从集体无意识、末日情结、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等社会精神现象入手,剖析信仰异化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4.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然而,由信仰所衍生的迷信、邪教和恐怖主义等异化形态始终困扰着人类。无疑,社会经济因素是使信仰产生异化的根本原因,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信仰异化的社会心理成因。文章就试图从集体无意识、末日情结、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等社会精神现象入手,剖析信仰异化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分析出发及文化认同的角度 ,探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主人公曹七巧从受虐到施虐的心理转变机制 ;探寻“多年媳妇熬成婆”而成了婆婆的老媳妇却又虐待新媳妇这一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6.
在对小说《恐惧》文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主人公反英雄教师琼斯与学生之间的受虐与施虐的关系,指出霍克斯在最后的创作阶段中,建构后现代主义小说人物受虐和施虐的文本范式,也反映了霍克斯向现实主义创作的转向,从而达到文本的终极关怀,展示了后现代美国社会生活中人的尴尬的、令人恐惧的生存状态,同时也达到了文本世界中的受虐与施虐和现实生活中的受虐与施虐的对话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在其作品中多次展现了人性在受虐心理驱使下的反常行为,并忠实地将人的灵魂描摹出来。在他的作品中,施虐心理与受虐心理存在着相伴相随的共生关系。剖析其中体现出的受虐心理,可以看出俄国人对备受摧残的生命的绝望反抗,宗教意识的根深蒂固导致赎罪与受罚成为令作者困扰的主题,以及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趋死倾向,这些都是蕴藏在受虐表象下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8.
《裸者与死者》对美国极权主义的揭露与批判是批评界研究的焦点。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拥有同样的心理基础"权威主义性格",其运行的心理机制取决于施虐-受虐冲动,为剖析小说中复杂、矛盾的集体性格特征,揭示美国军队"机器人"的产生缘由提供了理论依据。以《裸者与死者》为例对极权主义的心理解析有助于挖掘现代战争与杀戮的深层根源,对当下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依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分析《呼啸山庄》主要人物凯瑟琳和埃德加、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之间施虐与受虐的性变态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死亡动机,可以清楚地揭示人物的主要性格.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分析出发及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主人公曹七巧从受虐到施虐的心理转变机制;探寻“多年媳妇熬成婆”而成了婆婆的老媳妇却又虐待新媳妇这一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1.
弗里达的艺术是孤独孕育出来的花朵.其孤独是命运造就,18岁那年的一场车祸及车祸留下的后遗症注定她终生都要品尝这种滋味。她得不到丈夫全心全意的爱,也无法实现当母亲的愿望。所有的苦难都只能独自承受。她的艺术是她孤独的明证。  相似文献   

12.
谢希德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兼科学家、教育家于一身。从“科学救国”到“科学建国”的理想是她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背后强劲的动力之源,正是这一强劲动力使她在现实生活中,铸就了坚强、执著、坚定的品格。作为校长,对复旦大学的改革,既体现着她高校管理思想的睿智,又显示出她过人的敢于实践的胆识以及开放的心态。她的高校管理思想和勤奋敬业的精神今天依然激励着后学。  相似文献   

13.
唐代女诗人李冶身世及作品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冶被称为“女中诗豪”,其诗也堪称“大历正音”,然其身为女冠,却风情宕逸,与刘长卿、皎然、陆羽、朱放、阎士和等人更是情逾常礼,故历来论者多以“荡”字责之。这位看似放纵自由的女诗人,内心却深感寂寞,她那些深情婉转之作,断肠相思之声,字字都向世人昭示着她对友情的渴望、对爱情的执著。情重则“荡”,“荡”犹不能遣怨,则只有走向世俗抗争之路,其悲剧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14.
埃米莉·狄更森喜欢孤独,其潜意识中充满了记忆和感情,象一口深深的井。她孩童时代所需的慰藉,家庭未能给予,母亲的细心照料未能满足她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功之后,她对世界感到失望并厌倦了它,她总是被胡思乱想所折磨,内心冲突最终变成了危机。所以她最终将自然作为她诗歌的永恒主题,自然成了她唯一可去的地方,在自然中她找到了和谐,她所崇拜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15.
自然、死亡与爱情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一生反复吟咏的主题。她是基督教的叛逆者,却构想着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她追求真爱却一生独身。本文在对女诗人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进行具体分析之后,揭示了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死亡与爱情的双面观。  相似文献   

16.
宋惠莲是穷苦人家出身的女子。她机敏能干,美丽聪明, 也轻佻虚荣。她被迫自杀, 一方面是由于不堪忍受西门庆对她丈夫来旺儿的迫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她生活作风有些放浪, 但她不是坏女人。在与西门庆的生死斗争中,她始终与来旺儿站在一起, 履行着妻子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对于我们理解她的文化选择很有帮助 ,从中可以看到张爱玲以超然和平静的心看待她少年时的遭际。她的人生观是消极的 ,然而她尽可能地享受人生。身受中西文化熏陶的她特别关注市民阶层 ,她追求“和谐” ,创作出一种真正接近市民生活的作品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8.
杨绛在新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将文学视为生命中心灵与情感的寄托,在心有所感时随事即兴,于生活之中随遇而作。这些治学之余的随兴文字,平淡自然与细腻婉转并具,幽默俏皮与深情蕴藉兼美,但学者身份带来的理性气质,也让她的创作风格缺少变化,创造性稍弱。随遇而作的写作特点,让杨绛的文学创作在独具特色的同时,也能于题材和风格的局限之中彰显出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背景,赛珍珠的家园情感结构非常复杂。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赛珍珠叙述了对出生地西弗吉尼亚州以及成长地中国镇江这两个家园的特殊感情,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回到美国后在青山农场建构一个融合中美文化特色的新家园的努力。这些家园叙事一方面展示了赛珍珠作为一个漂泊者独特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复杂的身份认同以及诸多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家园叙事。  相似文献   

20.
《鸿雪楼词》创作于沈善宝三十岁之前,是其前期生活和文学活动的集中体现。《鸿雪楼词》蕴含了以“愁”为核心的四重情感体验:一、经营家计的愁苦:既要售卖书画维持家计、积攒资金归葬亲人,又要劳心兄弟反目的家庭人事,再加上病魔的折磨,以上生活种种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苦体验。二、亲友苦别的离愁:亲友的生离和与妹妹、母亲、业师、弟弟的死别,成了《鸿雪楼词》的离愁体验。三、壮志未酬的愁怨:父仇未报及满怀壮志无法施展的苦闷和憾恨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恨体验。四、异乡飘零的乡愁:三次离乡的经历成就了《鸿雪楼词》的乡愁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