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祝大椿是我国近代最早一批创办实业的企业家。《辞海》祝大椿条记其生卒年为:(1855~? ),根据笔者考证,其生年有误,卒年则完全可以补上。关于祝大椿的生年,苏州吴县祝墓碑碑文记为。“清咸丰六年丙辰十一月十二日”,即公元1856年12月9日。《辞海》:将其生年定为1855年的根据有两:一是据1908年出版的《商埠志》所记祝大椿“1872年17岁时来至上海”而推定的。(见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第959页)因为将17岁当实足年龄计算,没有考虑到我国原来以虚岁记年的习惯,所以这种推断是不正确的。另一个是根据祝大椿次子祝伊孚的回忆(《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第107页)。其实,祝伊孚在接受访问时,只是在其卒于1926年的基础上扣除“享年七十有一”,推算出生于1855年的结论,同样也没有考虑到按虚岁计算的习俗,所以这个结论也是有误的。根据墓碑碑文所记,祝大  相似文献   

2.
在《辞海》的《邓世昌》条目中,曾写到邓世昌管带致远舰殉国情形:“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这段描述来源于清人姚锡光所撰《东方兵事纪略·海军篇》上的记载。但姚的记载有许多失实之处,且就其中两个问题略作辨证。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秋瑾生年,目前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是秋瑾卒年29岁,生于1879年;二是卒年31岁,生于1877年;三是卒年33岁,生于1875年。日本学者、《清末小说研究》主编樽本照雄先生以最近从日本报纸中发现的新材料,为1877生年说提供了新的史料根据,从而补充与论证了郭延礼同志《秋瑾年谱》中一八七七生年说的可靠性。樽本照雄先生在他的《秋瑾来日时的新闻报道》中这样写道:“秋瑾年令二十八岁,是记者听秋瑾本人说的(见以下史料)。关于秋瑾的生年,众说纷纭,这两则史料,为1877生年说提供了可靠的史料根据。(参照:郭延礼《秋瑾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9月出版、第5—10页)。”(载《中国文艺研究  相似文献   

4.
孔子出身解     
<正> 颜征在是春秋末年郰邑大夫叔梁纥的妻子,孔子的母亲。叔梁纥本为宋国贵族,当时是一个以武力致仕的小奴隶主。《左传》襄公十年和十七年两次记他在战争中立过功。他解甲时,已六十多岁。据《孔子家语》记载:“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从父命为婚”。按当地的习惯,九女均不能继嗣,病足的儿子也“不任继嗣”,于是便要再娶。《家语》中又有颜氏小女自愿嫁给他的记载。后世的《孔庭摘要》亦有“颜氏幼女名征在,生而有贤德,愿应其求”之说。也有的书上记载“颜氏  相似文献   

5.
关于严复初莅天津水师学堂的职称,《北洋纪事》第十本(天津水师学堂与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往来公文)、李鸿章《天津水师学堂请奖折》清单(军机处录副档)均记载为"洋文正教习",严复觐见光绪帝的履历单(宫中档)则记载为"洋文总教习"。这三种档案材料的记载均准确可信,据此及船政学堂职称等旁证材料可知,"洋文总教习"、"洋文正教习"二者名异实同;"洋文总教习"简称"总教习",以往的说法亦正确无误。  相似文献   

6.
田琳琳 《理论界》2004,(4):266-267
汤寿潜,1855年生,浙江仁和天乐乡(今萧山县进化镇)人,原名汤震,字蛰仙。1890年,他怀着匡世救民,改变中国积弱受侮的局面,首倡变法,同年,出版其巨著《危言》一书,洋洋50万字巨著使朝野为之震动,因而,汤寿潜被称为“华夏第一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1917年6月6日,汤寿潜病逝,享年61岁。汤寿潜一生著述颇丰,留有《危言》50卷、《奏准商办全浙铁路》、《尔雅小辨》20卷、《理财百策》2卷、《说文贯》2卷、《文集》多卷、《三通考辑要》多卷。在汤寿潜一生的理论贡献中,他的宪政思想虽然不是最光辉瞩目的,但是却为我国的宪政之路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汤寿潜的宪政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元代诗人萨都刺的生年问题,是近几年萨都剌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难点,由于《元史》未为萨立传,且后世亦未发现萨的碑志墓铭,所以萨的准确生年,至今仍无法得出.目前已出现的推算结果共五种: 一、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说.清嘉庆十二年萨龙光注《雁门集》,据集中《北人(土家)上》:“自言家在大河北,闽岭相望六十六.”,以为“所云六十六,公盖自数其年也.”自此诗作年至元三年(1337)逆推而得.此说陈坦先生曾斥附会,以为“所谓六十六者,言闽与岭相距甚远,各有三  相似文献   

8.
1 阿鲁威,字淑重,号东泉或以鲁东泉称之,蒙古人,生座年不详,一说至治、泰定年间曾任南剑太守和经筵官(1321——1327)(《元曲鉴赏词典·阿鲁威传》),一说约元成宗大德中前后在世,官剑南太守,内诏作经筵官参知政事(1925年)(谭正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根据这两种说法,我们可以初步确定为:阿鲁威约在1295——1327年之间去世,这样就把他生活的时间扩展为32年.在关于他生平事迹记载的文字中,除此之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尚有他一轶事记载;他尝眷名妓郭氏顺时秀,而郭氏尤重王  相似文献   

9.
任树民 《兰州学刊》2011,(7):120-123
由于传记系统的简略,传世文集的缺乏,当下对《毛诗传笺通释》成书过程及马瑞辰生年的认识都存在误区。在考察马瑞辰生平经历基础上,文章勘正了马瑞辰在《自序》中交待过的成书过程。根据姚莹和马其昶记载推求出的马瑞辰生年,纠正了《清史稿》以来以讹传讹的舛误,为马瑞辰莫衷一是的生年说画上了定谳性的句号。  相似文献   

10.
王勃的生卒年,历来众说纷纭。《晋阳学刊》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何林天的《论王勃》一文,对王勃的卒年提出了新的看法。笔者除赞同何文某些观点外,认为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特提出以就教于何林天同志及读者。一王勃的生年,史籍无明确记载,后人只是根据其卒年推算他的生年,但由于王勃卒年的记载极不一致,故所推论的生年也就各异了。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王勃是有自述的。总章二年王勃南游巴蜀,曾和友人同游玄武山山庙,所撰《游山庙序》就说过:“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后来,他在《春思赋》中更明确地说:“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依此两处所载推算,王勃当生于永徽元年,即公元六五○年。这是可信的,何林天也肯定了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1.
谭延是近代名人。论学,乃末代会元,中进士,点翰林;又工于书法,尤其擅长楷书,有“民国第一书家”之誉。论官,贵至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然谭一生为人低调,特别是在官场上谨小慎微,故其事迹并不彰显,因此其生年出现讹误也不足为怪。目前所见关于谭延生年的记载约有三说。一是1880年。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近代史词典》(陈旭麓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二是1879年。如《民国人物大辞典》(徐友春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张宪文等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三是187…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宁波《中外新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新报》是宁波最早的中文报纸,也是近代中国早期主要中文报纸之一。但对于其创刊年代,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中外新报》创刊于1854年。此说始于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1815~1887年),他曾写道:《中外新报》“1854年5月创刊,半月刊,每期4页,内容包括新闻,有关宗教、科学和文学的文章。每一卷(volume)共18期(number)。1855年出版第二卷,该年共出版了20期。”①后来,戈公振在其名作《中国报学史》也说:“《中外新报》(原名ChineseandFor eignGazette),为半月刊,于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发刊于宁波;每期四页,所载为新…  相似文献   

13.
“右玄”生日所推之年非傅山生年何言《傅山全书》所附尹协理先生撰《新编傅山年谱》定傅山生年时,依据的一条重要资料,也是其提出的唯一新证据,为傅山《霜红龛集》中《右玄贻生日用韵》诗。此诗有句:“生时自是天朝闰,此闰伤心异国逢。”作者自注作于乙酉年(164...  相似文献   

14.
鲁迅现存的诗歌中,写得最早者当推《别诸弟》六首。其中前三首,写于一九○○年初,时为旧历庚子年;后三首,写于次年春,时为旧历辛丑年。其时,鲁迅正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求学。解放后,这六首诗由《周作人日记》中抄出,编入一九五八年版的《鲁迅全集》第七卷。  相似文献   

15.
<正> 宋钘,战国时宋国人,与尹文齐名,同游稷下,因并言黄老之意,被后世称为宋尹学派,在当时很有影响。在《孟子》书中,宋钘写作宋牼,《庄子·逍遥游》、《韩非子》写作宋荣,《荀子》、《庄子·天下篇》写作家钘。宋钘的生卒年代不可确考,我们只能根据《孟子》的记载推其大概。《告子下篇》说:“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置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这里说的秦楚构兵发生在周赧王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史记·楚世家》说:“怀王十六年,……发兵西击秦,秦亦发兵击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当时,正值燕人畔齐(见《孟  相似文献   

16.
<正> 《聊斋志异》一书究竟写定于何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前一段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它完成于康熙己未(1679)年,即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理由是:这年春日,作者写有一篇《聊斋自志》,他的同乡好友高珩也为该书作了一篇序,认为这是成书的标志。有的人则提出,该书不成书于康熙己未,而应后推十年。他们持的是“五十岁成书说”。其实,上述两说都不符合《聊斋志异》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7.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关于他的祖籍和卒年已多有记载,但说法不一,尚有澄清的必要。关于戚继光的祖籍,现有三说:一为安徽定远说,见于修订版前的《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二为山东蓬莱说,见于1979年版《辞海》和1980年修订版《辞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杨继先同志系张家口市政协委员、文史委员会主任。他从1985年3月开始,曾先后4次走访了邓世昌的曾孙女—河北省宣化冶金环保设备厂的高级统计师邓立英,从其手中征集到《哀荣录》等珍贵资料和6桢珍贵照片,并在查阅有关邓世昌资料的基础上写成此文,以表示对民族英雄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局出版的《十国春秋》卷第八十九《僧赞宁传》云:年七十八,与至道九老会。王处讷常推其禄命,曰:“师病孤贫,法无贵寿,喜生时正,得天贵临门。”赞宁曰:“毋谓我生。”时武肃王往衣锦军,拜茔,过门雨作,驻茅檐甚久,此其应也。按:赞宁,即通慧大师。北宋初年高僧。纂有《高僧传》三十卷。据王禹偁《通慧大师文集序》载,通慧“以梁贞明七年己卯生”。己卯,为贞明五年,九老会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在汴京开会,时赞宁七十八岁,故赞宁当生于梁贞明五年(919年)。武肃王,即吴越王钱镠。衣锦军,即今浙江临安。  相似文献   

20.
《尚书》孔传,旧说为西汉孔安国作,宋人始疑之,明清人考定为后人伪托,作者或为东晋后期人,今人或以其为东晋孔安国所作。然东晋孔安国(327?~408)者,学界鲜有关注,其生平事迹旧史记载甚略,故详考其家族世系及安国行第、生年、历官、文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