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会"藉医传教",在华创办了医疗卫生事业。因女性医务人员缺乏,教会开办女子医学教育。其最先以师授徒、医院附设学校的方式进行。20世纪初,教会女子医学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民国初年至2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1922年非基督教运动发生后,教会医学院纷纷向中国当局立案注册,教会医学教育向专业化和本土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科学教育被赋予了重大的社会责任。胡适是中国19世纪20年代前后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五四时期与陈独秀等人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他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主张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强调科学研究要以大学为中心,并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历史角度对胡适的科学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将会对当前科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兼具普通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双重身份的胡适,基于对民国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和教师队伍建设特有情态的审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课业导引、行业保障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论析。胡适的教师思想和实践,可供人们参考评判、择益吸收,以为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师和教育改革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民国时期乃至现代学术一部重要的典籍,从围绕此书的讨论可以看出傅斯年对胡适真正尊为师的情谊;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胡适傅斯年之间的交谊点滴,更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两人互相引为知己、学术上互为砥砺的真情厚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教育哲学学科制度建设和学理建设的发展轨迹两个层面入手,回顾了中国大陆教育哲学25年来学科建设的发展轨迹,并对教育哲学学科制度建设和学理发展作了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获得了在华传教权并在中国兴办教会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课程并开展社会服务,使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在中国发展起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兴社会调查,并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20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自己的社会工作教材和相关著作来探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并出现了相关立法以及社会工作期刊,社会工作在中国安家落户.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教育学科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它自身的特色.如师资从牧师兼职逐渐发展到专业教师,从洋化、宗教化走向中国化、世俗化,师资来源多样化等.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在许多方面开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学科的风气之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研究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师资,目的是为当代教育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师范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对我国学者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百年来关于中国师范教育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内容主要涉及师范教育的产生、发展、特点,以及同其他教育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胡适教育救国思想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地概述了胡适重视发展教育、以教育为救国之根本的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胡适贯穿一生的这个教育救国思想的若干特征作了概括性的理论描述,指出它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历史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基督教会在东北地区兴学传教,侵犯教育主权。东北当局从民国初年即逐渐采取措施,加强对教会学校的管理,于20世纪20年代初步完成了对教会教育权的回收。  相似文献   

11.
跨境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是教育服务贸易的一种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大力发展。近现代中外高等教育跨境合作办学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外国教会机构在中国独立办学、中国在境外办学、中外大学联合办学。近现代中外高等教育跨境合作办学的历史给今天带来的启迪是:应强调双向互补;确保质量,树立精品意识;应意识到肩负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了若干所统称为'英华书院'的学校,它们遂成为这一时期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的主体,位于汉口的博学书院、天津的新学书院和上海的麦伦书院即为其代表。这类教会中等教育学校既沿袭了马礼逊所创立的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基本模式,又继承了英国公学教育的某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革,以求适应中国国情。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以伦敦会'英华书院'为代表的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促进中国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 ,基督教 ① 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较快的传播。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 ,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 ,广泛地建立了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的建立 ,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 ,它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教育活动以建立的教会学校最为典型,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教会学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论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与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女子教育,最早始于教会女学,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产生、留学教育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中学男女同校、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学位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率先将西方的学位制度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层面.教会大学 首先通过向国外政府或大学注册立案的方式获取学位授予权,并按照国外的标准进行具体操作.随着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教会大学逐渐扩充学位门类、提高学位层级、拓展学位课程,使学位制度得以发展完善.教会大学学位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中外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对中国学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刺激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方资本主义对华宗教侵略过程中,西方传教士的办学行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对贵州近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成了近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传播西学、引进了西方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推动了现代学制的产生,开创了特殊教育的先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西方侵略势力而来,新教传教士相继在华兴办教会女子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和训练妇女基督教徒与神职人员。随着教会在华传教事业的发展,作为教会传教事业组成部分的教会女子学校成为教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女子学校虽是西方列强对华文化侵略的载体,但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代外国基督教会在潮汕广泛的办学活动是他们传教的辅助手段。其办学活动客观上引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有它的启蒙作用;虽然由于这种办学活动的传教目的,使它具有了复杂的两重性,但其对潮汕教育事业的推动作用是应予肯定的,其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