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修祥 《云梦学刊》2001,22(2):9-12,16
陈子昂与屈原有相同的文化思想品格,但缺少屈原的怀疑精神;接受"发愤抒情"的文学传统,却没有屈骚"忿怼之极"的强烈之情;托香草美人以抒情言志,本于诗人悲剧命运的相似性,人格心理的认同感.故陈子昂对屈骚既有接受,也有变异.  相似文献   

2.
元代对屈原的文学接受活动在两个向度上展开。元赋的“祖骚”既有明确的理论倡导,更体现在创作实践中,它是对屈原文学成就的肯定;散曲的嘲屈是对屈原处世态度、立身准则的否定,这一倾向的形成既有纵横向历史文化原因,也与文体的内在规定性密不可分,反映了元代特有的审美风尚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及其作品在汉代曾引起广泛的争论,尽管刘安、司马迁、扬雄、班固、王逸等人对屈骚的评价有褒有贬,但他们的批评取向却十分一致:这就是竭力将屈骚评论纳入经学的轨道,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作为屈原人格及其作品思想性评价的根本准则,以至于从根本上遮蔽和消解了屈骚的浪漫主义美学精神和艺术特色.因此,汉儒对屈骚的接受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经学的接受,而不是文学的接受.对两汉文学接受的这一异化现象进行认真的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此期文学接受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汉代拟骚诗是对屈骚的传述之作,再现和揭示了屈骚部分思想主题及艺术蕴涵,然受时代思潮、个人经历、思想情感的影响,发生了表现重心与格调的衍变.拟骚诗对屈骚的解读与楚辞评论共同深化了汉代楚辞接受.  相似文献   

5.
6.
家族出身、文学才情、政治理想、仕途遭际等方面与屈原相似,是谢灵运接纳屈骚精神的重要原因。《楚辞》寄托比兴、浪漫想象、铺排叙事等手法,又影响到谢灵运的具体创作。结合六朝政治局势、时代风尚、文化思潮来看,缘情绮靡的诗风,推动了文人对形式美的探索;动荡更迭的政局,加深了时人飘若转蓬的无依感。讨论屈骚与谢灵运诗文之间的关联,进而探索六朝文人对《楚辞》的接纳,对于明确谢灵运文学思想的构成,洞察谢诗用典特征,钩沉《楚辞》在六朝的传播,具有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晶 《齐鲁学刊》2004,(3):110-114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象征思维框架对汉代骚体赋的空间建构影响很大。它不仅为骚体赋提供了一种建构想象空间的可能性,而且还提供了一系列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关联的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场面,这就使得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建构空间世界的骚体作品如司马相如《大人赋》和张衡《思玄赋》等具有一种可与散体大赋并驾齐驱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王凤霞 《天府新论》2003,(1):116-119
汉代骚体赋运动的文化轨迹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描述 :一是由边缘文化进入主流文化 ,不仅体制在文化中心得到普遍认可 ,而且实现了思想内容方面的转变 ,成为主流意识的载体。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 ,因袭与创新两种倾向交织、巨丽与精美两种风格并存 ,从汉初开始 ,骚体赋就由博返约 ,在继续推出长篇作品的同时 ,骚体抒情小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何方形 《云梦学刊》2007,28(2):48-51
中国山水诗的历史蕴涵深刻而丰厚。在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领域中,人们注重诗情的提炼与铸造,赋予客观山水以丰富的生命情调和审美品格,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寄托着诗人拯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和实现自我的进取精神,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幽愤与感伤。这一充盈的诗性意趣与人生境界,与屈骚精神的习得与弘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历史传承性。诗人们在进行山水诗创作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熔铸屈骚精神及自身的生活感受,力求创变,从而形成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诗歌美学风范。  相似文献   

10.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08,29(3):38-44
明代李梦阳出于复古心态反思唐代赋学而提出"唐无赋"之说,实则忽略了有唐一代辞赋的发展.宋本《文苑荚华》的《杂文·骚》类辑录骚体赋四十二篇,又《杂文·问答》亦辑录九首骚体作品.数量虽不是最多,但骚情意绪,愁思郁结,正是唐人对楚辞骚体形式的再创与延续.其中更不乏对屈原的惋惜与追念,如柳宗元作《吊屈原》、刘蜕作《吊屈原辞》均是对屈原其人的直接伤悼与追惜.  相似文献   

11.
屈骚中曾多次流露出"自疏"的情绪,这是诗人在君昏世浊、美政理想不得实现的困境中,经过激烈的内心冲突之后所作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大致而言,屈子之"自疏"又包括"退修初服"与"去国远游"两大内容,比较接近于儒家隐逸思想.尽管诗人最终是"死而不容自疏",但若从隐逸文学史的角度看,屈骚中的"自疏"还有渔父形象及其"设词以寄意"的文学表现方法都影响到后世隐逸文学,可视之为隐逸文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历来对于骚、赋分体的理由,大概主要集中于带“兮“字的特殊句式或“楚声“的地域性特征。然而从两者来看,“兮“字并非当下《楚辞》唯一的特殊用法,“兮“也并不具有楚地特色;“楚声“一词真正的涵义,不全在于地域性而言。另外,赋、骚也具有共同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历来对于骚、赋分体的理由,大概主要集中于带"兮"字的特殊句式或"楚声"的地域性特征.然而从两者来看,"兮"字并非当下<楚辞>唯一的特殊用法,"兮"也并不具有楚地特色;"楚声"一词真正的涵义,不全在于地域性而言.另外,赋、骚也具有共同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唐时期,骚体赋创作兴盛.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赋家横空出世,创作出大量根于现实生活遭遇、富有真情实感的骚赋名篇,成为唐代辞赋乃至中国赋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唐复杂的政治使得一些正直士人落拓失意、遭受贬谪,内心充满怨愤.而屈贾开创的骚赋有发愤抒情的传统.二者桴鼓相应,促成了骚赋在中唐的复兴.遭受贬谪、政治失意既是中唐赋家创作骚赋的动因,也是骚体赋内容上的主线.  相似文献   

15.
歌舞表演、说话艺术、杂扮问答、戏剧演出是《史记》传播的四种主要艺术形式。以艺术表演方式传播《史记》呈现出雅俗共赏、与时变迁的特点。艺人们的表演还原、改造《史记》人物、故事,使《史记》更接近人民生活,取得接受者的心理认同,也使《史记》垂诫后世的理性精神得以传承,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给接受者以文化陶冶。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底,网络上兴起了一种"恶搞"短片.随后,这股"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恶搞"对象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以至蔓延到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广大受众对"恶搞片"的接受心理也从开始的"一边倒"到后来的渐趋理性.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应明确两个观点一是不能把红色经典等同于历史事实;二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传播方式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王粲诗赋光耀千古,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中国赋文,也影响了朝鲜朝文人,朝鲜朝中期文人李安讷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李安讷以王粲作品为载体,引"王粲赋"、"登楼赋"典故和化用王粲赋句入诗,撰写仿作《次王粲登楼赋》,成为朝鲜朝"和粲赋"中一面重要的旗帜,推动了王粲赋在朝鲜朝的传播.故探讨李安讷对王粲及其赋的接受对中朝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选本作为一种颇为特殊的文学批评形式,在诗歌传播接受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历代部分宋诗选本的定量分析,并结合文艺学和审美学的定性研讨,这是考量江湖诗派传播接受情况和文学特质的有效路径。江湖诗派在宋诗选本中的入选量,可以见出他们在中国诗歌接受史上的起伏变化,江湖诗派独特的文学质素使其在宋诗选本接受中具有了一定的诗学地位。中国诗学观念的发展演变,多样化的编选宗旨等众多因素影响着江湖诗派地位的沉浮升降,同时对江湖诗派的传播接受亦起到了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刁生虎 《理论界》2006,(8):170-171
依经立义与主体证悟是汉代屈骚阐释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和解读方法。其共同证明了汉代屈骚阐释与其说是属于文学解读的范畴还不如说是属于政治解读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唐五代人对李白诗歌的传播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振龙 《云梦学刊》2003,24(4):73-76
考察李白诗在唐五代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可以发现盛唐时期人们对李诗怀有浓厚的接受兴趣,中唐以后,虽有李杜优劣之论,但李杜并尊的意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李诗的传播方式主要为编集传播和选诗传播,二者均对李诗的流传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