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元末明初之时吴中文学曾出现过十分兴盛的局面,文学社团也较多,其中就有以著名诗人高启为首的“吴中四杰”、“北郭十友”,他们在诗歌艺术上都有所成就,《四库全书总目》称“四杰”中的徐贲诗“法律谨严,字句熨贴”,称杨基诗“天机云锦、自然美丽”,称张羽歌行体诗“笔力雄放,音节谐畅”,而高启则更是被称为:“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可惜他们和吴地的其他一些文人在明初均因政治原因遭难,于是吴中文坛作者凋零,诗社瓦解。吴中文学再度兴盛是在明中叶,主要代表是被称为“吴中四才子”的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他们的诗亦各…  相似文献   

2.
贺知章为初盛唐之交一位重要诗人,与当时众多一流诗人多有交往,在当时诗坛亦颇有高誉。胡可先教授《贺知章交游考》一文首考出与其交游者54人,而由于史料繁多,加上近年一些墓志的出土,贺知章的交游尚需再作考索。贺知章交游广泛,与其往来者既有朝臣文士,也不乏方外道友。贺知章与江南士人的唱和活动促成了以“吴中四士”为中坚的吴越诗人群的形成,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作了必要的准备。而从贺知章与方外士人的交游,亦可看出当时佛教、道教传播之盛及其对士人与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斯菊李 《中华魂》2014,(24):62-63
张虚若(约660—约72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存诗二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接近齐梁体,水平不超过一般初唐诗。而另一首《春江花月夜》在争奇斗艳的唐代诗苑中,堪称委婉、清丽、动人心魄的奇葩,成为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4.
贺知章简谱     
贺知章是初盛唐间一位比较重要的政治历史人物,又是“吴中四士”、“饮中八仙”的成员。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正史虽有记载,但如《旧唐书》、《资治通鉴》等,不免讹误。偶有研究者,亦不免疏略。有感于此,本文通过梳理、考订和辨证,力图初步理清其家世、里贯和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5.
玲玲如振玉 累累若贯珠──论“文章四友”近体诗的历史地位聂永华“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①五七言兼备、长短体咸宜,以粘对为构律规则的近体律诗的出现,是中国古典诗歌形体上的完美形态,几乎成为古代诗歌的正宗。关于近体律诗的律化定型,自中唐元稹提出“...  相似文献   

6.
研究杜甫在生命的晚年所写的“三峡诗”,不仅能更清楚地看到他诗歌内容的广泛性、深刻性、丰富性、现实性,而且更能看到杜甫诗歌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功勋和伟大贡献──杜甫的三峡诗歌是罕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7.
江南文化的浮沉与吴中四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诗如何走向盛唐诗是研究盛唐气象生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更多地是关注文学繁荣的政治、经济等因素,而忽视了在文化整合过程中江南文化的价值.江南文化在初盛唐之际从隐没走向复兴预示着唐代文学观念的本体回归,而吴中四士以淡泊旷达之人格境界、放浪自由的行为姿态进入北方社会而自觉接受北方文化的熏染,其江南水性的诗风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文学交融,成为初盛唐诗歌嬗变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明代成化至嘉靖初期,吴中地区的文人交往、文人创作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并由此形成了“吴中文人集团”。文章梳理分析了“吴中文人集团”得名的由来,并回顾反思了近年来对这一文人集团进行研究的概况和特征,文章认为对其进行研究的专著少见;直接对其进行研究的论文只有两篇;有些论文间接涉及了吴中文人集团的形成原因、发展情况和其他问题:对“吴中四才子”进行研究的论文较多;研究者为此集团中的一些人编写了年谱,整理了作品。因此,“吴中文人集团”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进一步研究的极大空间。   相似文献   

9.
初唐时,一群以“吴中四士”为代表的吴越诗人名扬上京,所作大多为山水诗,在选材、基本表现技巧、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等方面都取法于小谢为代表的齐梁体。吴越山水诗以特有的境界W阔、生机蓬勃的清新诗风影响着诗坛,为盛唐山水诗奠定了优美清新的基调,显示了齐梁山水诗向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的各级各类领导班子,受到时间、空间和社会条件的客观约束,在自身发展中有规律地表现出一种“生命”现象,本文从“形成──磨合──成熟──更替”四个发展阶段讨论了这种“生命周期”的建设问题,认为有针对性地加强班子建设,才能使一个班子在自己的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完成特有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力图通过对四种情结──忧郁情结、老儿童情结、渔父情结、浪子情结的粗浅描述和分析来揭示比较广泛地存在于古典诗歌中的一种游离社会的意向,并借用一天文学术语“逃逸现象”来表达这种意向,旨在暗示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逃逸”.对四种情结的描述和分析大都站在社会实践的角度上说明造成情结的社会原因;并辅以引用的许多诗词作语言实例,意在表明这种“逃逸”更多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现象,而非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祝枝山题画     
源崧 《阅读与作文》2007,(12):57-57
明代人祝枝山,5岁就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9岁会写诗,读书过目不忘,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与唐伯虎、徐祯卿、文微明一起被人称为“吴中四才子”。  相似文献   

13.
纳西族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增苴”李德祥纳西族诗歌正象其他兄弟民族的诗歌一样,具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这种美,纳西人民把她称为“增直”(音)。纳西族民间有这么一句话“高明的歌手出口成章,增直信手拈来”,“增直”指的就是纳西族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沈周 ,字启南 ,号石田 ,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吴中诗坛的领袖人物 ,在绘画上有明代第一人之称。他同时又是一位藏书家 ,博学多才 ,遍览《坟》、《典》、《邱》、《索》及杂家言 ,深谙“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理。沈周的家乡长洲 (今苏州 )是明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吴中地区是明代人文渊薮之地 ,藏书家辈出 ,书香绵延不绝。明代文坛沉寂半个世纪之后 ,吴中诗坛于 15世纪后半叶崛起。当时的苏州及附近地区 ,以沈周及其弟子为中心 ,有上千的诗人从事创作 ,促进了南方诗坛的复兴。沈周的诗歌“挥洒淋漓 ,自写天趣……不雕不琢 ,自然拔俗”(钱…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在兴办洋务事业过程中对外国技术人员──“洋匠”的引进规模十分宏大,表现了当时开明之士的豁达心态、非凡胆魄和良苦用心,值得肯定。但他对“洋匠”的态度──利用与怀疑、恐惧与依赖,却又使他和他的事业陷入了近代化的误区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例析了梅尧臣“以诗代文”的种种表现形式──“以诗代书信”、“以诗代日记”、”以诗评论诗书画”、”以诗代游记”和“以诗译文”,指出其特点是运用散文的笔法句法入诗,加重诗歌的记叙、议论成分,以使诗歌的内容和功能趋于散文般宽广。由此可见,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显著特点,在梅尧臣的诗歌中已露出了端倪。从这一意义上说,梅尧臣堪称“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是宋诗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17.
宋代诗学“平淡”美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思维特征上,“平淡”具有集大成意识;2.审美特征上,“平淡”是一种老境美;3.情感特征上,“平淡”体现出处穷而淡然、淡泊却又不失进取的超然心态;4.鉴赏特征上,“平淡”以隽永深长的滋味为审美取向,由此演化出宋人鉴赏诗歌的新方式──涵泳。“平淡”在宋代诗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皎然<诗式>是唐朝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其中的"三格四品"之论是解读吴中诗风的重要一环,它的形成和理论内涵与"吴中诗风"密不可分.不了解皎然的"三格四品",很难对中唐诗歌思想的全貌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学的“情景论”──中国古代诗学札记(七)毛正天在我国古代诗学中,“情景”论一直是诗论家们不倦的诗歌创美话题,源远流长而富有特色,在诗学理论中引人注目。“情景论”就是对诗美构成的原质──“情”与“景”的关系的理解表述。近人王国维概括得好,“情...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叶,诗画关系处于新变、发展的阶段.吴中诗歌异于同时的"七子"诗歌,世俗化、性情化得到发展,近于宋诗的人文性特征也日益显著.吴中绘画在生活化的同时,人文性也日见强化.人文性--学养、文化性质,是吴中诗画融通的重要方面,不宜忽视的重要特征.人文形象大量进入诗画,是其表现之一.诗画作者的博学多识、文艺人文性的取向,以及非感性的创作动因等,是吴中诗画形象载体等人文性形成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