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终结论 "的焦虑表明了当代西方艺术陷入了困境,其实质是现代艺术出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危机:情感的危机和表达的危机。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和美学的观点看来,"艺术终结论"表达内涵是:由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去人性化"走向极端,艺术终结的不仅是人性化的内涵,终结的还有艺术的形式。"艺术去人性化"违背了艺术使生活更美好的人类学意义,也隔断了艺术与人性的脐带关联。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以人类学概念"人工制品"重置艺术的人性化内涵,解驱尘嚣弥漫的"艺术终结"魔咒。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少数民族艺术作为各民族生活方式的载体及民族文化传承的手段而存在着。当代科技发展引起的民族文化艺术生态格局的变化,使得民族艺术不可避免地具有走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它是当代科技融入艺术生产,社会资本控制艺术生产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既给民族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天地,又使民族艺术这种精神生产面临"物化"的挑战。这其中积极而良性的调适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少数民族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相似文献   

3.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艺术与生活的混同,已经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一个趋势。当杜桑把小便器直接提交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时候,"艺术是什么",实际上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难题。但是,这一趋势并非意味着艺术与生活毫无区别,而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追问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在于从传统的"何为艺术"的追问方式,转向当代的"何时为艺术"的追问方式。当代美学把艺术看作一个"开放的家族",关心的问题就是"艺术如何",而传统美学关心的问题则是"艺术是什么",前者是通过"艺术如何"来知道"艺术是什么",而在后者那里,"艺术是什么"是知道"艺术如何"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人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远行"到"回归"的过程,从而呈现出前艺术——纯艺术——后艺术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艺术从最初与人类日常生活及实用技术一体化的状态出发,逐步"远行",不断净化自身,直至与技术的最终分离。到了现时代,技术性作为一种看得见的因素又重新参与到艺术当中来,并促使跨媒体艺术的形成;艺术在技术的引领下再次与生活"跨界"融合,实现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回归"。在跨媒体艺术空前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应当具有"跨界"思维方式和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5.
安德森教授首次提出"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思想,并分析了"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理念在美国美术教育史中的发展,阐释了"为生活而艺术"作为一种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理论,在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基础上增加了视觉文化、创造性和新兴科技,并以学生自身生活与体验为中心和以主题教学为策略,力图用美术教育来拓展学生对生活、社会、世界的理解。在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上,介绍了以艺术为基础的教育研究对于传统教育研究的突破,最后对艺术教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建议与范例。  相似文献   

6.
在对艺术现象展开具体理论言说时,艺术人类学的阐释路径主要呈现出三个基本环节:遵循文化人类学田野方法,参与实践至具体的艺术活动中去,获得直接而完整的审美体验和生活知识;基于文化整体观,对艺术生态作出全面的语境性把握,从而探究艺术活动的文化逻辑和生活特征;以艺术民族志的形式,在关注艺术现象的细节和场景中,使得具体艺术现象得以综合把握和书写。艺术人类学的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发力因此而得到有效实践和彰显。  相似文献   

7.
主持语:李帆是一位不能通过艺术的"工具性""材料性""功能性""身份性"去界定的艺术家。他以一个真实的本我面对艺术、面对生活。可以说,他是我采访到的最为生活化的艺术家。对于年幼的儿子,他是超级奶爸,他说他在儿子身上找到了自己蒙昧的时光;对于求知的学生,他如父如友,他身体力行地教导他们坚定自己所爱,艺术要有态度!在他的世界里,艺术和生活根本就是一回事,他将所有的触角都伸向了关注人的各种可能性中,他享受着每一个角色带给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8.
尼采通过对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艺术的批评和指责,开始了对艺术和哲学的双向考量。尼采指出,人们的审美之源来自直接的生活经验;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生成,而不是既定事物的集合;艺术和艺术家由于"异化"而日趋"退化"。尼采认为,艺术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它的模糊性和信仰性,即艺术只不过是艺术家对世界表面的和肤浅的模糊性认识,是艺术家对宗教和哲学双重信仰的反映而已。艺术创作中的"神启"只是艺术家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作用的夸张。尼采也表达了以瓦格纳为代表的艺术走向"艺术的晚霞"的预言和对未来"艺术的曙光"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对后现代艺术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后现代视角主义基础上反思后现代艺术现象并肯定了其独特价值,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历史概念的去总体化,真理概念的去总体化,生活形式的去总体化,艺术的去总体化以及当代艺术博物馆排列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0.
艺术应该如何去展示社会生活,艺术家和他的作品,艺术品和它的消费者之间应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文从一种艺术手法入手,对此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广告艺术说的争论由来已久。这种争论存在着实证和批判两个向度,我们这里对"广告艺术说"论争脉络的梳理和认知立足于后者。从艺术的历时性考察,广告与艺术的关系有很大不同。就古典艺术而言,广告与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都是以"艺"为核心内容的审美文化;都面临相似的功利性问题;都表现为一种平和而非激越的文化样态;都表现为一种肯定文化。但就现代主义艺术而言,广告与艺术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而就后现代主义艺术而言,广告与艺术又具有某种暗合关系,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实践打破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被视为大众文化的广告成为了艺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对数字化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社会对"新媒体艺术"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鼓励高校开设"新媒体艺术"课程。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争先恐后地尝试"新媒体艺术"的教学,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相关的专业,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新媒体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望云抗战时期的美术实践和艺术思想,对"长安画派"的最终形成发挥了开拓与奠基的作用。他提倡"平民主义"的艺术理想、"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向生活和传统学习的艺术法则,开创了长安画派的思想先河,由此打通了艺术家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国家意志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了以往艺术家"为艺术而艺术"的"小我"局限,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民族、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艺术家的"大我"情怀。其艺术实践对于中国画的现代创新有一定的开拓意义,显示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具有时代意义性的变革,对生存的需要慢慢地被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所取代,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开放的、更具融合特征的范围里肆意去分享渗透在生活之中的艺术情趣,从而使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越显的密不可分了。艺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艺术能够给予人们崇尚高品质生活的引导和启示的作用,为21世纪背景下的"艺术"与"艺术生存"找到了新的风向标,未来的艺术更应适应时代性,更应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时代的文学艺术——对“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迈向数字化的21世纪之时,高科技已经深入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艺术.技术和艺术联姻,生活与艺术的距离被抹平,由"读纸时代"向"读图时代"转移,现代的新型艺术形式形成了对于传统经典艺术、高雅艺术样式的冲击和挤压.于是,"艺术终结"论日益强烈.通过从艺术与人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三个方面论述数字化时代艺术的前途,指出数字化既给艺术带来冲击和挑战,又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生长点,我们应该运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并没有终结,而且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6.
本文赞同提出"艺术形象思维"概念的思路,对艺术形象思维的根本职能、主要特征以及暗示、显示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的功能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比格尔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揭示的两种方法为基础,从艺术体制角度对"艺术自律"这个范畴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他认为,艺术自律乃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范畴,其普遍有效性是动态地、历史地形成的。它属于观念性艺术体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唯美主义将艺术自律推到高峰,而先锋派艺术则试图通过推翻艺术体制来重新组织新的生活实践。实际上,比格尔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批判工具理性、商品拜物教、技术至上对现实生活的异化。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唯美主义和先锋派所拒绝的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资产阶级社会庸常的异化生活。悖谬的是:先锋派的艺术实践最终也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同化。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诞生经历了三次分离。第一次是作为一个精神环节从原始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从原始精神生产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作为艺术生产实现自身精神环节和物质环节的分离,即创作与欣赏的分离。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纯艺术",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则分别是"前艺术"和"后艺术"。后艺术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到史前艺术的状态,成为无所不在、无人不能的美化环境、美化人生的"艺术化生存"。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从营销的历史、艺术品销售时会遇到的陷阱,客户与机构的"价值交换"以及顾客的核心需求等方面的分析,认为艺术品营销的方向应该是以不干扰艺术本身为前提,机构再向消费者提供其所需的要求.并着重分析了顾客的核心需要、机构所需市场回应以及两者之间的价值交换.从而得出结论:艺术市场营销应该将艺术体验作为客户核心价值,而机构也应该提供帮助,让消费者去完成艺术体验.  相似文献   

20.
英国唯美主义后期,王尔德承接佩特,把"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观,移植到生活的领域中来。从强调艺术的自律——"为艺术而艺术"——转到强调人生的自律:一种以审美为主导原则的人生观。这种审美救赎思想在王尔德那里主要表现在:人生的形式化、审美的伦理观、"沉思自省"的人生艺术化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