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杰克·伦敦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年作家马丁·伊登艰难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一艺术形象。主人公马丁·伊登与作者本人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意识,甚至个人命运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马丁·伊登的人生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奋斗的典型悲剧,说明了在一个虚伪的拜金主义社会环境中,追求正直、真诚的过程就是理想破灭的过程。小说写出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展现了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一个有良心的作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五四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情感表达,民族复兴是五四精神的价值目标,与时俱进是五四精神的时代追求,不懈奋斗是五四精神的精神动力。新时代青年应该传承五四精神,肩负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要把握时代脉搏,争做时代的"先进者",发扬进取精神,培育创新精神,培养担当精神;要勇于担起时代责任,勇做时代的"担当者",将爱国情与报国行结合起来,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全面考察的一个结论,也是他大半生人生经历的一个痛苦结晶。小说既呈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时代主题,又呈现了个人的发现和灵魂的自我拷问这一“个人主题”,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出色地完成了他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4.
许浑是晚唐诗坛上成就杰出之"铮铮者",也是山林隐逸诗人的突出代表,在他诗集中,充满了感伤世路的凄苦悲凉声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备受艰辛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四苦"之说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其深契佛理,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结合时代、社会及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对其诗中的生、老、病、死"四苦"之叹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独特艺术个性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与她的人生经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个人生活经历曲折而又坎坷,也不时为人所诟病.萧红生前逝后的遭遇既有时代的普遍性,同时又具有个体的特殊性,这种现象的背后,交织着十分复杂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社会话语等多种因素,萧红形象也因此发生着历史变异.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救救孩子"的呐喊者,他的小说,以令人震惊的笔触描写了孩子们的悲惨命运和精神病苦.鲁迅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在思考"救救孩子"这一问题时,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和远见.他将造成这些病态孩子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归结到旧的家庭关系和父子关系.他指出,要"救救孩子",使"人之子"立人,首先是父亲要成为"觉醒的人"和"人"之父.  相似文献   

7.
乐观奋斗是毛泽东生死观的价值取向;乐观奋斗是毛泽东生命观永不熄灭的亮点.要奋斗首先必须有健康的体魄,为此,毛泽东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命题;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正确地对待生死,使得毛泽东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畏艰难,以乐观奋斗的精神笑对人生;正确地看待生死,使得毛泽东以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奋斗不息的人生方式去与命运抗争,并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只争朝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死观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从早期的"巴彻斯特小说系列"到中后期的"帕里赛小说系列",作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的特罗洛普小说中的人物尽管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有着同样的获得他者认可的人生目标。"获得他者认可"正是心理学家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个体的欲望之所指,"他者"代指的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制度。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社会有两大最重要的"他者",其一是男性必须具有的"新绅士精神",另一个是女性必须承担的"家中的天使"的职责。纵观特罗洛普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们,他们的欲望实现方式正是由这一"他者"所决定。可以说特罗洛普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社会性,通过人物塑造,他的小说世界成为一幅展现维多利亚时期社会与文化方方面面的广阔画卷。  相似文献   

9.
和悦静穆·人的形象·美好时代——黑格尔艺术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以心境的"和悦静穆"为艺术向欣赏显现的"理念",以"人的形象"为其完满的显现形式.因此,他关于"美(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理性命题,在欣赏层面上即表述为:"美是和悦静穆之心境见于人的形象".由是黑格尔认定,美的艺术只能产生于特殊的美好时代.在他看来,人类史翻过古希腊时代那一页,"真正的艺术"也就谢幕了.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的主体性不断扩张,任性的自我最终陷入生存困境及其生命本真意义的丧失之中.处于幽暗之谷的神秘"相遇"开始不断显现,"他者"逐渐成为众"我"关注的主词.布伯作为"我"同时也是"他者",在与"他者"的相遇-分离的经历中,生成了其独特的"他者"哲学:"我-它"分离关系中只有生存,没有人生;真实的人生皆在"我-你"相遇关系之中,在相遇关系中,一切"他者"都是"你",都是"永恒之你"的洞见者、表现者;你为在而需要上帝,上帝为你生之意义而需要你;在你我之间的相遇人生中有圣神的意义.布伯的"他者"思想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又局限难免.  相似文献   

11.
余平 《新天地》2012,(1):40
父亲家在6楼,他中风后就很少出门了。我去看父亲时总会送他一些营养品,当然也会按父亲的叮嘱给他带几份杂志。父亲对我送的水果、豆奶、芝麻糊等吃的似乎不太"感冒",却对我送的杂志情有独钟,父亲称之为"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2.
天才总是苦难的,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似乎是个规律。董欣宾的人生经历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凄风苦雨 安贫乐画 1939年11月23日,董欣宾出生于无锡张泾乡乌土坝村。幼时,他骑在父亲肩上去看社戏,他不喜欢舞台上的皇帝,觉  相似文献   

13.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军部派出的"笔部队"作家创作了"他者"这一歪曲和丑化中国人的形象,妄想以此掩盖其侵略战争的罪行和美化日本军队."他者"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日本作家干预和渗透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其时,日本国内的女权主义者,在整个民族疯狂于国家主义的时空下变节、转向,以此获得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畸形提升,建立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意念内的妇女解放观与军国主义达成了共谋.日本近代著名女作家林芙美子的人生经历代表了日本女权主义变异的缩影.侵华战争时期,林芙美子放弃了自由主义个人奋斗的思想转投军国主义,多次身负官方使命前往中国战场采访报导,成为侵华战争的积极协力者.文章以林芙美子寓华期间创作的描写南京沦陷的小说<运命之旅>为例,分析了侵华文学中"他者"形象的成因及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承诺     
上世纪50年代初,他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极其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之前,父母已拥有11个孩子,然而他的出生却被邻里乡亲视为奇观,因为他是笑着来到人世的。因此,取名字时,父亲想叫他"林清奇"。去报户口的那天,接待父亲的工作人员恰巧在看武侠小说,书中有一个武功高人叫"清玄道长",于是建议给小孩起名"清幺",父亲想了想,采纳了工作人员的意见。8岁那年,他对父母说自己很喜欢写作,将来长大了要当一名作家。父母不知道写作为何事,更不知道"作家"是干什么  相似文献   

15.
悼词也幽默     
《可乐》2006,(1)
中国有"为尊者讳"的传统,悼词也为死者讳,其内容一般不讲去世者的劣迹与污点,只讲去世者的生平业绩,表达对去世者的评价与称颂,向去世者表达哀思。但是,社会上有些较为特别的人物,其生平既无任何业绩可言,也没有值得人们称颂的品质,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的"生前好友",有的竟也能献上动听的悼词。麻将高手某麻将高手,没日没夜地"搓麻",终因过度劳累引发中风,死在麻将桌旁。生前他曾表示,等"和了"再歇手,谁知道这竟成了他的遗愿。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的作者身份,时常被人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红楼梦》的素材来源以及成书过程比较复杂。《红楼梦》的素材来源,既有曹雪芹本人的切身经历,又有他目睹的诸多社会现实,还有他听说的一些"故事"。我们认为,《红楼梦》在其创作过程中,既有"作者",又有"说者",而且还有"评者"。此三"者"各有所长,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部新型的传记文学作品,《喜福会》的叙事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完整性。《喜福会》对"他者"经历的叙事具有新颖的艺术特色,构成一部关于"他者"的传记文学作品,反映了"他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8.
阅读父亲     
父亲是一本无字的书,父亲是一首无言的诗。要读懂父亲,必须用心灵去感悟……阅读父亲,让我领悟到海燕搏击风雨的澎湃激情。我喜欢吟诵高尔基的《海燕》,我从阅读父亲二十年的从军经历中,深深感受到,他就是一只勇于在事业的征途上顽强拼博、积极进取的海燕。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他无论干什么都喜欢追求卓越非凡。为了把工作干得更出色,他经常加班加点。记得有一次,我整整一个星期未见到父亲,我问妈妈:"爸爸去哪里了",妈妈告诉我:"你爸爸哪里也没有去,他晚上十二点回来,早上四、五点钟又去上班,这其间你正在熟睡,当然  相似文献   

19.
何其芳的散文创作是符合"表现自我"的内核要求的,同时也有一个明显的嬗变过程:他的<画梦录>和<刻意集>真实反映孤独者内心的寂寞与痛苦,也不失突破个人小天地而前进奋斗的希望,体现了人文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整合;<还乡杂记>则在个人感知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认知,表现为一种艾略特式的"荒原"意识.到了延安之后,何其芳彻底地埋葬了"小我",抒写了一曲民族国家的神话,但却时常处在自我身份认同与艺术定位的矛盾冲突之中,突现了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的悖论.  相似文献   

20.
安德列耶夫是俄国文坛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作家。他生活的时代和不幸的人生经历形成他消极悲观的人生观。但在他的创作中,在遍写人生的痛苦不幸时,也写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冀。他的创作融各流派之长,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人在特定状态下的感觉与感受,是一位立意要写出真实人生的作家,艺术上颇具特色与魅力,可谓独树一帜。我们应客观地评价其暇瑜互见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