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持语:艺术大家门第的熏陶与天然的蒙养,使李小可获得了全面的艺术禀赋,他深知中国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于"精神内涵",这就有了他走向生活的独辟蹊径。四十多年来他坚持写生、在生活中练笔、在创作中保持写生的即兴感受,用学者的思考关注笔墨,并用笔墨表达现实。无论是《都市风情》组画,还是《藏域高原》组画,他作品中的"笔"与"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成为他表现生存空间和自然意境的方式,因此,在中国画坛,李小可的作品和其他山水画家有所不同,他的山水作品更具有人文情怀和文化观照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传统山水城市为鉴,分析了山水与城市的辩证关系和山水城市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人工雕琢与自然保护精心配合的山水城市创造原则,并以仁寿山水城市建设为例,探讨了通过对山水自然的观照与利用,人的能动性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形态、景观特色、城市意境创造以及城市人文环境培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诗经》、《楚辞》中所表现出来的山水审美意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 ,可以发现 :《诗经》多以山水景物作比兴之背景材料 ,景真实而语简朴 ;《楚辞》比兴的背景材料更为丰富 ,景多虚而词尚丽。《诗经》多以“水”象征绵绵愁绪和渲染情绪与气氛 ,情景交融者较少 ;《楚辞》山水景物描写多呈感伤性色彩 ,且每每以自然山水历程之艰险象征人世道路之艰难 ,情景交融者甚多。《诗经》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一个由敬畏山水自然之神到以山水为比兴材料及愉悦对象的变化过程 ;《楚辞》从一开始便表现出对山水等自然神的亲和感和热爱感。较之《诗经》 ,《楚辞》的山水审美意识更强了 ,山水审美的自觉性更高了 ,诗歌艺术境界更宽了 ,为迎接山水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较为丰富而宝贵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山水城市思想及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山水城市思想产生的背景,追寻钱学森先生思维发展的轨道,研究了山水城市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归纳钱学森先生对“山水城市”本体概念的原则阐述以及社会知名学者、专家对“山水城市”概念释义的基础上,提炼出对“山水城市”的理解及定义。阐述了“山水城市”研究的重大意义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认为山水城市是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最新模式,值得研究、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苏轼山水词的数量,超过了他之前的宋代山水词的总和。他的山水词词体形式主要是令词,也有中长调,皆运用自如,推进了潘阆、柳永等人之后词写山水景物的发展,使词咏山水情怀、刻画山水景物的功能大范围启动,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苏轼山水词以旷逸为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潘天寿的写意花鸟画理深思密,在静穆而雄阔的境界中追求深沉雄大的格局和一味霸悍的气势。他将山水与花卉巧妙结合,独树一格,用充满张力的构图和沉凝方硬的笔线,表现超凡的力度和无限生机。  相似文献   

7.
发生认识论是皮亚杰毕生构建的理论体系。在晚年,他通过范畴论和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对其进行了整合与形式化。范畴论将早年提出的群、群集和布尔数学的概念用于解释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把对应、交换性、平衡化、反省抽象、概括化以及开放的可能性等概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而"内""、间""、外"三阶段发展理论是对整个知识发展过程的抽象与形式化。  相似文献   

8.
笔相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属于标记象似性的范畴,同时又符合数量、距离或顺序象似性.这里从英语分类和排版两方面探讨英语报刊标题中的笔相象似性,挖掘形式与意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笔相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属于标记象似性的范畴,同时又符合数量、距离或顺序象似性。这里从英语分类和排版两方面探讨英语报刊标题中的笔相象似性,挖掘形式与意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是20世纪初期抽象画派的鼻祖,其作品运用点、线、面来形成音乐般的形式感,表达画家内心世界,使抽象画派在各种绘画风格中占了一席之地.他还是理论家,提出了抽象绘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把绘画内容归纳为形式和色彩.作为被人们忽视的教育活动家,他开办学校,建立绘画团体,创立抽象画派,并任教于包豪斯学院.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建筑思想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晶。自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就提出"山水城市"的规划设想。"山水城市"的内容包涵多个学科,以艺术城市为其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城市的哲学和城市的美学。通过对古代长安城山水文化的格局与现代"山水城市"的比较,分析"山水城市"思想的核心内涵;通过对"山水城市"超前性、科学性特点的分析,对现今西安"山水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魏晋玄学与魏晋山水审美的联姻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完成的,具体到谢灵运来讲,他的山水审美则主要是从把山水之爱当作人的本能需求的角度切入的.由于把人的山水之爱归结为人的生命本性对自然美本身的本能追寻,而并不像有的士人那样,只将山水视为某种哲理或某种生命境界的展现,如此就使谢灵运的山水审美在形式上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是一改对景物静观默照式的悟赏,而为兴味盎然,近似疯狂的邀游;二是在山水诗创作鼢中对山水美本身有了更多的关注.谢灵运山水审美机制的改变与魏晋玄学对人性至善的积极肯定密切相联系,所以,我们认为他的诗歌总有一个玄言尾巴,主要是由于对于他的山水审美切入方式发生误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唐前山水文化经历了从蒙昧向文明、从物质依赖向精神诉求、从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对山水自然的认识由纯客观的审视向主客观融合的方向不断变化,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化的人文基础:精神的需求与艺术的审美相融合。反映在文学状态中,《诗经》的比、兴及庄、骚的夸张、渲染奠定了人与自然山水的艺术关联和哲学层面;汉大赋中的山水自然成为烘托帝王功业的载体;两晋之交的陶渊明与山水自然的人格融合开创了隐逸与田园诗的先河;晋室南渡后,以谢灵运为代表,把山水自然引向贵族化。陶谢在其山水诗歌中所反映出的人格特点,为唐代山水文化的发展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派的鼻祖。因为政治上的不如意,他与山水结缘,他游山历水,进行诗歌创作,他以文学家的眼光去感知山水,把山水与文学融在一起,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文学,虽然山水给他的生命注入了活力,但没能抚慰他心灵深处的政治创伤。  相似文献   

15.
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拟从城市空间"可读性"的角度,阐述李劼人小说创作的独特性。李劼人以生花妙笔印证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他自觉地将空间因素纳入历时性的事件中,写出城市的时空融合;他从成都街区、标志物、节点或道路的分布形态入手,渲染城市的"可读性"。通过分析成都道路、区域、标志物或节点的分布形态和特点,努力探索李劼人小说中呈现的成都意象及特点,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城市文化特性,并对李劼人的当代价值作一番思考,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写生是现实主义画家遵循的主要必修课,是写实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撷取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旅行写生则是山水、风景画家尤为热衷的业务活动,美术家既有过程性创作,可能开创一个新的绘画契机,亦应有过程性写生,倘给写生赋以创作契机,到现实生活中去画创作,与写生融为一体,二者必然互补互济。写实主义写生过程涌现的笔墨、色彩趣味有别于抽象笔墨、抽象趣味,那是来自现实的源头活水,与抽象艺术家在画室中偶得之水渍斑痕将迥异其趣。  相似文献   

17.
怀新道转迥 寻异景不延──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崇尚自然、吟咏山水的峰巅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山水自然作为主要审美对象、全力投入创作而留下大量佳构名篇的著名诗人。大谢登山;临水、探幽抉微的诗歌,把人们的审美视野扩大到自然山水,推动了山水诗的勃兴,使山水之作从片段描写、渲染衬托的文学“附庸”一跃而蔚成“大国”。他以其杰出的艺术才能,“发现自然”并表现自然之美,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开一代风气的山水诗人。本文拟从自然审美的拓展及山水艺术的开掘入手,探寻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性。一、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晋宋士人对山水的留连及其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8.
唐代山水诗与十九世纪英国湖畔派以描写自然山水为立足点,以饱蘸感情的诗笔咏赞大自然,用诗歌表达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本文着重从唐代山水诗与英国湖畔派诗两诗派的诗歌内容上进行阐述,加以比较分析,以探求两诗派内容表达上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武昌古城对于山水环境的利用,经历了一个以山水为屏障到以山水为景观,进而以山水为城市骨架、以山水为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从夏口到武昌,在千年的变迁中,长江与黄鹄山,以及建于黄鹄山上的楼阁始终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元素与城市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20.
《采桑子》十首写于欧阳修晚年隐居颍州之时,词人以定格联章的形式、以清新明媚之笔描绘了颍州西湖的美丽景致。《采桑子》组词体现了欧词唯美、悠远、闲雅的意境,犹如一幅幅秀美的山水画卷,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