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舞蹈的意境需要借助于特定的表现形式才能展现出来。文章论述舞蹈的表现形式,具体包括舞蹈演员的外在形象及其动态的舞蹈、舞台背景等,继而阐述舞蹈意境的虚与实。舞蹈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实境,而舞蹈的内在意蕴及其引发的观众产生的想象空间是为虚境。虚境与实景交相融合,共同构成了舞蹈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2.
"神思说"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神与物游"说、"虚静"说、"杼轴献功"说等组成。"神与物游"说阐述了心物交融而后生文的道理。所谓"神与物游",就是指内心世界与外在事物相互交流无碍的一种状态,其实质是情与境的结合,而这两者的结合,促发了文思的涌出。"虚静"说讲的是作者构思时所应具备的一种心态。"虚"、"静"两语得自道家。虚则能纳,静则能照。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的"布置",与西方风景画"构图"的含义大不相同.中国山水画源自"师造化"之实境,追求的却是"中得心源"之"虚境".在观察方法上是"以流盼的目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色色".不是停留在某一固定视角,所要追逐的是画中的"真趣",需要的是"畅神", "卧游".正如中国历代文人们对悠闲恬意生活的追求那样,寄望"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在"造景",也是在"造境".相对"实境"而言,它是亦真亦幻的"虚境",其意趣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重"气韵","意境"。气韵便是"形神兼备",中国画要求不但要绘出物象本身的形态,还需表现出精神气质,只有达到神似,才能气韵生动,整个作品里没有气韵的存在就不能叫做完整的画。"留白"之美体现在"留白"能够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意境是山水画中实境与虚境相对比得出的,实境就是画面当中所要表现的物象,虚境是通过画实境得到的,山水画的虚境能够表现出山水的灵性,虚境的表现是自由的,让观赏者达到可视到可想的地步,这就是山水画留白的思想原理。  相似文献   

5.
以唐宋茶诗词为研究材料,深刻地阐述了唐宋茶诗词中的三种品茶意境:一是"有我有茶"之境,是"我"寄情于茶的和美意境,二是"茶我同一"之境,是"我"与茶融合为一整体的和美意境;三是"无我无茶"之境,"我"与茶都已融入了天地之间,世界一片空灵,"万物与我同一",亦即"天人合一"的最高和美意境.  相似文献   

6.
在“人”与“世”之间——解读《庄子·人间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庄子是最富生命体验的诗人哲学家.他的哲学主题是超越现实,放歌心灵,神游无限.<人间世>的宗旨是用"虚"的心态把"形"即生命的外在形态寄存在人与世之间."虚""安命""无用"是经历汲汲用世的迷茫、身在局中的煎熬之后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8.
微博扩大了个体的符号应用范围,放大了人的符号本质,给予了自我两个方面的发展意义:一是符号内容增多,使得自我反思有了更多的内容基础,内在世界更加清晰。二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外在世界更全面地向个体敞开,个体主观真实更逼近客观真实,外在世界更加澄明。同时,微博构建的"关注-被关注"社会关系结构让个体的主体性更强,个体对自我的符号世界和关系网络有了更大的主导权,人的自由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歌德在其"古典"主义初期的代表作<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中通过人物内在、外在冲突的展示和解决表明了这样的主题:女主人公所拥有的"纯洁的人性"是消除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从而抵达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内在、外在和谐之境的途径.然而这实际上仅仅是一条以道德化的"超我"克服和消除人自身以及他人的现实的"自我"和原始的"本我"并由此获得人自身以及人与他人之间和谐的途径--它虽然反映了作者美好的道德理想及其对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憧憬和愿望,但却不符合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现代心理学对人的研究和认识以及现实生活中人的一般的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状况.此外,作者在创作这部剧作时的"古典"主义时期所提出的通过文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这一途径促使现代人和社会重获古希腊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和谐统一的主张,也带有明显的理想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虚拟现实问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和应用引起了哲学界的关注。本文从哲学对虚拟现实界定角度,在梳理和分析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个人看法。本文认为,虚拟现实是人类用数字化的中介系统创造的可与人交互作用的超现实环境的技术、活动和状态;作为一种客体,人工的虚拟现实("虚境")是个物理性与心理性结合、工具与客体合一、主体与客体共构的复合性的人工环境;网络虚拟空间,是虚拟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虚境",遥在是其存在方式,"在线效应"和"时缩空扩效应",是遥在性导致的双重效应,虚拟性是其显著特征,并由此产生网络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虚与实”和“黑与白”在哲学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山水画中“虚实”、“黑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宋代山水画“黑、白”与“虚、实”之间不同的构成关系,产生了两种经典的绘画风格一“简洁空灵”与“雄强浑厚”;宋代山水画中“画内之虚白”的讲究,追求的是无尽的“画外之虚境”。  相似文献   

12.
"境生象外"是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最本质的概括."境生象外"由三个层次构成:言外之意,是"境生象外"的第一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文学中,追求韵味无穷,崇尚"无言之美";"以形写神",是"境生象外"的第二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特别是人物画中,强调人物的神气和生命,追求"虚处藏神";"以实出虚",是"境生象外"的第三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追求的是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5,(5):41-44
以萧纲、庾信为代表的宫体诗创作与南朝尤其是齐梁时期的绘画关系密切,尤其是绮罗画的兴起对于"宫体诗"以女性为直接描摹对象作品的出现具有直接刺激作用。宫体诗在写景造境艺术上的愈发精巧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绘画的构图意识和造境艺术。此外,绘画艺术对于形似的追求和赋彩鲜丽等特征也对宫体诗的工细雕镂的描写手法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构成了宫体诗"声色"之美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4.
渺渺青云外,滚滚红尘中--《红楼梦》的两个宗教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描写了两个宗教世界一个是以"大荒山无稽崖"、"太虚幻境"及相关人物为代表的理想世界;一个是以"铁槛寺"、"清虚观"及相关人物为代表的流俗世界.这两个世界都与佛、道两教有关.但理想的世界具有"虚"、"雅"、"真"的特点,而流俗的世界则显得"实"俗"、"假".这两个世界都是人追求无限性这一内在倾向的外在体现,不过作者对前者表示了赞美与向往,对后者则表示了嘲弄与贬抑.而在理想的世界之中,似乎又更钟意于佛教一些.  相似文献   

15.
论诸子思想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诸子提出的人格美学范畴,对环境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建筑、园林)的基本趣味。如非礼弗履、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等。中国环境艺术与诗、书、画等艺术形式殊途同归,最终,都走向一种对情景交融之"境"的追求,成为人生境界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6.
空间虚实谈     
对单体建筑、建筑群体、城市建设的空间进行虚实分析,探讨以实为虚、化虚为实、以虚补实、虚实相生的关系,指出人与环境共生存的空间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之理念.  相似文献   

17.
《末日异境》中,作家设计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冷酷异境",在这里男主人公陷入了一场信息战,并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在他的头脑中通过幻觉产生了一个新的世界——"世界末日",这个世界是由一群无"心"的人组成的。在"冷酷异境"中,男主人公经过一番极具隐喻色彩的性探索,清算了自己以往"无爱性"的生活方式;而在"世界末日"中,男主人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爱情,在这里实现了"性爱合一"的最终守望。  相似文献   

18.
图像、文献与史境是直接构成中国美术史学的基本要素。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画史,"流源"、"兴废"、"师传"、"秘画珍闻"等与文献、史境相关,也是构成美术的通史或专史要素;"能画人名"、"寺观画壁"、"论六法"、"论用笔"、"拓写"、"赏识阅玩"、"品第"、"跋尾押署"、"公私印记"等等与图像相关,构成图像研究、技法、鉴赏等理论。概之,其核心元素离不开图像、文献和史境。将图像、文献与史境,引入中国文化思想逻辑的叙述方式,是构成史、论、评、鉴的中国美术史学体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7,(6):45-49
经典作家告诉我们: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自然环境,但最主要最根本的是社会环境,即社会关系。世界情况使个体变成了它现在所是的这个特定的个体,如果根本没有这些社会环境、思想观念、风俗道德,个体就不会成为它现在所是的这个样子。同时,人正是在不断地向社会环境的"出击""搏斗"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斗争中,在实践中,在不断的行动中,使自己的个性放出光彩。正是在人与环境的辩证的交互作用中,主体对象化了,对象主体化了,主体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将外在的社会关系变为自己内在的社会特质,同时又把自己内在的"本质力量"在社会环境的客观对象上体现出来……这样不断地交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特新颖的个性。  相似文献   

20.
意境说发展至清代渐呈分化、消解之象。诗文、绘画、戏曲等艺术领域各有不同的表现。其中王夫之的肯定景对于情的独立意义,方士庶的实境、虚境说,布颜图以情景即境界,李渔的以境界说人生的思想对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及人生三境界论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与当时的实学思潮汇集在一起,从内部对中国传统的意境论起了消解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