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小说以表达政治—时事为能事,即以国家为叙事重心。由朝代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的政治观念变迁史,潜隐在新小说主旨的转换之中。其时小说地位的提升与清末新小说的兴起,实知识人危机意识的呈露。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敦忠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2):107-110
清末民初的"哀情小说"因其文化色彩的复杂性,一直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概要描述清末民初哀情小说创作的基础上,探讨哀情小说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有利于确立哀情小说独特的历史位置和独具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5)
清末民初的小说类型理论与实践,从题材类型到多角度探讨,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它既反映了对中国传统的承传,也反映了中国小说类型理论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民论是清末政治改革思潮中的重要内容。在清末这一变动剧烈的时代中,人们对于民的认识发生了诸多变化,对当时及其后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末的民论包括对民之地位与民之权利的论述等内容。清末民初思想家普遍认识到了民的重要性,对民的地位、民的权利进行了不同于传统民论的新的阐释。但对于民的能力却大多抱以悲观的态度,因此在是否给予民以充分的自由权利、提高普通民的政治地位问题上显现出迟疑和保守。 相似文献
6.
邓伟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6)
李劼人在不同时期谈起文学,多例举清末民初文学的例子.他在晚清报馆的文学历练,符合清末民初以报人为主体的中国第一代专业小说家应运而生的现实情形,这表明了一种并非是在中国新文学内部发生的,而更多是与清末民初文学实践的关联.并且,由这一关联及其延续带来的李劼人作品面貌的整体取向与底色,使其在地域历史的文学书写上,有着异乎寻常的宽广性与人文性,最终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个性与边缘的文学选择. 相似文献
7.
彭林祥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71-76
清末民初时期的域外文学译介受到现实政治层面、翻译技术层面和本土文化层面的规范和过滤。现实政治因素支配了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以意译为主要的译介方式使得域外文学失去了原作的面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学作品也会产生抵拒和制约。清末民初译介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域外文学的“中国式改写”。 相似文献
8.
李鸿渊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90-94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是20世纪通俗文学中极其重要的一支,其悲剧结局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的.清末民初正值新旧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近代新学与旧学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的个性解放意识开始苏醒,但旧的封建制度和势力还依然顽固、强大.在这样一个无奈的时代,哀情小说的悲剧结局正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面临爱情婚姻的普遍苦闷心态与凄惨命运. 相似文献
9.
美国早期小说译介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2):43-46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早期小说在中国的译介成绩卓越。译介最早的美国小说是UncleTom'sCabin,译介最多的美国早期小说家是MarkTwain。尽管如此,美国早期小说译介在中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没有一个美国小说家在我国享有编全集的荣誉;二是因为中国译介外国文学时往往与国内社会现实紧密相联,造成了厚此薄彼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3-27
小说林社是晚清著名的出版机构,然而学界对于该社成员组成的问题上,还多有混淆。据考证,该社的创办者是曾朴、丁祖荫、朱积熙,由曾朴任总理。小说林社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东除以上三位外,还有张继良、嵇芩孙等人。邹仲宽是经理。王梦良可能负责具体业务。总编辑是徐念慈,编辑有包天笑、归炳勋等人。专任译员先后有吴步云和陈鸿璧。《小说林》杂志的主编是徐念慈,不是黄人,最后一期(第12期)的主编很可能是陈鸿璧。 相似文献
11.
吴道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5):62-66
在后新时期文学格局中,周梅森政治小说已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景观并代表了主流文学的中坚力量。从创作背景上看,周梅森政治小说是时代生活、文学演进与个人情怀交互作用的结果。周梅森政治小说既承载了主流文化的精神,又彰显着作家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其写作意义在于实现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良性循环,超越了以往的政治生活的书写模式与一般反腐小说的主题模式,标志着中国政治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宋师亮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45-48
晚清政治小说作家多分布于社会经济文化发达且率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闽粤、江淅和湖广三地.一方面.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又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文化的影响.自觉地肩负起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使命.从事政治活动是晚清政治小说家主要的社会存在方式.小说创作不过是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一种手段,但却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并对后世文学创作政治化倾向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段春旭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4-7
狄平子是维新派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在近代文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一位在许多领域具有开拓性质的文化人物。《平等阁笔记》由他多年所撰写的作品汇编而成,以传统的笔记小说的形式,从一位亲身经历了新旧文化交替时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崩溃前后的社会现实与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心态。 相似文献
14.
李奇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4):150-153
本文以清末民初思想历史层面的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话语--"英雌"话语的建构为背景,探讨这一时期小说创作中的"英雌"想象问题,分析这些文学在认同思想历史的"英雌"话语时是如何丰富和参与建构"英雌"话语的,并由此探询历史和文学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正> 过去人们承认清末民初小说在思想上有新内容,而否认其艺术上有新形式,认为它也是“旧瓶装新酒”。这种看法,未免片面。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清末民初小说在艺术上毕竟也发生了变化;它虽然幼稚、粗糙,但在近代化道路上终是跨出了一大步。而这种艺术上的变新与吸取外国小说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它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外国小说的译入,导致了对章回体的突破与新体短篇小说的产生。中国的长篇白话小说由讲史说话发展而来。一部长篇作品被分成若干回。每一回有一个概括内容的回目,开头结尾都引用诗词,全用第三人称叙述,并保留了“话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说书人的口吻。这种形式被称为章回体。应该承 相似文献
16.
郑晓岚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65-70
在晚清掀起的外国文学作品译介大潮中,“冒险小说”作为一种全新的文类被译介到中国。结合晚清社会语境,重点探析冒险小说译介于晚清中国的历史文化成因。研究发现:晚清冒险小说的译介主要源于民族生存危机对男子气概的呼唤,又得益于小说社会地位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与冒险小说的文类特点密切相关。冒险小说所弘扬的冒险进取精神有助于改造国民奴性,激发国民的男子气概,契合救亡启蒙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7.
陈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9-20,5
清末民初,在"小说界革命"的倡导下,大量科学小说译入中国,随后本土作家开始积极从事科学小说的创作。但是,自科学小说译入中国起,译者和作者对科学小说的误读却屡见不鲜。无论是译者还是作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科学小说科普读物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朱永香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4):49-52
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直接承载政治使命,并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口号,客观上消融了一直以来存在于人们脑海的“小说为小道”的观念痼疾。小说也因此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小说界革命”对小说地位的提升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及梁启超本人的社会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