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广州传统的郑仙诞(白云诞)节俗到九月九的重阳登白云山,是传统民俗现代化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个融合、转变的过程是民俗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密切关系的反映,一方面保存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在内容、形式、意义等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它说明,传统民俗不仅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生存发展,而且能够在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晚清的边疆危机直接引发中国人边疆观念的变化。面对被迫划定边界、边境人口管理新问题、边疆主权全面遭到侵夺等种种现实危机,人们的边疆观念至少在三个方面发了变化:在空间认识方面,由传统王朝疆域观念向具有明确边界意识、重新认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现代国家领土观念的过渡;在边疆族群治理方面,由"因俗而治"的文化疆域观念向注重区域管理的地域边疆观念转向;在边疆功能认识方面,由治内边疆观念走向治内、御外并重的边疆观念,由此全方位地建设强固边疆的理念渐成共识。清末边疆观念的变化只是20世纪中国现代边疆观念形成的开始,其间多见新认识的萌芽与现代相关观念意识的初生。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产先导型传统渔业面临着诸如资源、市场、环境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挑战,由传统渔业向科技先导型现代渔业转型势在必行。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转型,具体地说,就是由单一化渔业向多元化渔业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由品种渔业向品牌和名牌渔业转变、由向内为主的渔业向外向渔业转变。  相似文献   

4.
民俗节日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重要民俗事象。各种不同的节日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有的产生了变形和变质。在中国,保存得最好的是过年习俗。然而年俗也在发展演变之中,行之数千年的年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打上某种新的印记,这是这一民俗风习具有生命力的标志,也是它至今犹存的重要原因。而今人可以做并应该做的,就是保存传统的节日习俗有利于现代生活的内容,并按现代、科学的精神去改善它们。  相似文献   

5.
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的变奏邢建昌(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一、“雅”原本也是一种“俗”,统治者的提倡与正统儒者的推崇,才有了雅与俗的分野与对峙,尚雅鄙俗也就成了官方文化与正统儒者在雅俗关系上的基本立场,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俗”的原始含义是“风俗”,即某一...  相似文献   

6.
俗先于礼,礼源自俗,礼、俗同质,俗被整合、提高后,上升为礼制。礼的政治化导致了中国古代礼俗的特点是礼高于俗,以礼化俗,最后是以礼统俗,实现了大传统的礼对小传统的俗的规约和整合,从而在各方面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形成不同于西方独特的礼俗社会。礼对俗的价值范导,有助于我们发掘传统礼文化中的精髓要义,使其在合乎国情、世情的基础上,引领、规约小传统的健康、有序发展,推进社会的和谐进程。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文艺发展的雅俗演化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家加工改造较多的各类文学态式为“雅”,少雕削、近于实然本真状态的艺术态式则为“俗”。俗——雅——雅俗共赏 ,这一运动变化的轨迹在不同文艺类别中呈现为规律性的周期与向度 :(1 )俗→雅→雅俗共赏 ;(2 )雅→雅俗共赏→俗 ;(3)雅俗共赏→雅→俗 ;(4)雅俗共赏→俗→雅。多向度运动导致了发展的上升、停滞与下降等多种趋势。文艺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此形式向彼形式兴替 ,审美的初级层次向深层领域深化与升华。这就是雅俗互动演化的总态势。  相似文献   

9.
学生类期刊走市场化道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类期刊欲想成功地走市场化之路,务必具备"四个转变",即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由传统营销观念向人性化营销观念转变由传统办刊模式向绿色办刊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反对派的挑战对于新文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林纾、章士钊与学衡派从不同方面向新文学挑战,因而在现代文学史叙述中多以反对派的角色受到否定性的评价。实际上,历史是复杂的,林纾对传统失传的担忧,章士钊的民族主体性观念和新与旧、雅与俗的辩正观念,学衡派尊重传统、捍卫汉字、循序渐进的渐进改革观与内涵丰富的文学观,对于新文学来说具有程度不同的积极意义,对此应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第一大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浙江潮是天下奇观,属自然遗产。与潮相关的建筑遗址是历史文化遗产。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则有一系列与浙江潮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观潮的节日庆典和习俗、弄潮竞技、修筑海塘的传统手工技艺、计算潮汐的传统知识、钱塘江传说故事、塘工号子等。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予以整体性保护,是一个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中韩两国都有相同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比较两国的端午习俗,不难发现二者在起源、习俗以及文化内涵、举行目的、保护与传承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的节日。它起源于春秋 ,兴盛于魏晋 ,至宋代以后逐渐衰落 ,但它的民俗习惯在许多诗文中保存了下来。文章试图从古代诗文的记载中勾勒出这一节日的民俗盛况。春秋时期它是人们去邪去秽、男女交游的好时节 ;魏晋时人们在这一天郊游宴饮作诗 ,由于皇帝的参与 ,民间习俗也上升为皇家礼俗 ;南北朝时则增加了骑射的内容 ,这些习惯一直传至唐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海河湟地区的家西蕃人春节习俗进行实地考察 ,可以看出边缘文化背景下杂居村落中习俗文化变异及融合的某种规律 ,即融合是杂居社区中不同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6.
北宋东京开封新兴了一个节日,即十二月二十四的交年节。作为正旦的前奏,该节有醉司命(祭灶)、诵经呪、照虚耗、扫屋宇等四大节事。其后流传至杭州等地,并有了“小节夜”“小年”的名称。交年节习俗沿袭一直到当代。其具体节事早在唐朝的长安就已盛行,只是时间上多在除夕。但宋代以后,各地均将交年节诸节事的源头追溯至宋代汴京,原因是交年节的规模效应,以及载体《东京梦华录》的名气效应。交年节是汴京文明的产物,丰富了传统节日文化,活跃了精神生活,强化了环境卫生观念,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一个新元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传统春节已逐渐失去了往昔的魅力。要使传统节日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就需要挖掘地方上最具传统文化色彩的东西 ,从中提炼出一个主题 ,并以此进行大型的表演活动 ;还需要一个活泼、可爱、具有人情味的主题人物  相似文献   

18.
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由于受经济、政治、地域和气候、宗教信仰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民俗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除了饮食的次数、主食与副食搭配以外,中国饮食民俗结构中的饮食过程、饮食俗信和禁忌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中国的饮食民俗主要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宗教食俗三大类。  相似文献   

19.
清明节风俗活动的描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不仅丰富了我国诗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俗事象,诸如游览登高、祭祖访友、思亲怀人等,从而为我们揭示了独特的节日文化内涵,成为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文化、历史、艺术、心理等视角出发,阐述了土家族节日的种类、聚戏习俗和土家族节日民俗环境对民间小戏的影响,揭示了土家族民间小戏与岁时节日习俗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土家族岁时节日习俗对土家族民间小戏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