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实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性和关联性,这为其担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提供了逻辑与现实的可能以及操作与实践的依据。通过构建高校"青马工程"的理论武装、专题培训、文化熏陶、网络传播与实践砥砺体系等路径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认识理念、外部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教育主客体等因素的制约。分析这些制约因素,找出破解对策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3.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性质是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为内容的思想理论建设,它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境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的人员构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人员构成是一致的,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新的使命,并成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传播的重要使命。发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何以可能的前提审视是破解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重要之维。转化话语方式、创新传播方式、优化效果预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责任和独特优势。在新的起点上,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好"三个紧密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通俗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与推进大众化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世界是必然的,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因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和价值等多个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和使命。高校在切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可采用观念转变“间性化”、师资建设马列化、课型设计多样化、实践教学一体化即“四化法”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理工类高校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机制不健全、教育传播方式单一、部分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健全完善相关机制、体制,提高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能动作用,综合利用各种载体,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理解、认同、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过程。后现代境遇下,依托理想信念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质疑,需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三观"教育,突出情感教育,重视实践教育,培养高尚情操,理性审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健全道德回报机制,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接受和学习、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的研究与探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教育实践、加强工作队伍建设等环节,推进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建设,探索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因其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突出微观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河北省8所高校调查数据为依托,分析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比较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了新时期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特点及其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涵义及其实质,在此基础上深刻地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特点及其规律,这对更好地深化和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怎样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重大问题,以此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了充分的理论宣传准备,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任弼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贡献主要是指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对无产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组织教育工农群众,加强党对群众运动的领导和号召全党学习毛泽东思想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容和方法。任弼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可以拓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野,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指导力和影响力来自实践,用之实践。脱离社会生活,离开了向实践转化,就会使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变成僵化的教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向实践转化的重要场域,其实质就是调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领域的多样化实现方式,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指导作用,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程,伴随着历史任务的成功转型,主体的扩张与提高性变迁,已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新境遇;虽然"信仰危机"和"理论困境"咄咄逼人与压力重重;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必然性始终是客观存在,突破性的运动新路径是完全可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正在步入风险社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只有树立敏锐的风险意识,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对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机制,大力培育民间组织,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的社会根基,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毛泽东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系统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文盲多、科学文化素质低的状况,毛泽东贯彻教育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民业余教育,并施行"半农半读"制度。  相似文献   

17.
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两大重要任务。二者相互促进:高校民族文化教育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高校民族文化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在大学校园内,必须把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相结合,努力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传播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它的现实性,它把哲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以往的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形而上学",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表现为"世界之外的遐想",在语言上深奥难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大众哲学,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实现"改变世界"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在传播形式上要通俗化,更重要的是内容上要中国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