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三国演义》经历了中国古代其它小说都未曾有过的特殊发展、演变和创作过程。从表面上看,《三国演义》在明代才面世,但是,只要我们追踪其从历史到小说的整个发展过程和种种关系,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从萌芽到成书,经历了多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经过了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的群众创作,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它包括与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如:《三国志》、魏晋六朝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杂史笔记、“说三分”、三国戏曲以及各时期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跋、序等等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它真实地、具体地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现实主义历史,自然不能不反映和表现这一个世纪内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又因为《三国演义》是这样一部历史小说,它经历了漫长的成书过程,从唐末的三国故事,到宋、元的有关三国的“说三分”平话,再到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再到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所谓弘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接近罗氏的原作),最后由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加工成《三国演义》,一共经过了约九百年的时间。这九百年间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又通过不同作者对  相似文献   

3.
罗贯中《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原本史载 ,其中徐母故事更接近的根据是唐五代俗讲变文《汉将王陵变》 ,而以宋代说《汉书》的话本为直接依傍。这一事实表明 ,《三国演义》创作素材有不少是从非三国文献挪移化用。研究《三国演义》要放眼全部传统文化的背景以为参照 ,最大限度发明和凸显《三国演义》作为传统文化无边无际的网络中一个“中国结”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是各类传播方式共同参与的结果,经历代文人撰述与长期的民间记忆,相关故事呈现出多样的姿彩和状貌,也因此出现差异和演化。此多元并存的特征,也影响到《三国演义》的成书。《三国演义》的完成是三国故事漫长流播史的一个环节和支脉,它并不是三国故事传播的最后定本。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所演是“义”而非“忠”张志合《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主的书。而文学即人学,所以《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宋、元、明以来的“市井细民”和知识分子对活动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作出自己...  相似文献   

6.
一、三国故事流传的过去在中国,三国故事的流传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十分广泛了。那时,在市井的说书艺人中,有讲述历史故事的,“说三分”(即讲述三国历史故事)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课目。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三国故事“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诗人李商隐的《骄儿诗...  相似文献   

7.
大凡一部古典小说名著的形成,都经过了小说家的小型故事创作、单个故事的戏剧表演、"说话人"(亦即古代说书人)的"说话本"、不断修改补充后形成的"平话本"等许多阶段,然后才定型成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响形成过程也不例外。下面我们来简略追究一下《三国演义》成书前的逐步形成过程。《三国志》一书,是西晋时期的陈寿所著。其成书的年代虽不能确定,但可知陈寿死于西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则《三国志》一书的成书年代必在此年之前。在《三国志谈书之前,魏国已有官修史书王沈《魏书》,吴国也有官修史书韦昭的《吴书》,此外,…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其作者《三国演义》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最后加工成书的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六百年来,它在民间一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形象,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故事,可以说几乎家喻户晓。《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比较早的杰出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历史小说的高度成就,开始了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讲史平话与《三国演义》成书的关系十分密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研究者除了在“说三分”、《三国志平话》等相关资料的钩稽、发现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外,也从情节内容、叙事构架、叙述艺术、史诗母题、思想倾向、文化精神等方面对罗贯中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说话人的底本,不能对等宋代说话资料里称的“话本”,其不一定是用白话写作的,也不是现在所谓的话本小说,更不是白话小说的雏形。根据《醉翁谈录》里的论述和《绿窗新话》的例子,可以确信宋代说话人的底本有两种:一是前人或当代人收集的小说集《太平广记》或者是史书《资治通鉴》等;二是说话人根据说话的需要自己编订的故事集如《绿窗新话》等。认为话本小说(或者直接称之为话本,指短篇白话小说)等同于底本,甚至把“三言”里的部分通俗小说认作是宋代话本(宋代的白话小说)乃至是宋代说话底本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根据《醉翁谈录》和《绿窗新话》里的文言故事,可以看出这些故事就是说话人底本,从而可以推测宋代说话人的底本基本是用文言写作的。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复杂过程。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已经临近这个过程的终点,到毛本《三国演义》,终于大功告成。《演义》由何而来,依今天所存材料,已经不能清晰勾勒其过程。但其脱胎于宋元讲史话本,却是公认之事实。刊刻于元代至治年间、署名新安虞氏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今存最早、也是惟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给出了三国故事较早、也较为清晰的雏形与轮廓。将《演义》与《平话》结构加以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都是经过长期积累并在明代初年成书的作品,甚至有人认为作者也是同一个人即罗贯中。它们都是乱世英雄的颂歌,所以,明代建阳的书商熊飞把它们合刊出版,称为《英雄谱》本。但由于两书成书过程的不同,它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艺术风格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成为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典范作品。一、庙堂之上与草泽之中《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志》等历史著作,又经过“讲史”艺人的创造,最后由伟大作家罗贯中写成这部巨著。所写的人物都是庙堂之上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这些人物有的是“有志图王者”,多数是想出将入相。即使像刘备、关羽、张飞那样出身卑微的人物,作者也并不着眼于他们“微时的光景”,而是写他们作为帝王、忠臣和名将的威严和神圣。全书虽然也有市民思想的色彩,但以儒家思想为主,歌颂仁义,反对霸道。它为我们描绘了三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彩色画卷,总结了中国自阶级社会以来直到明代成书时的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斗争经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结晶。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它。《水浒传》虽有一点历史的影子,但基本上是虚构的。它经过说“小说”【说短篇故事】艺人的创作,由伟大作家施耐庵在“小本”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写成了...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与《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给《三国演义》版本研究造成不少新问题,当务之急是厘清观念、思路和方法。要立足于《三国演义》版本的特殊性,不能以“对错”、“有无”作为衡量版本的标尺。“讲史”、“说三分”都不是罗贯中的创造,属于罗贯中首创的是“演义”体,这才是判别罗贯中原本的标志。命名合理的《三国志演义》是原书名,扌各不通的《三国志传》是后人的妄改。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起,至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止,共用了八回书写赤壁之战,约四万字。如果把《三国演义》分为前后两部分,赤壁之战恰处于两部分的交接处。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前半部分情节发展的自然延续,又是《三国演义》后半部分三国分争的开篇。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不外写了两件事——一是写曹操起兵,写他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写他剪灭群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要把《三国演义》和《堂吉诃德》拿来相提并论呢?这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东方的中国第一部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1980年大英百科全书第十卷的“元朝白话小说条目”中,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这里所指的“第一位”,当然是指小说这种体裁而言的。中国长篇小说的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是罗贯中,那么,西方长篇小说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是谁呢?当然是《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了。这两个“第一位”的知名的艺术大师,可以说是两个不同民族文学传统的体现者,他们在各自发展的进程中,本来是互不相谋的,没有什么影响的,因而各有其特点。然而,作为一个民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产生,又绝不是偶然的,诸如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文化水平的程度等等,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具备必要的条件,一个民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出现是不可能的。本文拟从产生这两部长篇的客观原因,以及这两部作品的各自特点加以探讨,由此窥见两个民族在当时的艺术上的不同成就。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的“七虚三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自从成书以来,“七实三虚”之说颇为流行,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历史故事,真实的多、虚构的少。其实,细究起来,所谓“七实三虚”之说并不可靠。从宏观的方面来讲,《三国演义》的社会背景及其大多数人物的姓名与身份确实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的描写中,实际上却是“七虚三实”。例如,赤壁之战在正史中的文字内容很少(万绳楠先生认为只是一场很小的战役),但却被作者用如神之笔大加渲染,写得惊天动地。三顾茅庐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作者却能够驰骋思路,虚构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情节,为诸葛亮的出山进…  相似文献   

17.
《三国》小说史要改写——读周兆新主编的《三国演义丛考》陈辽关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当今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的成书过程如下:元至治年间(1321—1323)出了建安虞氏刊本《三国志平话》。元至元(1335—1340)年间出了闽建坊刻本《三分事略》,...  相似文献   

18.
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文学的标准是艺术感染力。《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在于它有意突出的情感因素是渗透弥漫于全书的本质特征 ,使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 ,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 ,标志了《三国演义》的文学水准和创作性质。进而表明 :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 ,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 ;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 ;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一幅人才竞秀图,也是一部形象的人才美学著作。毛宗岗在评点中,从《三国演义》描绘的各种人物的实际出发,以其深邃的眼光,渊博的知识,辩证的观点,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人才美学思想。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里对三国人材作了总的评述。他指出:“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人材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他认为三国人材的特点是。“才与才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小说无不可续者,独《三国演义》根于历史,不可续也。”其实不然。早在康熙间,刘廷玑就提到:“近来词客稗官家,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著为后书副之……《东西晋演义》亦名《续三国志》,更有《后三国志》,与前绝不相侔。”两晋为三国历史之自然沿续,《东西晋演义》题名“续三国志”,固无个可,但真正称得上《三国演义》续书的,则有题“西蜀西阳野史编次”的《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四十回和题“梅溪遇安氏著”的《后三国石珠演义》三十四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后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