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少数民族女性高层次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和社会建设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广西6市少数民族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深度访谈和问卷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主要受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性别偏见和女性自身心理压力等方面因素影响,基于此,从寻找工作-家庭之间的平衡从根本上消除社会性别偏见,破除“玻璃天花板”现象和少数民族女性需要树立自信,增强自我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女性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各项活动,既是法律赋予每一位女性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全体女性分享一国政治权利的具体体现。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民主参与程度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创造有利于女性参政的具体条件,是切实保障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政治权益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是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基础上,经历了女性自我性别认同与超越性别的成长过程。在漫长的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体制中,女性一直是历史的缺失者与被动的参与者,承受着男权制这种传统的钳制。女性自我的性别意识,为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与责任感所占有、掩盖,被封建的文化伦理所异化,女性与女性文学长期被湮没,少数民族女性话语以写作的形式更为弱化。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多年狭隘的创作模式和第一次大的转型的内在动因是女性意识的蒙昧与觉醒,女性作家文化身份与主体位置出现了从边缘向中心的滑动与漂移。梳理和思考少数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对更好地把握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萧红笔下《生死场》的女性形象如动物般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凄凄惨惨,她们活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体制下,无意识地恪守着、捍卫着传统女性文化,充当了传统女性文化的牺牲品。文章分析了这些生活底层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人生礼仪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新疆少数民族男女有别的人生礼仪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自尊心是自己尊重自己同时也希望他人尊重自己,希望得到社会认可的情感体验。反之,担心失去或已失去他人和社会的尊重而引起的情感体验则是自卑的心理。自尊和自卑是情感的一对矛盾。情感过程在自我意识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过程,可见其自我意识之一斑。了解其自我意识的一般规律,对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特殊的意义。自我意识的定义,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但大体上都包含着生理状态的自我意识和心理状态的自我意识、物我关系的自我意识和人我关系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植根于中国北方文化的土壤,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中代表着一种自然的和超功利的美学观念。这种美学观念在弥漫着以剽悍的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使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女性形象逐渐丰满完善。她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左右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道德标准、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的整体失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女性的社会文化地位和自我意识处于整体失落的情势之中。其主要体现是女性的“内化”、“工具化”、“商品化”和意识观念的“异化”。古代女性的“四化”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共同存在表露着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命运。封建社会中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使中国古代女性的整体失落具有了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随之提升,女性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跨入新世纪,中国女性自我意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女性比较关注的服饰和服饰色彩这一角度来解析这种变迁,指出从色彩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女性自我意识在不断的提升。女性开始对传统的性别观念进行挑战,不断探索出一种新的更加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旅游背景下,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苗族自治县山江镇黄村女性为例加以分析。旅游,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现代性力量,冲击着传统的少数民族社会,改变了社会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角色,女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黄村的部分苗族女性,在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下,不再单纯是普通的家庭妇女,而获得了更为复杂的社会身份,这个转变过程从宏观来讲是随时代发展被动完成的,从微观分析,女性在此过程中也进行着积极的调适。但是部分女性的角色转变并不意味着整个女性群体对“现代性”的适应,大部分仍固守传统社会角色,并与现代性的力量进行着对抗。  相似文献   

11.
本语文阅读顾丁玲早期女性小说本文,指出莎菲们的逃亡与孤独既是女性现代自我意识觉醒后女性自我坚守、选择的结果,也是女性以此方式拒绝、抗争社会异化与抹杀女性自我意识的结果。逃恨与孤独,也是女性现代本文叙事的一种策略,它们寄寓着现代女性的欲望话语,以此反抗、颠覆排斥她们成长为现代女性主体的父权话语与男性神话。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阅读了丁玲早期女性小说本文 ,指出莎菲们的逃亡与孤独既是女性现代自我意识觉醒后女性自我坚守、选择的结果 ,也是女性以此方式拒绝、抗争社会异化与抹杀女性自我意识的结果。逃亡与孤独 ,也是女性现代本文叙事的一种策略 ,它们寄寓着现代女性的欲望话语 ,以此反抗、颠覆排斥她们成长为现代女性主体的父权话语与男性神话  相似文献   

13.
湘西州少数民族女性教育问题, 制约着湘西州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分析落后的原因,重视女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采取积极对策措施: 把女性教育纳入科教兴州和扶贫攻坚战略;对少数民族特困生尤其是女童实行免收一切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试行教育保险制; 改革教育体制和方法; 用法律保障女性教育权益。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族女性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新道德规范的建立,使女性自我意识加强;女性世代命运的循环链被打破;女性生活空间开始向社会拓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天才女性,她的作品至今广为流传,乃是由于其中流淌着作者与自然、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生命活力。文章以清醒自觉的自我意识入手,探寻了李清照之独步文坛的深层心理原因,并揭示了女性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6.
《檀香刑》中的钱夫人与孙眉娘虽在身份、相貌等外显生活形态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内在精神状态却十分相似,都以男性利益为自我价值标准,被牢固地限定在以父系族权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中,以至完全丧失了女性自我意识,成为真正的"第二性"。这两个差异鲜明的具体形象,集中展示女性在父系族权社会里的两种生存状态:以身殉德与以色事人;二者的殊途同归,共同印证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群体的规训,构成女德与女色的对照互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丧葬礼仪作为生者为死者所做的一件头等大事,是各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手段,显露了生者的世界观。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必然会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影响,所以与儒家丧葬观有相似之处,都重生乐生,在丧葬活动中体现"孝"的精神,并且重视丧葬活动的社会治理功能。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又使其丧葬观与儒家丧葬观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待灵魂有无,乐死与哀死及薄葬与厚葬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唐代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开化,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唐传奇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丰满生动,从中可以看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由;其二,争取社会地位的平等;其三,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妇女既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创造者,也是承载者和传承者,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开拓者。西南少数民族女性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挑花、编织、刺绣、纺线等,都凝聚着少数民族女性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手工技艺知识和智慧。少数民族女性手工艺和服饰文化,包括制作过程中的纺织、印染、刺绣,这些都是以妇女为主体承当的。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社会基层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村民自治的发展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以国家制度运行的方式还没有完全体现女性角色及其参与的重要性,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女性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与能力发挥。因此还必须重视女性角色和参与的作用,即少数民族女性的社会资源享有和文化传统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