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衡,字平子,河南南阳人,汉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前正是张衡的青少年时代。对于张衡的生平事迹,近人已经作过一些探索和研究。其中的孙文青所撰《张衡年谱》(商务印书馆,1956年修订本。以下简称《孙谱》)成绩最大。近人论  相似文献   

2.
<正>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郭沫若张衡,字平子,东汉建初三年(公元七八年)出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省南阳县城北五十里)一个较为清贫的家庭。南阳一带,从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和文化上的先进地区,东汉时有南都之称。张衡所处的时代是东汉王朝的繁荣时期,当时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曾采取  相似文献   

3.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历任郎中、尚书侍郎、太史令、河间相等职。天资聪颖,但幼时家境贫寒,这更加激励他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后来,张衡入了仕途。但在宦宫当道的东汉,他经常遭受排挤。不久后,张衡被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相。当时的河间王刘开骄横跋扈,勾结豪强,胡作非为。张衡上任后,整顿法度,惩办了一批为非作歹的豪强恶霸,同时清理冤狱,释放无辜,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拥戴。公元139年,这位令人景仰的科学家在洛阳逝世,终年61岁。  相似文献   

4.
李白与南阳渊源颇深,今人收集李白在南阳留诗共13首。据考察,李白入翰林前,曾五次光临南阳。一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入长安,取道南阳,时为初夏;二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南返安陆,途经南阳,时在秋;三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由安陆来游,时在春;四为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由安陆移家东鲁,路过南阳;李白五次访问南阳是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应方城县仙翁观道士元丹丘邀请到方城寺。留下《南都行》、《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送友人》和《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等诗篇。  相似文献   

5.
<正> 范晔,字蔚宗,著名史学家,顺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地区浙川县)人。生于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乙未日(公元446年1月23日)。关于范晔始撰《后汉书》之年岁,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曰始撰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对年范晔二十七岁。如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印刷本),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相似文献   

6.
<正> 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成的《张衡》影片摄制组,于三月二十八号参观了南阳汉画馆。南阳,是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张衡的故乡。汉画馆内展出的二百余幅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宝贵文物资料。为了真实地再现汉代人民的生活画卷,《张衡》影片摄制组专程来到南阳,进行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名机,又玑,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县东北穰东镇)人。在散见于一些典籍的零星记述中,推知仲景大约生于公元150年(东汉桓帝刘志和平元年),卒于公元219年(东汉献帝刘协建安24年)左右。军阀大混战,疾疫大流行,人民极其悲惨  相似文献   

8.
包晓玉,1963年生,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南阳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1984年7月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南阳师专(今南阳师范学院)化学系任教.  相似文献   

9.
<正> 张巡(公元708—757年)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县)人。他于唐开元末年考中进士先后做过太子通事舍人,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令。张巡少年时学习很勤奋,读了许多书,读书时能精神高度集中,所以读书不到三遍就能熟记不忘。他写文章常能挥笔立就。张巡为人正直豪爽,从小就有远大志向,爱结交操守高洁的人为朋友。他作清河令时,勤于政事,关心百姓疾苦,很有治绩。清河令  相似文献   

10.
刘秀(公元前6—57年),即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25年至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新莽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他与兄刘(纟寅)于公元22年聚众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公元23年(更始元年),更始帝命刘秀行大司马事,徇行河北.此举成为光武帝自河北定天下的契机.公元24年,受封肃王.期间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击败铜马、招降赤眉等起义军.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称帝于(高阝)南,定都洛阳.本文仅就刘秀称帝之后,即建武元年至建武八年期间,为讨伐公孙述、隗嚣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而御驾高平(固原)亲征前后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1.
<正>刘秀(前?——后57年)南阳郡舂陵(今湖北枣阳县东)人。西汉皇族,是南阳有名的大豪强。王莽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公元22年,其兄刘縯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起兵,自称柱天都部(都统),部属各有将军等名号。用兵法部勒军队,攻城略地,散发檄文,宣布王莽罪状。后派人招得湖北新市、平林、下江兵,率部击杀王莽南阳守将,进兵围宛,声势大振。23年,刘縯兄弟已有汉兵十余万人,诸将议立刘姓人做皇帝。南阳豪强和下江主将王常要立刘縯,新市平林诸将怕刘縯严明,拥立懦弱无能的刘玄做汉帝,号称更始帝。新市平林诸将掌握大权,排斥刘縯刘秀集团,起义兵遂生裂痕。更始帝派王凤、王常、刘秀率兵攻下昆阳(河南叶县北)、定陵(郾城县西北)、郾(郾城县)三县。刘縯等率主力军攻下宛,作为更始帝的都城。  相似文献   

12.
包晓玉,1963年生,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南阳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1984年7月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南阳师专(今南阳师范学院)化学系任教。1987年9月-1988年7月在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助教班学习;1998年9月-1999年7月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跟随博士生导师李南强教授作国内访问学者;2001-200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于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黄开勋教授,并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现任南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副主任,中国化学学会会员。曾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党员”、“教…  相似文献   

13.
论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东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袁术征玄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太守,把他带到南方,不久,东汉王朝以朱皓取代诸葛玄,他又跟随叔父到荆州投靠刘表.玄死,诸葛亮就寄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属南阳郡邓县),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相友善,常自比于管仲、  相似文献   

14.
多面南阳     
<正>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卧龙之地,灵秀南阳!独特的地理环境在中国所有的人文美地中,南阳地区是地理位置最特殊的一个。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它处在中国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     
<正>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稂东)人。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是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临症医学家。张仲景生当东汉末年,东汉王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横,军阀连年混战。统治阶级为了挽救他们垂死的命运,纠合地方反动武装,对农民起义进行了疯狂的镇压,给人民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灾难,疫病广泛流行。据《续汉书·五行志》载,汉灵帝时有五次大疫,尤以南阳、洛阳、会嵇一带更为严重。张仲景说:“余宗族索多,向佘二百,建安纪  相似文献   

16.
东汉科学家张衡公元132年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并用其在人类史上第一次测出地震——公元138年发生在兰州的强烈地震。巧的是,在张衡第一次测出那次地震1800多年之后的兰州,建起了一座地震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里收藏有几百件珍稀甚至在全国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震文物和资  相似文献   

17.
王建中 《南都学坛》2004,24(1):9-14
公元197~207年,是诸葛亮自表"躬耕于南阳"的十年。此时的南阳(郡),无论是《汉书》、《后汉书》、《晋书》,还是《襄阳记》,都无一例外的认为在"汉(水)以北"(习凿齿语)。所以,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只能是躬耕于汉水以北之南阳,也就是习凿齿所说的"诸葛亮在南阳"。当时的南阳(郡),是全国第一大郡,在"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语),不可能在"汉之阴",即"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草庐对"较之"隆中对",更加符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实际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相似文献   

18.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区)人,约生于东汉和安之间,卒于桓灵之际(约公元85—163年)。东汉思想家。从小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性格“耿介”,不屑于求人引荐,因此终身不得升进。东汉自和安之后,业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独王符“不同于俗,志意蕴愤,乃隐居着书”,以此讥评当时的时事政治,反对贵族官僚的奢侈与虚伪,揭露豪强地主的贪婪与残暴。因不愿扬其名,故著书名曰  相似文献   

19.
一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举进士,官拜大理评事。宋仁宗景(?)三年(公元1036年),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后调任端州(今广东高要县)知府。景(?)五年(公元1038年),调京城开封任监察御史里行,后改为监察御史。景(?)五年到皇五年(公元1038—1053年),出使契丹,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史上有关制造指南车的记载颇多,最早有黄帝造指南车在大雾中击败了蚩尤的传说;其后,东汉张衡(约公元110年)、魏马钧(公元233年)、刘宋祖冲之(公元477年)、后赵魏猛和解飞、后秦令狐生等均造过指南车;再后则有宋燕肃(公元1027年)及吴德仁(公元1107年)。在《宋史》卷一百四十九《舆服志》和岳珂所著《愧剡录》中,对燕肃、吴德仁造的指南车的结构记述较详,对其他人造的指南车则仅记载了制造过程及其性能,从中看不出指南车的具体构造。制造指南车的记载较多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指南车比较难造,一经战乱,其器不存,就失传了,后人又需重新发明创造。有成功的,有似是而非的,也有造不出的,如《宋书》卷五十二《祖冲之传》记述:“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后秦)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