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铁流》汉译本,出自曹靖华先生的手笔。他是我国最早由俄文直接翻译俄苏文学的“拓荒者”和“为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的人之一。他是传播俄苏革命文学的先驱、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挚友、辛勤笔耕一生的著名翻译家和作家。他的译作《铁流》在我国现代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铁流》是名著、名译。我们所见到的三种译本都是曹靖华先生翻译的。《铁流》的第一个译本是1931年翻译的。最后一个译本重校于1971年(1973年出版)。这样一本经过同一译者多次修改、校订,而且从初译到最后一次重校历时四十年的译者是难得的,便于我们对三  相似文献   

2.
一、流亡文学潮抗战文坛上,活跃着一支文艺劲旅,他们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运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这是一群由关外流亡到内地的东北籍作家,他们是李辉英、肖红、肖军、舒群、罗烽、白朗、穆木天、林珏、端木蕻良、骆宾基、师田手、铁弦……社会的变动促成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出现,它发韧于沦陷后的东北大地。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是鲁迅在现代理性精神观照下对中国历史进行的重新审视。其中,《补天》更是其痛苦思索的情感结晶,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实质进行探寻,展示出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图式,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走到了衰败的历史困境中,就在于封建传统文化对人的本性的扼杀。  相似文献   

4.
5.
由我校中文系崔洪勋副教授主编的《山西作家群评传》,于1990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山西作家群体的形成、群体的发展、群体的嬗变三部分,较为系统、完整地评介了从马烽、孙谦到张平、李锐山西作家群体的形成、演变、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7.
《铁流》图的来历和传播《鲁迅日记》一九三○年九月十日载:“下午收靖华所寄《十月》一本,《木板雕刻集》(二至四)共三本,其第二本附页烈宁像不见,包上有‘淞沪警备司令部邮政检查委员会验讫’印记,盖彼辈所为。”最初阅读至此,心想鲁迅在日记中很少有这样的涉及时政的记载,而今如此特书反动派的“德政”,显然是对“彼辈”非常憎恶,已是怒不可遏了……后来我又发现,这则日记  相似文献   

8.
白马湖作家群以其显赫的文人群体组合和丰厚的创作实绩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标高格,尤其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历史时段和特定文体领域里,这一群体有着不容小视的重要价值。本文试从人生态度、写作立场、审美追求、精神品性等方面探讨其别样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铁流》是鲁迅30年代自费编辑出版的苏联长篇小说。可以说,当时如果没有鲁迅就没有《铁流》在中国的出版。《铁流》的出版表现出了鲁迅的一些独特的编辑思想。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和总结,旨在为提高今天的编辑工作者的水平提供借鉴,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革命作家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的主要作品《铁流》(1924),是苏联描写在革命斗争中锻炼人、改造人的最初几部重要作品之一,是早期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不朽杰作。本书描写苏联国内战争初期塔曼人民的革命斗争。十月革命前,土地肥沃的塔曼半岛被哥萨克豪绅所统治,从俄国各地跑来谋生的“外乡人”和贫穷的哥萨克备受压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们在苏维埃政权下翻了身。可是紧接而来的白匪叛乱使红军家属和其他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劳动人民遭到残酷迫害和屠杀。为了死里逃生,他们用所能找到的最原始的武器武装自己,推举郭如鹤为首领,在缺枪短粮的情况下开始了从克里木斯基到北高加索与红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以鲜明的民族性为特征的景颇族当代文学的产生和繁荣,已成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一种崭新的文学现象,为文坛所瞩目。一个仅为十万人口的民族,在短短的几年间,使自己民族的当代文学从无到有,作家和作者数人、数十人及至上百人成批的脱颖而出,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文学群体,这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是极为少见的。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和一个民族当代文学群体的形成,自然不可能是毫无依据的偶然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就景颇族当代文学的崛起进行分述。  相似文献   

12.
1930年代崛起的东北作家群创作的基本题材和主题都与阶级压迫和民族反抗相关,在不知不觉中靠近左翼文学,只不过在表现民众的反抗精神时,相对疏离了政治性,而接近了原始本能的复仇精神。东北大野的洪荒雄浑、赋予了东北作家群一种宏大的气魄,他们把一种原始复仇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融入到民族解放的事业中去,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强烈的令人震撼的爆发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坛上迅速崛起的女性作家群的总体审视,具体探讨了只属于她们的独特,给新文学的发展辐射出的三个方面的新热:(一)纯粹的女性世界—让中国女性一向最为隐秘的主观内心世界,走向了最客观的呈现;(二)真实性和倾诉性—这种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就使她们分别成了当时文坛上地地道道的“这一个”;(三)局部化的叙述视角—对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完全突破。  相似文献   

14.
《引玉集》的编印及其他鲁迅苦心收集的一百多幅苏联原版木刻画,大都曾经展览过。但他认为用珂罗版精印“则于学者可以较看展览更为有益。”(《鲁迅书信集》456页)《<引玉集>后记》叙编印的原因说:若将所得之木刻“但秘之箧中”,既有负于作者的好意,又虑人生多灾,恐于不测中散失,而“万一相偕湮灭,在我,是觉得比失了生命还可惜的。”所以就“决计选出六十幅来,复制成书,以传给青年艺术学徒和版画爱好者。”关于《引玉集》的编印过程,《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有些记载,如下: 一月廿四日:下午编《引玉集》讫。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以"书生何以报国"的爱国激情,忧心如焚地撰写了《东北史纲》第一卷,从历史事实上还击日本学者的"满蒙非中国领土"说,为李顿调查团的调查提供历史依据,具有政治和学术双重价值。但因为属于急就章,文中内容有易被人指摘之处,出于与日本学界争胜之念,郑鹤声和缪凤林等人对傅斯年的《东北史纲》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法捷耶大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廾没有想法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象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这影响的取得,则是鲁迅先生辛勤劳作的结果。这不只是指他的精心翻译,而且是指在《毁灭》的印行过程  相似文献   

17.
毁灭与被毁灭--论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格里耶在毁灭了传统文学的倾向性、人物中心论和叙事模式之后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大厦,在创作中展现出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写作观。而罗伯-格里耶在毁灭传统的同时被毁灭了,这种文学自灭的发展方式,给未来的小说道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书的全名是《理性的毁灭:从谢林到希特勒的反理性主义道路》。全书内容在美国哲学杂志上由理塞(Max Rieser)作了详尽的介绍,现摘录如下。“卢卡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也是一个热心的黑格尔派;他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德国经典哲学的页峰。他也是个理性主义者、实在主义者、进步主义者,并且反对反理性主义、怀疑主义、不可知论和实证主义。为了说明导致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怎样产生的,卢卡契一直追溯到那种公然统  相似文献   

19.
20.
论"新海派"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以张爱玲、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作家群宜称为"新海派"作家群,因为他们的小说既表现出鲜明的探索性和先锋性,又溶合着明显的商业性和媚俗性,这正是"海派文化"的特征.当然相对于10年代的"鸳鸯蝴蝶派"和30年代的新感觉派来说,他们又体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超越与综合.具体到每个作家的艺术追求又表现出不同的侧重与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