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的观照下,译者主体性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命题。散文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表达形式多样,风格特点明显,在翻译中尤其可以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文章从华盛顿·欧文的一篇著名散文——《英国乡村》的两种译文文本人手,在散文节奏的表现、语词的使用、风格的再现、译语的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揭示了译者主体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过程其实质是译者发挥主体性与受制于若干制约因素之间迂回的操作过程。译者主体性发挥受译者的文化先结构;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译者的诠释空间;译文接受者等四个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过程其实质是译者发挥主体性与受制于若干制约因素之间迂回的操作过程。译者主体性发挥受译者的文化先结构;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译者的诠释空间;译文接受者等四个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鸿篇巨著,其诗歌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长诗之一,它浸透着一种黛玉式的凄婉哀伤,并且体现了她的性格和命运.运用我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在其诗歌翻译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与戴维·霍克思关于<秋窗风雨夕>的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读和赏析.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间文化传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文学翻译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从最初只强调原文作者及目标语读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到意识到译者地位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即译者从"隐身"到"显身"的过程。译者的显身,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得到认可和强调,主要指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包括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确会影响译作的类型,应该强调译者的地位,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译者的身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它的定位对翻译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论文试图通过对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霍克斯所翻译的《红楼梦》的译文分析,解构其译者身份的第二自我——“他我”,以期对翻译研究——特别是对《红楼梦》的翻译研究产生一点启示,促进中西文化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我国翻译理论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方法论的研究上,视标准和规范为翻译的最终和唯一研究对象,致使翻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工具论"误区,而"工具论"的研究模式又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翻译的客观实体性,无法真实看到翻译的本体和译者角色的本体,从而严重影响了翻译研究的健康发展。以海德格尔本体论为理论依据,对杨必《名利场》翻译进行个案研究,从翻译本体及译者角色的"还原"分析中发现并证实海德格尔本体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8.
音同音近,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又由同一语源滋生出来的一组词为同源词。为同源词而造的一组专门书写符号为同源字。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由于未强调同源词语源上的亲缘性和字、词不分等理论上的缺陷,故在同源词系联中,把一些通假字、同义词、同音分化字、异体字等亦误为同源词。  相似文献   

9.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完全以英语行文角度出发,致力于消除文化陌生感和异质性,从而贴合英语读者的理解。笔者以为,辜鸿铭的翻译体现出一种"刻意为之的译者的隐身",是英语强势语地位下的必然之选,受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影响。辜鸿铭改写的《论语》译本与其说是外译,或许"外化"这一词更加合适。以目的论角度来说,这种"外化"更易于向西方宣传中国,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可接受性。但从文化构建角度来说,辜鸿铭的译本过分迎合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和诗学,所构建起来的可说是一种"西化后的中国文化",其译本剥离了原语的异质性,中国特有文化思想被西方文化所压制。  相似文献   

10.
有人会说,在日影的挪移和黑夜的流转中,在花开花落的彷徨与潮起潮落的喧哗中,我们还有多少可以安静地读书思索的日子?我却不这样认为,既然上苍给我们以能够阅读的双眸和思考的头脑。尤其是既为人师,我们就绝不应该让生命的闲暇在日复一日的蹉跎岁月里荒废消逝。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教师专业化的趋势,我国启动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是与国际教师教育接轨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现代教师教育体制的必然要求,主要采用国际比较、现状调研和专家咨询等技术路线,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三五”,即一条主线:教师的专业素养;三个理念: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五个部分:前言、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二孩政策"开放之后,学生数量必然增加,但教师数量并非保持不变,反而因部分女教师休假停教而导致教师人数锐减。由学生增加、教师减少的两极问题引发的师资短缺,以及代课、实习教师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等都使中国教育陷入困境。与此同时,英国于2019年颁布的《教师招聘与留任策略》提出创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转变对早期职业教师的支持,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拓宽教师入职渠道,这些策略颇具新意,对解决中国教师短缺问题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孟子以"见牛未见羊"来论证"以羊易牛"合法性的做法,给后世学者解读"以羊易牛"带来了不少困扰。朱熹从"仁术"、"理未形"、"人物有别"等角度替孟子进行辩护。"见牛未见羊"实质是强调"见"中蕴含的恻隐之情在推动人为善中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见牛未见羊"中所蕴含的伦理问题归约为如何认识道德情感在人类的伦理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认为,现代社会不能把人类的伦理道德生活建立在恻隐之情上,而必须建立在一套理性完善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基础上。因此,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后天的人为教化,通过系统的教化把道德理性加入道德情感之中,以使人形成以道德理性为主的良知。  相似文献   

14.
"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字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伴随着中国作家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步伐,"世界阅读中国的时代"已然到来。然而,在"世界阅读中国"的迫切诉求之下,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却步履维艰。这其中,翻译所扮演的角色同样耐人寻味。基于此,拟以当代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的英译过程为考察对象,探讨"中国形象"的书写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的诸多问题,提出"零度翻译"的概念,同时关照译者模式选择的相关议题。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专有项翻译从来都不是语言层面上的简单转换,译者在文化专有项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如《红楼梦》两个经典英译本中“红”字的翻译,霍克舍弃了“红”字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将其换成了英语国家人们所熟悉和能接受的“绿色”和“金色”,而杨氏夫妇在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直译来保存“红”字所包含的特有的文化意蕴,就显示出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专有项翻译从来都不是语言层面上的简单转换,译者在文化专有项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如<红楼梦>两个经典英译本中"红"字的翻译,霍克舍弃了"红"字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将其换成了英语国家人们所熟悉和能接受的"绿色"和"金色",而杨氏夫妇在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直译来保存"红"字所包含的特有的文化意蕴,就显示出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对<金锁记>的作家创作本意和文本本义之间的裂痕的分析入手,来进一步探讨<金锁记>所揭示出的人性的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关于"色空"观念的阐释,对《红楼梦》有着很大影响。两者均通过与世人密切相关的"钱财""情色"书写,阐证"万物为幻""一切皆空"的思想,旨在劝诫世人莫要放纵自己的欲望,沉迷于浮华的表象。《红楼梦》在汲取《金瓶梅》思想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这可以通过"子虚之死"与"贾瑞之死"——两处死亡叙事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是一部以仿拟其他文艺作品为创作特色的伟大小说,但是它在仿拟、引用"雅文学"如诗词等素材的时候,却并不是根据第一手的材料,而是根据引述这些诗词的其他通俗文艺作品而进行仿拟、引用。第十一回中对于李贺诗歌《将进酒》的引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金瓶梅》的作者对于正统诗词等"雅文学"(以及真正的上层社会)的陌生,和他对于通俗文艺作品(包括中低层市民生活)的熟悉,使我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作者尽管不是持"集体创作说"者所称的说书人群体,但恐怕也并非长期以来流传的所谓"大名士"。  相似文献   

20.
"谏诤"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在类目的分属上一直不很统一。从"谏诤"分类的一个特例——《文苑英华》的"谏诤"分类入手,对比历史上多种总集中"谏诤"分类的一般情况,可以总结出"谏诤"的本质。在文体分类里,"谏诤"之所以逐渐被后人完全当成奏疏的一种,在于以帝王为一般陈述的对象,也在于一直没有统一和确定文体的固定名称。然而作为各种奏疏中专门指摘现实的一种,谏诤类的文章有着鲜明的文风和补益时政的巨大意义。了解这种文体在历史上的演变,透视它的历史地位,不仅在学术方面,更对社会优秀传统道德的重新树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