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10,(9):15-17
有一位青年画家,成名前住在一间狭窄的小房子里,靠画人像为生。  相似文献   

2.
“诗画一律”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这一艺术融合的最终形成是“诗向画的靠拢”与“画向诗的靠拢”双向运行的结果,题画诗是对“诗画一律”艺术观念的实践。通过列举中国现代画家创作的题画诗,证明中国题画诗从诗画关系上可分为三类:诗意大于画意、诗意等于画意、诗意小于画意。通过对中国画家题画诗新的类型分析,既能理解画家在创作题画诗时的“文本间性”,又能认识均衡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五代、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山水画家和一批具有丰碑式的山水画作品,在山水画表现技法和理论认识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无论东方和西方,无论在什么社会中,总有许多艺术家在作品中忠诚地表现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永远是推进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印象派的色彩斑烂,野兽派的强烈豪放,徐渭式的随手涂抹,陈老莲式的铁画银钩……这些对美的探索大大拓展了造型艺术的新天地。我们对一件作品的品评,除了抽象的形式外,更重要的应是作品的精神内涵。内涵是否丰富,这完全取决于画家的阅历、学养和情怀。作品便是画家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诚如罗丹所说的那样,在这里一切赖以表现的手段“线条和色彩都融为思想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幽明录》是一部具有珍贵语料价值的杂传类小说集。笔者在对全书进行了定量、定性的统计分析后,发现其语法构词和语音构词间、语法构词内部的形态构词与句法构词间及其句法构词中表述式、支配式、补充式与联合式、偏正式间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6.
艺术创造是心灵的自由创造,是一种主客体通过审美中介不断交互作用、交流契合的过程。对法国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伟大的艺术家梵高和塞尚的艺术之路进行分析,将画家的心理倾向、精神旨趣及审美心理进行梳理。从艺术心理学角度入手,力图通过把握画家的艺术心理动因与客观现实间的内在关系,从形式语言或内容入手,探求他们共同的艺术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古代画论中的“人地和谐”观在绘画章法上的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艺术发展深受“人地和谐”观的影响,古代文人视创作山水画为实现人生理想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古代文献中及绘画上都有“记录”,而具体到画面中,为了避免对平衡的破坏,“平远”式构图是古代文人画家注定的选择。古代文人画家与自然的这种共融关系,无疑给今天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美术中的十字架图式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被称为"图画的圣经"的基督教美术也应运而生.基督教美术在创作范围内建立的特殊样式,主要是十字架这一图式符号的运用.画家们对十字架这一母题在基督教美术中的意义进行了拓展,对十字架的阐释经历了"原初性"、"神怪性"、"当代性"三层演进.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艺精神里有"沉郁"的文学艺术风格,近代画家黄宾虹在山水画中发展了这一艺术风格,创造出"浑厚华滋"的新的"浓郁美"美感,李可染、贾又福继续拓展着山水画"浓郁美"的内涵.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开始转向金戈铁马式的雄浑悲壮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0.
现代山水画家须从新的审美角度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以走出传统古典的封建牧歌式的世外桃源,从构图上突破,恢复绘画艺术所具有的绘画性。  相似文献   

11.
简单命题间的矛盾关系在论辩中须通过一定推理形式表现 ,三段论第一格的AAA式和EAE式 ,第三格的EAO式和AAI式是论辩中简单命题间一真 ,则另一必假矛盾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假言联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及二难推理破坏式是论辩中简单命题间一假 ,则另一必真矛盾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肯定命题谓项不周延及换位 ,负命题及等值命题理论是简单命题矛盾关系在论辩中表现的理论基础。特称命题“特称量项”的不确定性只有在论辩中通过以上推理形式体现 ,这也是特称量项“有些”和日常用语“有些”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大画家黄永玉年轻时命运多劫,当过瓷场的小工,在码头卖过苦力。文革时,他还因画了猫头鹰遭受批斗,一大家子被赶到大杂院最角落的一间小屋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相似文献   

13.
画家的工作室里有些安静。这些年来,画家一直在这间工作室里重复着一件事情,那就是用一把刻刀不停地雕刻着同一个女人的头像。画家的工作室里已经摆满了这个女人的头像。凭着画家的本事,画家把女人雕刻得很漂亮。但每次完成一个头像之后,画家就特别的愤怒,接着就拿起刻刀在女人的脸上胡乱地划起来,直到划得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14.
正高居翰教授的著作《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是三联书店出版他的中国画家研究系列著作的最后一本。不同于前面四本断代研究著作,本书以贯通的方式讨论中国古代画家。书介中写道:"……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许多书评将本书的价值放  相似文献   

15.
一、第一、二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及其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日矛盾愈演愈烈,而中日之间的绘画交流却初露端倪,并在20世纪20年代频繁交流。早期中日之间多为画家间的个人交流,日本画家到中国收集并研究中国美术。1919年9月3日《晨报》上刊出一则新闻《北京绘画展览会定期开会》: "闻北京将有绘画展览会出现,其场所在清宫内傅心殿,其会期为一个月,由十月一号起,其发起人为周自齐、王克敏、颜世清、王任化、金绍城及日本人渡边福井荒木诸人,其目的以荟萃中日两国之美术供人观览研究云。"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石黑一雄小说引而不发的文化印记。义利之辩是解开石黑一雄小说人性迷思的理性线索,也是其文学演绎中含而不露的创作旨归。小说《我辈孤雏》《长日将尽》《浮世画家》的共通主题渗透着作家对利益与道德间逻辑交互的理性观察与立场阐发。孤儿班克斯的身世之谜、管家史蒂文斯的职业之困、画家小野的择婿之忧背后,不仅是对重利盘剥、奉主忘己、射利沽名等道德危殆、伦理错位的修辞投射,也是石黑一雄对殖民语境下人类社会正义赤字、情义失衡、道义博弈的道德警示。总之,石黑一雄小说中的义利观始于恻隐之心,敬于契约之道,终于家国大义,书写路径呈现出跨文化的动态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金陵瞭望》2011,(17):68-70
马鸿增:聂危谷是一个很有激情,而且是激情喷涌式的画家。而且他不追求一种愉悦,他更多地面对人生命题,他所谓的终极理想。他的语言是将西方后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水墨画语言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我觉得这种尝试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主体身份的形成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阿尔都塞意识理论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意识形态把个人询唤为主体".他认为,人无法逃脱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且意识形态将具体的个人建构为具体的主体.《浮世画家》的主人公小野曾是声名显赫的画家,弟子成群,然而当战争结束,人们开始质疑他的身份,认为他鼓吹军国主义酿成大错,而小野也在回忆中渐渐接受自己的身份演变.依据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从社会认可、他人关系以及建筑意象等方面分析意识形态如何将小野询唤为主体,并进一步探讨小野的主体身份问题,对《浮世画家》进行阿尔都塞式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虽然古代女性画家诗人的创作与男性画家诗人相比,在数量和水平上尚有一定的差距,但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代女性画家诗人继承了这一优良的艺术传统,这一时期的女性画家诗人的创作呈现出社团化倾向明显、性别意识更加鲜明等新特征。女性画家诗人通过诗词创作不仅加强了女性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且与社团外成员亦发生频繁的诗词互动,这些都对女性画家诗人的艺术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1874年3月25日,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巴黎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展览会,因莫奈画作《日出·印象》的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嘲讽此展览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遂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