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经济学说史上,对制度的产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解释认为"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可称为制度研究的康芒斯--诺斯传统;另一种解释认为制度是自发演化形成的,可称为制度研究的门格尔--哈耶克传统.如果将制度视为个体参与人从各自动机出发相互作用的状态,就可以在现代博弈论的框架内讨论问题,将制度分别看作博弈规则和博弈参与人的策略均衡.博弈规则论遇到了博弈的实施性问题,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将制度的形成理解为在重复博弈的条件下博弈参与人的策略均衡,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个制度形成的博弈分析基本理论框架,说明了制度的自发形成、制度形成的路径依赖和制度形成的嵌入性.  相似文献   

2.
"政府产权"范式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政府改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结构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与其它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和替代关系,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方面无疑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由此带来的政府失灵问题不在于盲目的减少政府干预,而应当通过推进政府产权改革,有效地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解决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就中国目前的制度结构和市场发育状况而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依然会表现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因此,只有通过推动政府产权改革,明晰政府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才能有效防范各种潜规则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充分保障社会的各种交易权利得以公平实现。基于这一逻辑,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政府产权"的理论范式,以期为政府改革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政府理论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以洛克为代表的早期西方思想家对西方政府理论的构建,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洛克的政府理论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他的理论构造,以自然权利论作为政府的目的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作为政府的形成理论,以权力制衡论作为政府的限权理论,以人民主权论作为政府的归属理论。洛克关于政府理论建构的逻辑思考,对于我国当前的政府机构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民族主义先后提出国粹"国光"论--"文化民族"论--"文化本位"论这样三个前后相续的理论,而这三个理论依然可以用"文化本位"论统一名之.国粹国光论是这个理论的首发与开端,文化民族论则是这个理论的阐发与发展,而当文化本位论最后面世,民族史学理论的完整逻辑架构也最终告成.  相似文献   

5.
论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教育财政也须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进行与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改革。在公共财政制度框架下,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事务论共同构成了教育财政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资源配置中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决定了政府在教育财政中基本职能定位及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中国模式实现和平崛起的基本发展环境。客观来看二战之后的全球化进程具有以下特点:全球化是基于非零和博弈基础上的帕累托改进,制度效率源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及文化积累特征,发展的阶段差异格局决定了参与全球化的能力,参与国际分工的强度导致了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市场经济制度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制度形成,发展模式的成功源自嵌入全球化的阶段性进程。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探讨中国模式全球化进程的基本理论框架,为推动中国模式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转型经济学文献回顾与评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转型经济学视野中的转型主张及其理论缺陷,提出了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理论观点,对中国转型模式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理论阐释;提出了中国经济平稳转型的基本制度框架,即能否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持续地推进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通过宪法制度的边际性调整,实现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决定中国模式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以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作为哲学基础并贯穿始终,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为逻辑起点,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逻辑展开,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理论课题作为进一步推进,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逻辑归宿,并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自己真实的逻辑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雪魁 《河北学刊》2005,25(1):79-84
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由三部分构成--物质生产力系统、制度生产力系统和精神生产力系统。从理论框架看,它透过经济学范畴孕育了一种历史价值观,并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之谜呈现了三个分析框架--经济分析框架、制度分析框架和精神分析框架。李斯特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进而与历史唯物主义有内在联系。从概念继承关系看,马克思不仅直接继承了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而且他把生产力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来把握也深受李斯特的影响。从内容统摄关系看,李斯特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内容上的相关性也非常明显;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通往"哲学新视界真正前夜"的道路正是通过批判李斯特生产力理论来实现的。在理论观照层面,李斯特生产力理论对于消解"第二演化图示说"、"经济决定论"等唯物史观理论困境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三大理论范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存在三大理论范式,代表了对市场经济的不同态度和理论主张,对转型国家的市场经济改革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们虽然都以市场经济作为共同的理论主题,但存在着理论层次与制度假设上的显著差异,由此形成了对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理论分析方法和范式硬核、所有制及社会秩序观念等方面的不同理论认识;其根本性差别,主要不在市场经济而在社会基本制度假设的不同。同一社会制度,可以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不同,不存在超越社会制度信念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模式。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及因素、福利社会思想、生产社会化等方面,三大理论范式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理论认识,并且相互影响和借鉴。在理论范式与社会实践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但也存在不断的改良道路,从而使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安排更好地结合并趋于完善。从市场经济的真实进程来看,市场机制、国家干预、混合经济、福利社会等特点,基本上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共识,而非某种社会制度的特征。中国的经济转型需要很好地把握和借鉴这些理论范式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角度解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角度来解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就会更加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丰富的内涵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形成逻辑起点,按历史辩证法展开逻辑图景,循人民主体论得出逻辑结论,并在坚持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征地制度的基本框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沿用到当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其弊端和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顺利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维护农民应有的权益,必须完善我国现有的征地制度。政府应适当限制强制性征地范围,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补偿费标准,拓宽失地农民的安置思路。  相似文献   

13.
自党内法规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日起,党内法规理论研究热度不减,受到了法学、政治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纪检监察学等学科和领域学者的重视。囿于党内法规理论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发展。党内法规具有独特的制度逻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法治属性与政党制度属性,这是生成党内法规本体理论的前提。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下的党内法规理论需要以党内法规本体论奠定理论研究基础,以党内法规价值论凸显制度功能取向,以党内法规历史论阐明制度变迁规律,以党内法规运行论描述制度动态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任保平  李培伟 《学术界》2023,(10):85-100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从经济维度系统研究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和政策逻辑。在历史逻辑方面,逻辑起点是推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逻辑脉络是经济现代化下生产力由数量向质量的更高维度演进来推动经济、社会和治理现代化的三维协同,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以整体发展观和人本逻辑遵循重构现代化的新格局。在理论逻辑方面,逻辑框架涵盖“客观必然性—目标导向—发展型式”三个基础维度,即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以创新驱动高质量生产力的形成、以工业化为主线的四化协同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与政府治理的制度均衡。在实践逻辑方面,要以整体发展观开拓发展思想的新境界、以社会主义现代性替代现代化传统型,同时构建数字经济赋能生产力质量提升机制、经济结构升级赋能新发展格局机制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有效提升机制。在价值逻辑方面,要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立足点,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判断,同时推动以共同体价值为基本遵循的共同现代化。在制度逻辑方面,推...  相似文献   

15.
卓炯站在马克思的理论阵地上,从经济建设实践出发,批判了产品经济论,创立了彻底的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论。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初创于60年代初期,形成于70年代末期,成熟于80年代中期。一、在1957年至1964年期间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等一系列范畴,奠定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中国本来没有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50年代初,原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传入中国以后,其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和观点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该书的观点和体系,是以产品经济论与半商品经济论为特征的斯大林的经济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普遍存在,其实践促发了社会科学中"发展型政府"学派的诞生。然而,由于内在的制度性缺陷,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在市场化、全球化以及民主化的多方面冲击下遭遇挑战,发展型政府走向了调适和转型之路,从而成为比较发展研究的新热点。新自由主义转型论认为发展型政府将会或快或慢地转型为新自由主义政府,而新自由主义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唯一正常模式。发展主义持久论强调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韧性,认为发展型政府会进行改革、调适、创新,而并不会"正常化"为新自由主义政府。市场经济多元论认为世界各地的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关系具有多样性,过分强调政府干预神级表现的发展型政府理论不具有解释力,而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是制度的互补性和嵌入性。新的发展主义理论将重点放在探究哪些种类的制度组合能以何种方式促进经济成长,这种新制度主义的思考路径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同时也要同政府转型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管理变革实践紧密结合,其中治理理论框架引入是突破当前分配领域制度建构和政策设计困境的有效途径。通过论证收入分配制度内涵与公共治理运行框架具备较强程度逻辑关联的前提下,尝试从两大系统各自的功能、原则和目标模糊对应性分析的维度,初步搭建起公共治理格局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轮廓和实践框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特色"五位一体"社会管理格局创新为依据,提出了社会治理新框架下的收入分配改革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孙鹏 《甘肃社会科学》2006,56(2):165-167
传统的"二层的民事法律行为论"仅以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为规制对象,将效果意思形成前的诸因素排斥在法律评价之外,不利于表意人保护并有违正义与衡平.加藤雅信教授的"三层的民事法律行为论"将民事法律行为归结为表示行为--效果意思--深层意思的三层构造,非常合理地确定了动机、前提事实、行为基础等深层意思内容对法律行为之影响力,不仅有效地克服了"二层的民事法律行为论"之理论缺陷,而且极大地发展了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论特别是意思表示瑕疵理论,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自由民主制度"历史终结论"的预言到"国家构建"理论的重构,弗朗西斯·福山思想的演进是基于对历史逻辑与现实世界的广泛分析与深刻思考,更加关注在"国家职能"和"国家能力"二维分析框架下改善国家治理主体的能力、建立良制、促进社会良序。解析福山"国家构建"理论提出的理论和现实背景,对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建设研究的深入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与实践美学的论辩中,生存美学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力图回应审美现代性的挑战,阐述了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现实意义;它以主体间性理论取代主体性理论,深化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它从认识论的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的阐释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方法论;它以生存的超越性逻辑不断拓展理论阐释空间,建构了自己的美学体系。但是,生存美学由于受到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的局限,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成熟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