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复古”运动似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利益驱动的结果。“复古”的动机和目的,在于把传统文化贴上现代商品社会的标签,像不动产似的展示与拍卖。“复古”,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但却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发展的核心实际上是创新,因为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扬雄在历史上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宋代表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他“宗经”“征圣”的复古主张被宋初的士人所推崇, 淡泊自守以著《玄》的品格为宋人所仰慕, 而同时他文必艰涩的文学主张为宋代的文学家所诟病, 屈身事莽的行为为宋人所痛批, 人性善恶混说也受到宋人的指责。他的历史地位随着宋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有一个由圣贤到贰臣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宋代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时期。所以宋代文化呈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朝代的时代特征。研究宋代文化的时代特征,对于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建,以及对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正确认识,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复古心态的文化始基最早孕育于先祖崇拜与祭祀活动中,复古心态通过尊经与重史完成了复古文化的历史建构。中国传统文学是在从文化复古到文学复古的双重复古中踯躅前行的。文学复古的核心观念是在以德为文。复古的努力是从某种理性原则出发,对文学演进中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语言与情感、创新与继承等对立观念间进行艰难弥合的一种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5.
赵孟頫是中国绘画史上提倡复古的代表人物。他的复古主张经过明代董其昌钵承并发展,对明清画坛的影响巨大。理论导向的失误,是明、清绘画衰落不振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他的复古主张颇多微词,诸多论者以赵、董二人的观点相似为据,将他们的复古本质视为一致,殊不知由于赵、董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绘画本体发展阶段各异,其复古的本质是绝然不同的。赵孟頫的复古主张,旨在克服宋代细瑾秀润的画风,恢复唐代简古、质朴之风格,是托古改制之举。而董其昌的复古主张,则是崇尚以柔淡为美的文人画风,排斥其它艺术风格的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6.
有一些关于宋代文学的专著和文章,谈到宋初诗文复古运动,常认为柳开、王禹■曾力矫西昆体“浮靡柔弱”之弊。(见《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黄庭坚诗艺发微》)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柳开倡导古文反对“时文”是在天宝六年(973)举进士的前后,王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说:"我以为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没有比纸和印刷的发明更重要的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序)雕版印刷始自晚唐,入宋后取得迅速发展,对于宋代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也由于这一技术上的变革受益良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宋代印刷术研究和宋代文学研究长期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而对二者间的密切联系,除了只言片语外,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苏勇强博士迎难而上,广搜博览、条分  相似文献   

8.
明初诗学有着浓厚的复古意识,论诗论文尊崇前代优秀创作,创作上主张宗古。明初诗学有着如此浓厚复古意识的原因在于明初奉行的文化经典主义、台阁文风鸣盛、鸣治的价值需求以及各文学流派复古的传统与现实诉求,它们共同作用,给明初诗学打上了浓厚的复古烙印。  相似文献   

9.
论玉皇文化的起源、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皇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中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丛。从其起源、结构与功能看 ,它的发展经历了魏晋以前的准备期、宋代以前的滥觞期、宋代至近代的繁盛期和当代重组期。它的结构主要有内隐的信仰系统和外显的表象系统两大部分。玉皇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功能 ,主要是寄托宗教情感、整合信仰体系和积淀文化成果。它在整合中国神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宋人中,王禹偁是律赋产量最多的作家之一。王禹偁的复古思想浓厚,他严格区分古赋与律赋的差异,将律赋视为仕进的工具,大有轻视之意。然而,王禹偁律赋的价值宜从赋史发展的角度来体认。王禹偁的律赋"一往清",已初步摆脱了唐代律赋的限制,其风格特点昭示了宋代律赋的历史走向,是宋代律赋演进轨迹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后期文坛巨匠王世贞在倡导文学复古运动的同时,还对当时的儒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凭借渊博的学识,王世贞积极探寻儒家经典本源,指出了宋儒在解经、证史时所存在的种种“支离割强”之处,并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弊端及理学家文艺观念进行了直率的批评,呈现出回归孔孟原始儒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宋亚莉 《东方论坛》2014,(1):57-64,68
宋代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中兴期,与汉学今文经学大异的宋代义理之学,蕴涵着极其宝贵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宋代学术精神主要包括怀疑精神、兼容并包精神、建构全局理念、自立其学精神和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宋学研究方法则主要有疑古、学习释道之长、建构学术全局等。通过对宋学学术精神、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发展之缘由和得失,从而对当今研究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论宋代理学家的古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古文有着自身的时代特性 ,其基本的特征和观念 ,是“文以载道”的内在思想体现为文学复古的外在形式 ,实与理学诞生于同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理学家虽然重道轻文 ,但由于儒学的传统表现方式 ,理学家既认为“出于正”的文章是圣贤气象的体现 ,又借助古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方面 ,理学家的主理思想影响了古文家的观念 ;另一方面 ,理学家处于古文运动潮流之中 ,自亦受到古文家创作主张的潜移默化。因此 ,宋代理学家古文既具有自身的特色 ,又始终参与着整个宋代古文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吕祖谦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主张保民安民的施政之道,阐发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思想,"勤政为民,加惠百姓"的爱民思想和"取民有制,富民强国"的裕民思想等。吕祖谦的民本思想具有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后世民本思想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和合思想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它广泛地体现在阴阳五行论等许多方面的思想学说中,表现为儒、墨、道、释各家的一种相近的倾向,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倾向和特征。和合思想从先秦到宋明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宋学者出于维护儒学权威、重新阐扬儒学价值的目的,对儒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对经、道关系提出了新的理解。他们的反思建立在"尊儒、宗经、崇道"的基础上,对汉代学者的儒学观提出批评。他们认为,经典之中蕴藏了"圣人之道",要把握圣道,自然离不开经典,但仅仅通经,是难以真正理解圣人之道的真谛的。因此,必须超越汉儒的方法,善知经者不求之于意言之间,而应求之于意言之外。这就决定了宋代经学的义理取向。  相似文献   

17.
宋濂的理学思想以程朱道学为本 ,兼及心学和事功之学。在其道统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大致呈现两种态势 :文道合一是主导 ,文与道的游离乃至背离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孙奇逢的《理学宗传》作为一部总结汉唐宋明儒学的编著,以排斥释老之学、合通儒学派别之异为标旨,是孙奇逢理学观的直接体现。其中,孙奇逢的主要关怀在于建构合同汉宋、朱王的儒学道统,这一点充分体现在《理学宗传》的结构和标准中,并最终决定《理学宗传》学道的性质。进一步说,《理学宗传》和《明儒学案》的性质呈现出道与术的不同旨趣,黄宗羲以《明儒学案》的编纂标准来评价《理学宗传》,不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9.
直至中唐以前,佛教与道教虽曾各倡调和之论,历朝君主也有调和之举,但都是对三者关系的外在安顿,儒佛道之间真正融通并未措手。大约中唐前后,佛教完成了中国化进程,道教尽展本土宗教的全部特色。儒学也自觉危机,遂由韩愈肇其始,而由宋代理学家最终毕其功,融汇佛道的合理精髓,再构宋学的思想体系,最终夺回三教关系的话语主权。在此过程中,佛道两家进一步将儒学价值观自觉纳入教义,主动向儒家靠拢。而宋代君主作为最高统治者,尽管个人在崇道好佛上各有轩轾,却始终以调和三教为基本国策,但仍有值得抉发的历史细节,勾划出统治者从三教调和的外在安顿向三教融通的格局砥定的政策走向。这些变化与互动,构成了思想领域中唐宋变革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时期赋家为重新确立赋的地位而趋附经学思潮,西汉中后期赋家讽谏意识日益强化,但经学对汉赋的影响仅仅停留在创作意识的层面,二者的精神实质相去甚远;直至东汉前期,赋家的创作意图由讽谏转向宣扬文治教化,赋的文化定位终于与经学思潮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