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许多人都读过。鲁迅不止一次地讲《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是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这里,他所认为需要改革的“国民性”,即“国民的弱点”,主要是指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种自欺、自慰、盲目自尊、自我欣赏、自我超脱、怯弱、虚伪的心理。阿Q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典型,是鲁迅笔下“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的体现者。作为阿Q这样一个典型化的社会人物及其所生存的社会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阿Q精神胜利法是不会很快消失的,它毕竞是国民的典型,是长期社会化的产物,阿Q是许多国民的化身,是许多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角度去分析阿Q ,通过探究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从而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做出另外一种阐释 ,即出于维护他做为一个人的存在与尊严  相似文献   

3.
道家思想与鲁迅的国民性关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保昌 《求是学刊》2005,32(4):103-108
被视为中国国民性具象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究竟是受到了道家文化的消极影响还是受到了民间道教的熏化?这个问题需要辩证。道家思想影响了鲁迅的国民性关切及其写作。  相似文献   

4.
阿Q精神是集中封建文化、封建传统思想之大成的产物。阿Q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最初不过是由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所形成的民族心理原型,在特定历史时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和具体的条件下(在流浪雇农阿Q身上)再被激活时,便呈现为极为病态的精神胜利法;阿Q心理结构中的理性结构与感性存在的矛盾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即由未庄社会这个文化生态圈所特有的语义环境、意识氛围、心理气候中吸取元素来形成他的理性结构,他的见解和意识,不过是未庄社会和文化灌输给他的见解和意识,并以此作为自已的规范和准则,他的社会观不过是未庄文化生态圈中广泛流行的现存封建等级秩序合理性在其心理结构中的内在化而已;阿Q精神深深牵动着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脐带,因此鲁迅所刻画的阿Q的心理结构和他对阿Q精神的批判,实质上就具备了对整个封建制度和整个封建意识形态批判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翟传增 《社科纵横》2004,19(2):85-88
阿Q的性格核心不是精神胜利法 ,而是基于低下的政治、社会、经济地位而来的深深的自卑 ,以及为超越自卑、赢得自尊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但遗憾的是阿Q追求自尊却不知自尊为何物、渴望生存又不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鲁迅最感痛心的国民劣根性 ,也是他所要致力改良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鲁迅笔下的阿Q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是精神胜利法,有人打了他,他说是儿子打老子,用此法来麻痹安慰自己;再一个观点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当众伸手去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的……",他便是这样理直气壮地回答的,并赢得了掌声.  相似文献   

7.
阿Q问世,众界哗然,论者蜂起,评说纷纭,历时60余年而未衰。为什么说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典型?断言阿Q兼有狼羊二重性格,而唯独缺乏真正的人性,根据何在?阿Q何时显羊性?何时显狼性?阿Q病毒的要害是什么?本文从人格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诸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透视。文中所论及的形形色色的阿Q相,也颇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受西方重视的作家之一.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西方各国的作家和评论家从未间断过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评介.他们对中国近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研究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丁莉 《社科纵横》2009,24(11):159-160
新闻从业者的实践活动看似各不相同,却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新闻从业者实践活动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本文通过对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核心概念的解读,力图搭建新阿从业者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以期为观察分析新闻从业者的实践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两部当代日本电影,寅次郎是第一部电影中的主角,安次是第二部电影中的主角。用现代文艺的说法来表达,这两个人与其说是“主角”(hero,原意“英雄”),倒不如说是反主角(antihero,反英雄)。因为在传统电影中担任主角的,几乎都是十全十美的伟人、奇侠、才子佳人或侦探之类,所以“英雄”和“主角”两词在英语中竟是合一的。显然寅次郎和安次不是这样的英雄,也不是这个意义上的主角,他们是普通人,他们所作所为毫无“英雄”气息,他们的生活情景就如发生在我们这样一些普通人的中间;然而,他们又是夸张的,就象阿Q一样。他们也如同阿Q一样,身上洋溢着一种广义的英雄气息,正是这种气息,使他们当之无愧地担当文学电影乃至绘画的主角(英雄);也如同阿Q一样,我们在许多人身上,在我们自己的身上,看到了他们的影子。安次:一个以“无主体性”来求生的人安次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跑龙套角色,从纯  相似文献   

11.
赵晓霞 《社科纵横》2005,20(5):170-171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受到了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影响,而其中的人物形象阿Q与堂吉诃德被认为具有精神上的相通性。本文拟从作者创作、人物形象内涵等方面入手,对目前评论界关于二者比较研究存在的误区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安部公房在文学创作中取法存在主义的独特个性,活用卡夫卡形式,使得作品独具特色,韵味十足。安部公房历经战后各种文艺思潮的激荡和撞击,其作品与“私小说”原有的艺术思想模式迥异,他把视角和触角投向了社会、自然与人生,呈现出一种非常态的形式,作品的外在表现也许是夸张扭曲的,表达的主题却是深沉的,那种荒诞对于日本当下的生活更有意义。安部公房以非常独特的审美和出人意表的细节、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显示出他艺术探索的前沿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3.
一六十多年来,阿Q戴着那顶破毡帽,带着他耶滑稽可鄙的笑容,走出未庄的土谷祠,走进千家万户、走到了大洋彼岸。他那古怪行为撼人魂魄地揭示出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悲剧。  相似文献   

14.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11,(4):96-100
白桦派剧作家和评论家仓田百三今年诞生120周年。他的代表作《出家及其弟子》问世之后,相继被译成英文、德文、法文、中文。《出家及其弟子》提倡的基督教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博得了法国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好评。仓田的《爱与认识的出发》与西田几多郎的《善的研究》、阿部次郎的《三太郎的日记》,是青年必读的人生教养三本“座右之书”。仓田的作品多以爱与信仰为主题,带有宗教伦理色彩。当“无理想”的自然主义文学走入死胡同时,仓田的“良心私语”式作品,富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激情,为青年们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中每一个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自身都是一个动态系统,和其他一切系统一样,他也有信息反馈、自我调节、平衡发展等功能。对这样的人物形象,我们往往不能用明确的概念把他完全表述出来,但我们知道他对一件事如何反映,他会怎么做,采取什么方式做。许多作家笔下人物的命运,往往与作家给他设计的结局大有出入,就说明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活”了,这种“活”了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具备了系统功能的人物形象。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就是一个“活”的、有系统功能的形象。我们在作品的“优胜记略”、“恋爱悲剧”、“大团圆”等篇章中,一点一点地认识了他,  相似文献   

16.
屠格涅夫在给赫尔岑的信中曾写道,他从巴扎罗夫同巴威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沙诺夫的论战中,看到了“革命民主主义对贵族阶级的胜利”,他在致斯卢契夫斯基的信中谈到巴扎罗夫时,又写道:“他阴沉、野蛮、高大,半是从泥土里长大的,刚强、凶狠、正直,但仍旧注定了要灭亡,因为他始终还站在‘未来”的门口”。巴扎罗夫的“胜利”与;“灭亡”是《父与子》这部小说的中心内容,是作家着力描写的主要情节,鲜明地表现了整个作品的思想倾向和作家的爱憎感情。如何认识巴扎罗夫的“胜利”和“灭亡”,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评论整部作品思想倾向的重要依据。 …  相似文献   

17.
道学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在于以“天秩”为基础而构造“人秩”,天道无为,人道有为,人道应效法天道,即社会生活中应贯彻“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便是道学精神的内核。它深深地植入于中国人的生活,与君主秩序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白居易有关“直而切”的论述作了梳理,结合其作品和前人的评论作了辩析。认为对于“直而切”的“直”有“活直”、“呆直”之分,白诗则多为“活直”;而“切”本为褒意。故不能宠统地否定,不加分析地把“直而切”视为“违背诗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以儒教信仰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平  石大建 《社会》2008,28(6):71-89
英语中的“宗教”,就西方基督教而言,是一种制度宗教;汉语中的“宗教”,则不一定指称宗教制度。中国儒教当然不等同于西方语义中的制度宗教,但无疑是一种具有宗教特征的信仰结构。杨庆堃所谓“扩散宗教”的概念,与本文讨论的中国“信仰”,及其在权力秩序和制度宗教之外那种私人、扩散式的信仰认同模式非常相似。为此,本文把儒教的信仰认同模式作为个人信仰与他人信仰、儒教信徒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结果,并以信仰“认同”作为儒教的行动单位,同时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经由对儒教信仰认同规则的考察,讨论儒教信仰及其信仰群体的建构逻辑,进而分析儒教信仰经纬中中国社会的模式及其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戒慎恐惧”思想析陈荣昌“戒慎恐惧”是贯穿于周恩来漫长政务生涯中的一个意识中心,它支配着周恩来始终保持审慎务实的精神,是周恩来人格魅力中极为闪光之处。同时,周恩来对领导者要戒慎恐惧及其相关问题的阐述,对于当前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