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是一种近代化思维模式的产物,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属于现代发展观,二者有本质区别."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中心主义发展观是两种不同价值导向的发展观,前者以人为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后者以物为本,以生态(自然)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构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归宿和宗旨。落实"以人为本"不能停留于"话语"层面,而要在实践的高度上认识和把握。这就需要强化三种理念。一是反思的理念,运用正确的哲学思维反思走过的道路,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二是创新的理念,"以人为本"既不同于古代的以民为本,又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一旦离开创新就无从谈"以人为本";三是系统的理念,只有更好地掌握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社会需要和全面生产理论,才能"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体系中重要的方法论。就其理论定位来说,"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整体,应该从发展脉络上去认识其逻辑联系,从科学内涵中去思考其相互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践行中,无论是在宏观决策还是微观策略,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内部结构,都应该坚持把人作为第一要素,用"以人为本"来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用"以人为本"来检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着力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由此而将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高度.从一般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较为宽泛和博大的思想理论系统,但从严格的理论视觉上来看.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对我国当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统领和指导性意义,最根本的价值基础就在于它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6.
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哲学应首先有所作为.哲学的作为首要的是对"以人为本"之"人"的批判.在语言批判中,人为诗意语言所言说;在思想批判中,人成为西方思想的主题,民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题.因人自身在民的思想主题中被遮蔽,现实批判具有现实性.在现实批判中,哲学回答了思想主题从"民本"到"人本"的可能性,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人,是对过去思想的扬弃中形成的人.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法律观的理论传承与现实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它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发展延承,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强调人是法律的目的与实践者,人是法律的主体与评价者.在当代中国,践行"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必须实现法律观念的更新,同时在制度变革中切实发扬民主,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8.
由社会发展所引发的发展困境引起人们对发展的反思与批判,从而也引起发展观的转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这种转型的当代表现。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如果把“以人为本”当作人类中心主义的同名词,这样解读“以人为本”显然已无法适应新发展观在价值变革上的需要。在生态世界观的视界下,对“以人为本”提出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论"以人为本"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逻辑一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到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这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逻辑。本文从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依据、核心理念入手,阐述了“以人为本”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得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逻辑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正确理解这一基本价值取向,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本文拟对“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哲学内涵和现实依据作以深入探讨,以对我们理解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些裨益。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