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丰富的量词是现代汉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可以分类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也可分类为人称类量词和非人称类量词。汉语量词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分析汉语量词的类别及语用特征,探讨汉语量词的翻译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量词的分类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有关量词的分类,有的以语义为基础进行平面划分,即按"数+量±的+名"的标准进行划分。本文提出,按照"±必要"将量词首先分为个体量词和非个体量词两个大类,然后每级一个分类标准,对非个体量词作下位划分,最终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分类系统。这种分类可以较好地解决对外汉语数学中一些量词类属不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轮"是唐五代时期新兴的一个量词单位。它产生之后,辗转流传一直使用至今,然而在从古到今的传承过渡中,它的称量功能和称量范围却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其形成伊始的表意功能及其古今用法的异同可以看出,量词"轮"的形成与演变主要取决于汉民族特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同时也与汉语量词体系的日益成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动量词"遍"最早见于<墨子>,在先秦文献中只孤零零的一例.考察动量词"遍"在早期文献中的分布情况,发现其最初只与特定的动词搭配,且限见于一定范围,特定篇章或者少数作者笔下.  相似文献   

5.
由个体量词结构充当定语是不用“的”的,因为它们本身就不能构成“的”字短语。除此以外,分类性定语不用“的”,描写性定语和际遇性定语必须用“的”,双音形容词作定语具有分类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两种特征,因而具有用“的”和不用“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由于表述的需要,汉语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量词群体。量词群体在与名词群体搭配时,具有主导作用的名词在选择量词时具有优势。但在具体的语言中,由于线形组合的限制,名词也只能选择唯一的量词来组合。由于身份、地位、职业的不同,表述“人”这一概念的语言形式在汉语中迥异参差。这种形式本身的差别决定了在量词选择上不同,而某个量词出现的时间差也制约了称“人”名词选择的可能性。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这一组量词与称“人”名词(下文直接称为“人”)的搭配组合关系。主要考察某一量词的产生时间、搭配对象的选择和搭配对象本身的异同,并力图寻求其搭配格局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广义量词理论述评张维真(天津市委党校)通常,现代逻辑只研究和运用两类量词: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广义量词理论则对逻辑量词进行了充分的推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逻辑的表达能力。广义量词理论始于五十年代末期,但它发展很快,已成为数理逻辑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胡世文  徐朝红 《云梦学刊》2007,28(2):144-148
上古汉语“介”有名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史记》“一介之使”是“一个普通的使臣”的意思,“介”为量词,有“微小”的内涵。作“宾方传话人”、“副使”解的名词“介”是与古代聘问制度相关的语词,其内涵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量词“介”可能来源于名词“介”。  相似文献   

9.
“来”作为现代汉语的概数助词,主要分布于4种格式:数词 来 量词;数词1 来 数词2 量词;数词 量词 来 形容词;数词 来 二 数词 量词。本文对助词“来”在每种格式中的用法进行了描写,还说明了“来”的一些非常见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引言 量词是汉藏语系所特有的一种词类。尽管“古人已经注意量词的用法及搭配,如‘数物以简’、‘兔以首言’、‘纸谓之箇亦谓之枚’,‘车亦可称两……”,但由于古汉语中量词还不显丰富,语言学家对它的探讨似乎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以致目前国内不少古汉语读本尚未建立量词之说。 现代汉语中,量词的日益丰富,逐渐与古汉语形成鲜明的对比。1979年就有人在文章中写道:“据不不完全计,当前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的量词就有五六百之多”,笔者认为量词的数量问题,绝不应是个孤立的问题,它必然伴随名词的数量问题产生并发展。一个事物或概念的存在、出现,乃至消失,若无以命名,便莫名其妙;凡事有了名便有了量,即便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事物,比如太阳,英语用“the”放在它的前面,表示它量的特性,汉语里,我们既可以说“太阳出来了”,也可以说“天上有一个太阳”,无论使用不使  相似文献   

11.
郭晓沛 《兰州学刊》2013,(2):196-200
“幅”是一个很常用的量词,在现代汉语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对“幅”的解释是:“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文章就“幅”的本义入手,充分结合“幅”从古至今的例证,对其义项发展和搭配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在分析“幅”的认知语义的基础上对其认知功能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2.
0.讨论对象有定和无定是一对语义概念,但要搞清其确切内涵,有必要研究它们的表现形式的语用功能。陈平从名词性成分的词汇形式上着眼,将汉语中含有名词性成份的语句表现形式归并为七组。A组人称代词B组专有名词C组“这/那”+(全词)十名词D组光杆普通名词(barenoun)E组数词一(量词)十名词F组“-”-(量词)十名词G组量词十名词他认为上三组格式一般表现定指(即有定)成分,下两组一般只用来表现不定指(即无定)成分,中间的D组和E组则表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严本文讨论的范围涉及最典型的有定形式即A、B、C三组格式,和最…  相似文献   

13.
试论喻体化量词的意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体化量词”是指原先在比喻修辞格中的喻体(一般是名词)被“借用”为量词,这类借用后经定型并且仍具原有的比喻性意义。例如人们常把太阳或圆月比作轮子。在这样的比喻中,“轮子”一词是喻体,在语言实践中,这一喻体有时可被借用为量词,如: “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 (唐 盂郊《读张碧集》) “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 (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 “只见四面狂风,扫退浮云,现出朗朗一轮红日。” (明 施乃庵《水浒传》第八回)久而久之,“轮”就定型为用称圆月或红日的量词了。说“一轮月”犹说“一个像轮子似的圆月”。相比之下,显而易见前者用喻体化量词,既有比喻的修辞作用,使描绘的物象具体、鲜明;又更简洁、典雅而富有意境。  相似文献   

14.
粤语的“条[t’iu11]”除了做物量词以外,还能做指人量词。《广州方言研究》(李新魁等1995)和《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麦耘、谭步云1997)都认为“条”为指人量词表示贬义,后者认为所谓的贬义还包括对对方轻蔑的称呼,如:“呢条衰神(这个坏人)”;“亻巨口地三条嘢(他们三个家伙)”。然而,近来我们发现,“条”为指人量词不一定都表示贬义。“条”后面的名词可以是一些指人的俗语,如“仔[ts埁i35](男朋友的俗称)”、“女[nθy35](女朋友的俗称)”和“友[j埁u35](“人”的俗称)”等。例如:“你条女唔口黎口既?(你女朋友怎么不来?)”;“亻巨系我条…  相似文献   

15.
邵阳话中量词“AXA”重叠武的形式十分丰富,能表达多种语法意义,并体现很强的主观性,其语法意义与重叠式中的“x”、量词的次类以及重叠式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汉语方言相比较可以发现,各方言量词的“AXA”重叠式在其内部构成、语法意义等方面既有诸多相同之处,又存在不少差异。量词的“AXA”式重叠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可以为学界将汉语方言区分为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观点提供又一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壮语中向来被忽略了的特别而重要的量词:表示“十里”的phou5(铺)和表示“百里”的a:m6(站),同时论述相关的汉语平话方言、粤方言南宁话的特殊量词“铺”和“塘”,考证这些量词与中国古代邮递制度有关。文章结尾指出认识上述特殊量词在语言调查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小词“或”的典型用法,一为存在量词,一为析取连接词。作为存在量词,“或”为逆辖的主体量词。借助主词存在和论域问题的分析,可以阐明渡鸦悖论实为伪装的眢论,因为它错将两个不同的命题等同起来。作为析取连接词,“或”兼有相容析取和不相容析取的用法。基于“或”的析取用法,我们可以将戴维森关于意志软弱的三要素修正为知“或”、去“惑”、起“行”三环节。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丰富的量词系统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为表情达意的细腻、生动、得体提供了可能性,但也因此成为外国人学习的难点。辨明“张”和“面”这两个意义相近的量词在词义、维度、转喻方面的差异可以帮助外国人学好这两个量词。  相似文献   

19.
“数量词 名词”结构中,多数情况下不可在“数量词 名词”间加入助词“的,”但有的情况下却可以。文章主要从量词的次范畴划分,对这一结构中能否加“的”做了描写分析,认为数量词和名词之间能否加助词“的,”除了取决于量词自身的一些语法、语义特点外,主要与量词在语义上跟数词、名词二者中谁结合更紧密有关。当量词与数词语义上结合紧密,以表示名词的数量时,一般数量词和名词之间可以加助词“的;”当量词和名词结合更为紧密,主要对名词起限定、描绘作用而不是重在计量,则数量词与名词组合时,中间不能加助词“的”。  相似文献   

20.
“复用”是指疑问代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两次以上的使用现象。笔者整理了近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多少”复用的主要格式,如“V1+多少+V2+多少”、“多少+N1+多少+N2”、“N1+多少+N2+多少”。现代汉语中“多少”的复用在已有格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产生了新的格式,如“多少+多少”、“多少+N+多少+量词”、“多少+量词+(N1)+多少+量词+(N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