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底子过薄、教育文化科技水平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基本国情对农业持续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使中国现代化农业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中国现代化农业的特征包括: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力诱导下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农业过程将纳入国际贸易体系中;现代化农业进程呈梯级升进秩序波动发展;农户经营仍将占有支配地位;持续农业是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为此,在今后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应采取的策略包括:进行制度创新,为农业高效率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选择适合国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增强人力资本投资,使科技成为现代化农业增长的先导;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参与能力,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农业的物质投入,保证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不平衡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它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和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的长期持续和不断扩大,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阻滞因素。我国不平衡发展,既受我国在世界现代化总进程中的特有位置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和文化传统等发展要素协调性差等内部因素的制约。不平衡问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国观阶段应实行在平衡与不平衡中求发展的战略,即采取有效可靠的倾斜政策,以实现我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较高水平上相对平衡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崛起与国家统一的外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崛起为完全统一的现代化强国,可以分解为实现完全现代化和完成国家完全统一两大目标。我们面临着中国崛起与国家统一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中国国家统一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主要取决于中国自己的发展状况及其结果。一方面我们应该把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放在首位,也应该将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放到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在实现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善处自己崛起的国际政治后果。从现在起,中国应该制定出适当的国家崛起战略和国家统一战略,并使二者具有良性的“必要的张力”和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特别指出:“在现代化 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 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 循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别在 社会发展问题中郑重地纳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要妥善解决我们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 问题,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在以往的我国中长期经济社 会发展计划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它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和国家领导对国际上近年来提出的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可以想见,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中国从眼下开始至下一世纪很长一个 时期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全球范围看,环境在日趋恶化,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我国主张发展经济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环境保护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我国环境教育要确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念和环境意识,正确处理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使三者和谐而持续地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主体的生存能力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由两部分构成:外在生存能力和内在生存能力。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发展,尤其是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主体的外在生存能力不断增强;然而,与此同时,其内在生存能力却又几乎是不断退化。主体内在生存能力的退化,在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要使人类社会不至于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而毁灭,一方面要继续提高主体的外在生存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增强其内在生存能力。为此,有必要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主体内在生存能力退化的原因及增强这种能力的途径。从表面上…  相似文献   

7.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 ,尤其是东方发展中国家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 ,我们有必要在发展经济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 ,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 ,广泛吸纳东方传统环境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和观念 ,使其转化为具有现实作用和功能的因素 ,这对东方国家在全球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大有裨益。本文从东方古老传统中汲取如中国儒、道思想中的积极生态观 ,伊斯兰教中人与自然的对等和谐发展观 ,以及印度等国传统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旨在促进东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世界现代化的不平衡性与不平等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相对贫困化;国内社会结构失调;国际经济关系的依附性。其主要矛盾在于经济发展中的示范效应与超前效应;政治发展中社会参与和社会稳定的两难选择;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冲突与断裂;发展目标顺序选择的复杂性;发展模式的“趋同”与不可重复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应是:走出低谷,走出依附,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应取何种社会发展战略,这不仅是世界注目的而且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想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我国实际的结合上讨论这一战略问题,初步认为:在经济取得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环境的合理改造为条件、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灵魂、以发展政治民主为保证、以教育的优先发展为根本、以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全局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10.
构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一、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资源短缺日趋严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呼唤生态文明;二、两个文明涵盖不了生态文明的内容,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矛盾日益突出,精神文明对生态文明的呼救力不从心;三、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全球付诸实施,构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时机已到来。  相似文献   

11.
王春雨 《理论界》2004,(1):145-145
邓小平立足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教育现代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系统地全面科学的论证。邓小平教育现代化思想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是指引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社会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和综合进化的过程,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有意识地改变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社会实践过程。人是社会的主体,因而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社会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末 ,中央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 ,对广东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要求 ,这一要求的提出使广东肩负起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探索经验的重任。现代化作为一个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 ,在向目标推进过程中应分阶段逐步实现。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已经带来很多负面问题。今天人们已开始认识到 ,现代化并非仅仅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 ,经济的繁荣也不是人类现代化的全部目标。随着人们对现代化认识的逐步深化 ,现代化的标准在不断调整。从内涵看 ,人们追求现代化的核心经历了从经济增长———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反思人与自然关系、权衡社会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而作出的价值选择,是以人的...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是人类对自工业文明以来的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思的产物。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包含了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的内容。并且,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惟一出路”,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面对同一个地球和同一个世界,可持续发展观已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在经济、哲学、生态学、人口学等众多领域里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我们国家和政府,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实现的目标和发展方式。在这一目标实现过程中,地方综合年鉴不仅应当充分展示地方为此作出的努力、现阶段成就和发展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一是加强面向政府的以发展战略为重点的研究。社会科学应该为各级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概念框架及其政策设计。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在下列方面作出持续不断的努力:1.以邓小平的社会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经济、社会、环境各个领域有指导性意义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框架;2.跟踪揭示发展进程中目标与现状之间变动着的矛盾,寻找来自体制、法制、机制、观念各个层面的原因,为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提供预警和前瞻;3在理论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基础上,为政府有效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人口问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就需要揭示和掌握人口发展的规律性,预见人口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发展是制约人口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其规律又是由人口过程中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交错的矛盾运动决定。人口过程是自然的生物过程和历史的社会过程的统一。作为自然的生物过程,当然要受有关的自然因素,如自然环境、遗传变异、生理机能等等的制约。但人口过程在本质上是历史的社会过程。人要在社会中生活着,人口群体与生物群体当然有本质的区别,人口群体的一切变动,包括人口的自然变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整体结构性变迁的历史进程。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一部分的当代中国现代化,既反映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性,发展目标的整体系统性,发展战略的全面协调性和发展模式的后发跨越性等。这些特点是由我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基本国情及所处国际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与政策体系陈友福一、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途径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途径的选择,必须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五对矛盾:一是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二是开发利用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三是现代化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于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仍且危害严重的原因,学术界向来是见仁见智。地理学界多从自然环境恶化、失去平衡的方面进行探讨,史学界则强调阶级的和社会的原因。史学家邓拓从考察典籍记载入手,认为:“从来灾荒的发生,带根本性的原因无不在于统治阶级的剥削苛敛”①。我们认为,应该从灾害的发生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态环境)以及各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去找原因。这种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的失衡既是社会环境破坏的结果,又是导致社会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社会环境中,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经常处…  相似文献   

20.
研究和制定一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涉及到基本省情、经济规律、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种因素。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客观因素,并在马克思本义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找到适合本省特点的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途径。为此.本文仅就省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关系方面谈些粗陋之见,以期有助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过去在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就是离开了我国国情,超越了实际的可能性”;同时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是对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当然也为我们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这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我们的基本国情、省情。 所谓省情,指一省中各方面的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土地面积、国土资源、地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