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曾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命运的悲叹调。团风县福利院在湖北率先推行的"家庭供养模式",却为孤残儿童营造了温馨襁褓,让孤残儿童有幸投入温暖的母亲怀抱。 创建于1958年的团风县福利院,对孤残儿童始终采取的是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2012,(5):F0003-F0004
甘肃省平凉市儿童福利院自成立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无数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情系孤残儿童。他们的慈济蔷举为孤残儿童撵起了一片蓝天。与此同时,福利院也把关注、帮助社会残障儿童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建立危重弃儿收留救治机制,开展社区家庭残障儿童康复服务和生活照料与特教服务,以自己的拳拳爱心与优质服务,构建爱心救助平台,普惠社会困难儿童,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  相似文献   

3.
孙凯 《社会福利》2006,(11):11-13
近年来,我国福利院中孤残儿童照料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由单一的集中供养向多元化供养模式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这些孤残儿童向家庭的回归。家庭照顾模式,使福利院的儿童得到了更宽广的生活环境,获得了更多的开发和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受到了更多的生理和情感上的照顾,寄养家庭成员与儿童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王乐 《社会福利》2009,(8):42-43
为了使福利院中的孤残儿童通过手术治疗康复,重新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民政部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通过实施"明天计划",集中使用彩票公益金来解决福利院残疾孤儿手术的医疗费用,主要是为患有五官疾病、先天心脏病、外科和矫形康复四大类型的残疾儿童进行手术治疗和康复.在手术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以及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的日常医护工作中,针对患儿的病情,经常需要采用输液疗法.  相似文献   

5.
王俊丽 《社会工作》2009,(24):59-61
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正在儿童福利院推广发展起来,宁夏儿童福利院自2001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地寄养了124名孤残儿童。本文选取家庭寄养较成功的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思考总结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中的适应、改变过程,反思家庭寄养对福利院、寄养家庭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时讯快递     
山西省社会寄养孤残儿童生活标准提高近日,山西省统一调高了民政福利事业单位供养人员生活费标准,每人每月由原来的185元调整到每人每月600元。而对于分散寄养在社会家庭中的福利院孤残儿童,在新的供养标准基础  相似文献   

7.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寄养家庭的招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事业蓬勃发展,大量儿童从福利院被安置进入寄养家庭。这与大量的家庭申请进行寄养,使寄养家庭的数量得到保障是分不开的。目前,孤残儿童寄养家庭的招募方式主要有:通过政府的招募、通过媒体的招募以及通过亲戚朋友、组织机构的招募等。随着寄养规范的不断完善,对工作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结合实际招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逐渐突破传统的养育模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福利院集中供养、家庭分散寄养的基础上,于2007年8月开展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任飞 《社会福利》2004,(4):15-17
随着社会福利机制不断健全,我国专为孤残儿童建立的生活保障机构——儿童福利院,也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它能够为孤残儿童提供合乎卫生的饮食以及正常生活的充分照顾,并提供医疗保障和基本教育,总体上满足了儿童发展中体能、智能等发展的需要。但如今,福利院儿童社交能力发展,已成为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福利院儿童和社区家庭儿童一样,成人后将面临就业、住房等一系列实际  相似文献   

10.
山西忻州市现有孤残儿童1113人,其中忻州市福利院集中供养43人,社会散居供养1070人。在保障待遇上,福利院供养的孤残儿童月均享受600元生活补助标准,社会散居的孤残儿童月均享受300—8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标准。  相似文献   

11.
刘馨  李喆 《社会工作》2012,(4):78-80
家庭寄养模式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一种儿童福利服务模式。本文通过对山西某福利院的问卷调查与走访,了解到目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开展的大致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存的一些问题,并试图探索一套可行的社工介入模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2005,(1):58-58
2004年12月27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孤残儿童救助工作委员会在京召开了残疾儿童救助工作会议。会议回顾了2004年度的主要工作,展望了2005年的发展前景。 成立于2004年4月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孤残儿童救助委员会通过开展"爱心献孤儿"系列活动,积极构建助养、助学、助医"爱心"平台,探索建立了孤残儿童救助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了孤残儿童救助工作社会化进程。 (本刊记者)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09,(2):F0003-F0003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吸引着许多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及人士纷纷走进福利院,慷慨解囊,真情付出,捐助的笔笔善款、箱箱物品……使孤残儿童沐浴着爱的雨露健康成长。同时,福利院通过义卖儿童工艺品、举行社会开放日等多种活动,引进社会资源;利用院报、  相似文献   

14.
《社会福利》2013,(7):F0002-F0002
始建于1958年的内蒙古通辽市社会福利院,是通辽市唯一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远离市区,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现有职工34人,收养老人80余人,孤残儿童40余人。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福利院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扶弱助残、奉献爱心、构建和谐"的民政理念,以"创先  相似文献   

15.
《社会福利》2010,(6):F0003-F0003
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工作宗旨,在坚持传统的院内集中养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孤残儿童养育新模式,并致力把孤残儿童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人格发育与他们的生理需要一并纳入抚育服务范畴,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国率先租用政府廉租房开办了“青年公寓”和“类家庭”。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运城市社会福利院坚持以孤残孩子的生存、发展为根本,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人员素质,拓宽服务项目,大力推行家庭寄养,不断完善集中供养,积极开展涉外送养,演绎出新形势下三足鼎立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从而使福利院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2009,(10):F0003-F0003
家庭福利是最好的儿童福利。家庭照顾模式,为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创造了更宽广的生活环境,获得了更多的开发和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受到了更多的生理和情感上的照顾,寄养家庭成员与儿童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情感纽带关系。  相似文献   

18.
段培芹 《社会福利》2003,(11):36-3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孤残儿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寻找合适发展路径,是近几年民政系统各级领导和儿童福利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孜孜一求并勇于探索的问题。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坚持以人为本,从孤残儿童的养育状况和自身需要出发,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围绕改善孤残儿童的医疗、康复、生存条件,探索出孤残儿童城市分散家庭寄养、农村养护教育基地寄养、城市社区集中寄养,城市爱心家庭寄养等多种养育模式共存的家庭寄养,加快了儿童福利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2011,(5):2-F0002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蓝天计划”,从根本上改善孤残儿童养育、康复、医疗、运动、娱乐和家庭抚养环境,济南市委市政府紧抓机遇,将新建儿童福利院作为2009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自济南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支持下,福利院秉承“把爱心献给孩子”的宗旨和“爱心、诚心、恒心、细心、精心”的“五心”服务理念,勇于开拓创新,已成为全国儿童福利机够改革的一面旗帜,创建了众多优秀服务品牌项目。尤其是“亲亲妈妈”的品牌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十佳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逐渐突破传统的养育模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福利院集中供养、家庭分散寄养的基础上。于2007年8月开展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