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新形势下理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讨论基本上围绕这个论题,大体上沿着由微观到宏观、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这样一条路线进行的。现将情况概括汇报如下。一、对新形势下理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会上的发言,大致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去把握的。1、理论上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大文件明确指出: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今后五年内,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努力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这是争取在短时间内使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一项战略措施。因此,深入开展有关理想问题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但对其价值和作用不能低估。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题。与时俱进 ,巩固德育阵地 ,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创新是中小学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韩非认为人具有可塑性 ,理想人格的形成要通过“务法不务德”的培养和教育来实现。这种教化思想以法治教育为本 ,但也并不是不讲或不要道德。韩非认为道德说教不能治国 ,他以“不务德”的非道德主义形式否定的只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教育 ,而不是宣传排斥道德教育。相反 ,韩非认为道德观念如果与法治相违背 ,法治教育就很难实施。为此 ,韩非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重新界定 ,提出了与“以法为教”相适应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以期促进法治教育的实施。一 以法为教什么是法 ?韩非指出 :“法者 ,编著之图籍 ,设之于官府 ,而布之于在百姓者。”…  相似文献   

5.
我国积极推行道德教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本文在审视其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症结所在,指出道德教育不振的主因乃是道德教育的政治性泛化———道德教育中强制的浪潮和工具理性的弥漫,澄清道德教育与政治性泛化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之间的异同,剥除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和工具性外壳,揭示其合理内核,复归其本体价值,以重建我们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德育应如何看待"利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扈中平 《学术研究》2005,3(6):117-120
利己从理论上讲只是一个中性词,是人趋利避害的一种自然本能,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利己与利他并不是天然对立的,利己本身并不包含道德问题,利己的手段才牵涉到道德问题.因此,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灭杀人的利己之心,而是规范人利己的手段,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为利己正名是我国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从"知识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对学校道德教育基础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主要讨论在全面知识化社会中,道德教育基础何在?知识能否为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等问题.本文认为二十世纪以科技理性为根本,以科学知识为范型的知识观导致道德教育的严重局限,使道德教育观念化,消解了道德实践性;使道德教育技术化,失落了道德的人文性.克服这种局限最重要的就是转换道德教育基础,即从"知识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道德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开出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教人做常人     
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应该只给学生讲道德理想;还是在讲道德理想的同时,也让学生尝试应对现实的暗淡呢?这是一个问题.为了这个问题,我跟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吵了几个小时.我坚持后一种主张,因为我坚信,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只是让学生明确价值判断,还必须让学生尝试价值选择,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较能与社会兼容,不致被过早排异.我的朋友则坚持前一种主张.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二大提出,“在今后五年内,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努力实现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在全国人民中首先是在青少年中普及”的要求,给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受到全党全社会的重视,谈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的新风正在蓬勃发展,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广大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为了把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果,把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道德理想教育,已成为当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一理想,是人生向往和奋斗的目标。理想的内容既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还应包括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理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了环境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同时对如何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及WTO的背景下讨论青年的道德教育 ,是一个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问题。新的形势下要突出对青年爱国情操、规则意识、服务精神的道德教育 ;要重视对青年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融合多种道德教育途径。这样才能促进青年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才能使青年一代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与发展 ,符合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严格说来,幼儿道德的早期教育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古老的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幼儿期的道德教育。从幼儿的启蒙教育开始,甚至早至孩子的胎儿期,道德教育就始终是十分重要的和主要的教育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民族所享有的“礼仪之邦”的美称,正是我国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分不开的。然而,近年来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人们在幼儿教育中所反映的种种观念及做法,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提起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3.
注重个体品德培育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特点,先秦儒家为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提供的价值目标是理想人格,而理想人格的基本内涵又是由仁、义、礼、智、孝悌等基本道德规范所规定的。理想人格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首先基于道德教育所达到的个体道德自觉,同时又离不开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并外化为惯常道德行为的双向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隋月英 《学术论坛》2005,(7):186-189
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着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进而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当前,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构建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必须克服建国以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局限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统一、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相统一、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相统一、利己目标与利他目标相统一,并寻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保证新世纪道德教育目标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李美旭 《理论界》2006,(6):136-137
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基础素质教育,即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那些最基础的、可操作的道德内容及道德要求,按照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青少年在其特定的人生阶段中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需要把握的另外几个重要问题是,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与层次化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青少年基础道德教育的重心即角色道德教育问题和解决社会道德规范紊乱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卢建华 《学术论坛》2008,31(4):198-204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生活德育论、生命德育论等形态.产生一些新的特点:注重理论性、学术性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科规范和概念体系的建立;注重借鉴、运用一些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形成一些值得关注的时代课题;注重培养问题意识,不断强化问题解决的取向;道德教育哲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强调坚守道德理想与走进平民实践的取向相互整合,完善以"回归生活世界"为核心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17.
浅谈当前中国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新形势下 ,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充分认识道德教育的作用。正视当前中国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探讨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任务以及方法 ,对改善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蒋桂莲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5):67-69,108
结合道德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从道德需要发展的特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结构特点、我国转型期的发展特点等出发论述了我国以青少年为道德教育主要对象的原因。在分析影响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在生产视阈下我国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原则,并根据青少年的心智发育阶段性特点提出了不同教育阶段道德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事实与价值:道德教育悖论及消解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解决道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目前,理论界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从道德之外的因素如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重点以及教育方式方法、手段载体、运行机制等方面寻找对策。提出了诸多道德教育模式,如主体性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等。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对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但还是没有实现既定的目的。本文拟通过对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悖论问题的探析,为解决道德教育低效性难题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凸显期。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道德滑坡与信仰缺失。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称著于世,道德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的主题。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方法之下,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个人进行自我道德教育是古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古代思想大师们提出的个人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对于思政工作者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