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对4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所有病例均通过CT扫描证实颅内损伤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恢复良好13例(27.6%),中残18例(38.3%),重残11例(23.4%),植物生存1例(2.1%),死亡4例(8.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辩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增高与预后关系,以及血糖增高形成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10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选择条件为无糖尿病,无其它部位严重损伤,无重要脏器痰患病人,根据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L asgow Outcome Scale,GCS)分为三组,于入院当时,入院第三天、第五天、第八天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血糖测定,并跟踪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在10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有不同程度血糖增高,随病人GCS评分下降、血糖升高越高越明显.预后结果愈差,血糖增高持续时间越长.预后结果越差.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急性期血糖有不同程度增高.血糖增高程度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预后结果越差.我们可根据病人血糖变化判断预后.据此,病人血糖变化是判断其顸后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于亚低温治疗急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亚低温治疗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上消化道出血9例,肺部感染12例,心律失常1例;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7例,肺部感染14例,气管切开各5例.治疗组预后良好25例,死亡4例;对照组预后良好14例,死亡lO例.两组预后良好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对急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亚低温治疗,能有效保护脑组胞,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2例患儿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资料分析.结果:确切的头部外伤史,无严重意识障碍,一侧肢体偏瘫,头CT及MRI检查可以确诊.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塞以基底节区多见,给予脱水、扩血管药物、脑细胞营养药及高压氧等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预防和治疗,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颅脑性损伤应激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6例中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129例.45例患者中在死亡、出院时有21例消化道出血已停止.4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消化道出血死亡病例.结论:早期预防和正确处理是减少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机会,从而提高对颅脑损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术式对广泛额颞叶脑挫裂伤合并脑疝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同一时期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分别实施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或一侧去大骨瓣减压并内减压术.结果:两组的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差异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意义.结论:对于广泛挫伤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病例术中恶性脑膨出时,施行双侧减压与单侧减压并内减压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颅脑损伤致上矢状窦损伤的治疗及体会.方法:对12例上矢状窦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比较各种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本组12例患者预后按GCS评分:死亡3例,重残3例.轻残2例,良好4例.结论:手术治疗是上矢状窦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可行各种悬吊、修补、搭桥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种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2004~2008年急性颅脑损伤218例,发现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19例,其中16例手术治疗,3例保守治疗.结果:恢复正常工作8例,轻残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动态复查头CT,能早期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可以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手术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两组;对照组常规药物保守治疗,手术组在此基础上行去大骨瓣减压加颠肌附贴硬脑膜减张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按GCS标准评价.手术组32人,治疗有效率60%;对照组治28人,疗有效率41%,手术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手术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诊进行积极有效处置的重要性.方法:选择通辽市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近5年来急诊接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428例,按照急诊处理原则,积极纠正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障碍,维持有效生命体征,监测颅内压,保持内环境稳定,采用脱水、降颅内压、改善脑循环等综合手段,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尽可能使患者安全渡过急性期.结果:通过上述方法的采用,本组42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为16.8%,低于国外文献报道;147例高颅压脑疝患者手术治疗126例,死亡25例,病死率19.8%,而非手术治疗21例,死亡19例,病死率90.5%;42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死亡72例,其中伤后1周内死亡56例,占77.8%,1周~3周死亡13例,占18.1%,3周以上死亡3例,占4.1%.结论:急诊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置可降低该类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颅脑外伤病人手术后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我科2006-01~2008-12收治286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入院评估和全面护理.结果:286例颅脑损伤病人生存232例,其中治愈201例,伤残31例.结论:准确评估病情,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出现并发症是提高颅脑损伤病人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甘露醇、速尿、复方甘油注射液复合用药的不同使用方法与荆量降颅压的效果,探讨临床合理用药降低颅内压最有效的方法.方法:642例重型颅脑损患者随机分为3组,全部进行持续颅内压(ICP)监测,连续观察静脉分次使用小剂量甘露醇(125ml)、速尿(40-60mg)和复方甘油注射液500ml维持24小时后的ICP和血尿素氮(BUN)的变化.结果:小剂量甘露醇和速尿交替与复方甘油注射液500ml维持24小时应用与常规剂量应用甘露醇(250ml)降ICP作用无明显差别(P>0.05);小剂量甘露醇和速尿交替与复方甘油注射液500ml维持24应用加用白蛋白(10-30 g)降ICP作用显著(P<0.05)且作用持久;常规剂量应用甘露醇在降ICP的过程中临床出现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伤和ICP的反跳现象机会多,可以造成临床严重不良后果.结论:小剂量甘露醇和速尿交替与复方甘油注射液500 ml维持24小时同时使用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恶性高颅压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常规剂量甘露醇治疗颅脑损伤时会增加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创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的诊治进行报告,并结合文献对创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是颅脑损伤的并发症,可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其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临床表现多为突发鼻腔大出血或颅内再出血发现,也可表现为颅脑创伤后迟发神经功能损害,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是创伤性动脉瘤治疗的可靠方法.结论:早期正确诊断是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关键,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一般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必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积极认真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从3个方面探讨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脑外伤后并发颅内血肿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我院2007年1~12月收治脑外伤患者30例进行临床护理观察.患者入院时正确全面评估患者,应用昏迷评分法,从睁眼、语言和运动三个方面分别制定出具体评分标准.结果:治愈24例,占80%;好转3例,占10%;死亡3例,占10%.结论:做好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病情观察中,以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颅内高压症状、临床体征、蹂动等为重点观察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正确处理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紧迫征象.方法:术中发现急性脑膨出,清除血肿,大骨瓣充分减压,及早手术,术后立即复查头部CT.结果:16例中死亡7例(43.75%),良好2例(12.5%),中残5例(31.25%),重残1例(6.25%),植物生存1例(6.25%).结论: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时,手术者的处理措施非常重要,直接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外伤性血气胸及其合并症的诊断、治疗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五年多来收治的173例外伤性血气胸的多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折.结果:本组治愈167例,治愈率为96.5%,死亡6例,病死率为3.4%.结论:应对创伤性血气胸引起重视,强调要旱期诊断、早期治疗;边诊断,边对威胁生命的伤情进行治疗,同时重视迟发性血气胸及颅脑外伤等复合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额面部开放性颅脑损伤致前颅窝底部分缺损、脑组织突入鼻腔行一期修补的方法与经验.方法:对一例前额面部开放性颅脑损伤致前颅窝底部分缺损,脑组织突入鼻腔行一期清创修补术.结果:随访3个月,患者痊愈.结论:采用前颅窝底手术入路的冠状切口,腱膜下游离皮瓣,便于修补方式的设计和修补材料的切取.用自体骨膜和带蒂骨膜瓣减少了感染的机会,增加了粘连愈合的可能性,使缺损的硬膜边缘和颅底结构易于显露,便于修补方式的设计和严密修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选择手术切除及伽玛刀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探讨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1996~2005年手术10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4个月~9年.对癫痫、出血、病灶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控制、变化、改善观察和评估.结果:手术10例,8例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度限局神经功能障碍,可做轻工作.CT、MRI复查:9例病灶消失,1例疑有病灶部分残留行伽玛刀治疗,无再出血及癫痫发作病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21例.随访时间4个月~28个月.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观察:治疗前4例有锥体束征,治疗后3例恢复,1例无变化.癫痫发作观察:治疗前发作者19例,16例治疗后半年无发作而停药始无发作.3例治疗后偶有发作,服药半年停药,再未发作.CT及MRI复查:治疗后2个月~28个月,复查1~3次.病灶消失1例,4例无变化.缩小16例.其中2例灶周水肿、1例水肿伴灶内出血症状加重,经治疗逐好转.结论: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切除是首选根治方法.对病灶位于难以手术部位,多发灶难以一次切除,病人难以承受手术或不接受手术症状显著者,伽玛刀是一种安全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对降低出血率、癫痫及病灶控制、改善症状是有效的.对病灶缩小或消失、降低出血率的机制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室内尿激酶灌注治疗严重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自发性脑室出血采用脑室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治疗,常规脑室额角进行穿刺,脑室内注入5ml溶1万单位尿激酶的生理盐水,2~3次坩.灌注后夹闭引流管2~4小时后再开放,连用3~4天.引流管放置3~7,平均5天.如脑室引流液逐渐澄清,临床症状稳定,可闭管观察24小时,临床症状无恶化,拔除引流管.结果:12例中治愈7例,好转3例,死亡2例.治疗有效率83.3%,病死率16.6%.未发现再出血与颅内感染.结论:我们认为脑室引流、尿激酶灌注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具有高效、安全、操作简单的优点.保证引流通畅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