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时常勤拂拭     
其实每一个初堕爱河的人最爱做的事正是温习记忆。每次约会回来,都要把刚才相聚的情景、对白温习一遍、两遍,甚至三遍、四遍,继而又把记忆往前推,推到前一次约会,再前一次约会,直至最初的约会…… 是否每回忆一次,恋爱渴望便愈强烈?恋爱感觉便愈甜蜜?  相似文献   

2.
男人要的总比女人多?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安妮·霍尔》里,戴安·基顿饰演的安妮去看心理医生,对方问她最近性生活怎么样."不怎么样,一个礼拜三次吧."在这部70年代的性喜剧里,这句话算是一个笑点——一周能有三次性生活,这女人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嘛! 看到这里,很多男人也会笑,但却表情暧昧:一周三次,对他们来说只能算是及格线. 有数据显示,男人每7秒就想到一次性爱.虽然有点夸张,但男人对云雨的渴望绝不会逊于女人.俄亥俄州立大学前年的一次研究发现,各年龄段平均下来,男人每天想性18次,女人想到性10次.这么看来,要女人做到跟男人完全合拍,似乎不太可能. 但现实比这更糟.根据芝加哥大学在90年代对美国已婚家庭做的一次全面调查,只有32%的夫妻能做到一周做爱两到三次,而47%的夫妻一个月里做爱还不到十次.而在很多家庭里,性爱的频率都是由妻子单方面决定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丈夫在生活中都处于欲求不满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什么样的中国女人能让西方人神魂颠倒?答案要从外表魅力开始: 一、眼睛细长 在西方人眼中,拥有一双细长的眼睛,眼角略微上扬的中国女人,特别有吸引力。 二、小腿匀称 描写过不少异国情恋故事的女作家谢岱玲,嫁给了一个非常嬉皮的美国老公,她记得第一次与她老公认识时,他就对她那一双匀称纤细的小腿赞不绝口。 此外,谢岱玲所认识的外国朋友也经常对她称赞中国女人小腿漂亮可人,他们或报以欣赏的目光,或抱着羡慕的口吻,让她以身为中国女人为荣。  相似文献   

4.
男人们往往会对好逛街的女人表示出莫大的疑惑。他们弄不明白,为什么女人不需要买东西的时候也要逛街?为什么女人一逛起街来总是没完没了? 男人永远不会明白女人逛街有那么多的学问,那么多的乐趣。逛大商场、购物中心是一种享受。那里幽雅的购物环境,精美的商品,让人赏心悦目。然而说到购买,不是每个人都能消费得起的,除了留一份遗憾,同时也留一份希望。尽管买不起,但至少可以了解  相似文献   

5.
谈读书     
(这是一封写给一位学习英语的西班牙人的信。为了节省篇幅,写信格式和首尾客套,一概从略。—译者)你向我提出关于读书的问题,这是一个难以满足的要求。朋友们问我该读什么书,我从来就感到惶惑。我怎么能知道什么书会使别人感到兴趣呢?况且在来信中你并没有说明你是想读小说?读戏剧?读散文?还是想读游记?而你明确地说出你很喜欢读书,这使我深感欣慰。你知道那个与莎士比亚差不多同时  相似文献   

6.
史英 《中文信息》2013,(9):25-25
本文从世界读书日谈起,引出书尽其读的主题。从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谈到要实现书尽其读的理想的重要性和采取的实际行动,渴望形成书尽其读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7.
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大陆从事社会科学教学或研究工作的人,一般是既不读鲁迅也少读胡适的,更不会卷入什么"鲁胡之争".卷入所谓"鲁胡之争"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的.这些人,无论是"崇鲁抑胡"还是"崇胡抑鲁",其实都是读鲁迅的书长大的,胡适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原因很简单:一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只能读到鲁迅的书而读不到胡适的书,二是卷入"鲁胡之争"的大多数是文学中人,鲁迅跟他们是前辈同行.因此,如果在"崇胡抑鲁"的文章中找不到胡适的温柔敦厚,却充斥着鲁迅的尖酸刻薄,那是毫不足怪的.师傅当然并非不可以批评,但既然批评师傅的不宽容,自己对师傅的批评是不是应该宽容些呢?  相似文献   

8.
人生六问     
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对青年文友提出的有关人生的问题,作了如下回答:一、你奋斗的经验和秘诀是什么?少年时攻学业,青年时闯事业,老年时修德业。二、你喜欢读什么书?我什么书都读,多读书不求甚解也没什么不好,即  相似文献   

9.
《法治不是童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于法治的书,它是多义的,是一种更具文学品质的法治读本。它可以让每一个读者都从自己的经历与生活出发,展开想象,进而丰富“法治”一词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内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肖辉先生做了一件令人敬佩的事情,它从更人性化的角度,更柔软的方面,让“法治”像是花朵一样绽放在不同心境、不同背景的读者心中。  相似文献   

10.
这句诗是说士人读书最好能有女人在一旁伴读。最近有人在报纸上著文,以为这是词人茫然的想象,如实有其事恐怕心要旁骛,书读不成了。这话我甚同意,我认为读书贵在专一,不一定如古人所说“头悬梁”、“锥刺股”,但如有娇姿在旁,岂能不为之分心乎?正如《孟子》所说“奕秋诲奕”之比。  相似文献   

11.
正每到季节交换时,不少人渴望出游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更有一些旅游爱好者将目的地选在国外。然而出国旅游前,购买境外旅游险是必不可少的。掌握以下4个方面,购买境外旅游保险更省心。不同目标国,投保要求不相同不同国家对境外游客签证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国家对险种有明确要求,有的国家对保障额度有要求,而有的国家对投保的保险公司也有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2.
闲谈     
正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不揭人未愈的伤口,是真正的慈悲。——吴淡如《昨日历历晴天悠悠》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苏格拉底积极地读书,读积极的书;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读书的方法很简单。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  相似文献   

13.
曾在一篇文章里说,完全用脑子说话的女人是可怕的女人,完全用心灵说话的女人是可悲的女人。可一旦一个女人不仅用心灵去感受生活,还能用大脑来思考人生,并且能将这种思考如盐一般融入感受的水中,那这个女人就不但显得有味道,而且让人生出敬重心来。  相似文献   

14.
成熟的男人让女人倾心,因为成熟的男人不仅聪明而且练达有成。 那么,什么才能使男人们成熟呢? 每个人在他奋斗的一生中都需要  相似文献   

15.
西线旅游     
《中文信息》2007,(1):108-127
海南之旅,可谓精彩纷呈,每一条线路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带给游人们不一样的新奇感受,在体味了中线美丽民俗风情后,西线的原始美景恐怕是任何一条旅游线上都罕有的,侨乡,古镇中的历史缩影让人回味,也许只有在临高,儋州这样的书香之地才能看到东坡的影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首我不大喜欢的所谓哲理诗。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尊严,人格没有高下之别: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底下,谁人虽活实死了呢?人道主义画家黄永玉在《罐斋杂记》里画了一幅小老鼠图,题曰:“我丑,但我妈喜欢。”那真正是意  相似文献   

17.
从来有关于书的书 ,只不过这一时这类书多了起来。在书店见到了大部头的《中国藏书通史》 ,更风靡的 ,则是由域外引进的《阅读史》。两种都应当是有关“人与书”的书。关于书本身的书 ,古来有“书话”一体 ,其实所讲的也往往是“人与书”的故事。近十年来读“明清之际” ,也不免对这类故事偶尔留意。情况似乎是 ,每到古人所谓“易代之际” ,人与书的故事顿时有点惨烈悲壮的样子 ,书的命运也较平世更牵动了读书人的心 ,无论那书是否归他们本人所有。明清之际的士人就好讲这类故事。有一种说法 ,曰古今书籍大厄有十 ,厄于水者八 ,厄于火者二 ,…  相似文献   

18.
卿臻 《理论界》2003,(5):7-8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近几年的传媒和教科书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之阐述都是引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此论述,有的人说是其强调人的经济解放,有的人说是其强调政治解放。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是曾经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邓小平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阐述这个问题的?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去理解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的观点呢?1、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说,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  相似文献   

19.
书中的自有     
相传是宋朝的人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乍听到这话时,颇有些不懂,长辈们也说那是封建的毒素,所以不懂该说是正好。后来略略知道了些“封建”的东西,再来想这些话,便以为那只是那个时代的道理,虽然是事实,却让我十分的不屑——这当然是“我们的时代”的不屑。读书本是图快乐的事,就像饮食男女,只不过满足的器官不同,是“眼福”而已——当然,也许未必是“而已”,这是题外话。但就像其他很多事情一样,最原本的,有时往往会变得不那么原本,或者根本就不原…  相似文献   

20.
宝宝 《家庭科技》2009,(3):36-36
认识几个这样的女人,谈过几次恋爱,受过几次小伤,一副阅尽世间沧桑的模样,常常说,男人,不都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