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关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我同意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的为了“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问题是用什么经济范畴来表述这一目的。不少同志认为应该使用剩余产品或净产品即相当于m部分来表述,也有的同志主张用必要产品即相当于v部分表述,还有的同志主张用相当于v+m部分来表述。我同意最后一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张文化一九九二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表述中最深刻、最全...  相似文献   

4.
《学习与研究》(京)1987年第1期发表了陈元同志的文章:《“短缺”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本质特征》(以下简称《“短缺”论》)。我对《短缺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概括和表述,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陈元同志在《短缺论》中指出:“‘短缺’和‘需求膨胀’。是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并把它作为全文的立论依据在正文中作了扼要的论述。在我看来,这—观点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言简意赅的论断,作为对社会主义本质最科学、最完整的理论概括和表述,被载入党的十四大报告,予以确认。我国理论界在深入探讨这一论断时,对小平同志在  相似文献   

6.
(一) 社会生产目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范畴?尽管许多文章都说它是一个反映不同社会形态各自所特有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基本特征的范畴,但并不是人人都这样认识的。从1979年底展开的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那场大讨论,可以看出这一点。在1979年底开展的大讨论中,许多同志是在基本赞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表述——“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的前提下,把讨论  相似文献   

7.
法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法学界近几年来的讨论中,多数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法律仍然有明确的阶级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但在具体表述我国法律的本质时,则有许多不同说法.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法的本质和国家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两者的表述也应该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转变表明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当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并不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否定,而是要以发展来促进建设,在建设工作中突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发展中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相互促进,最终目的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9.
根据小平同志的南巡重要讲话,十四大报告中再一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的表述,有利于排除各种糊涂观念,加深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由于过去在社会主义本质上认识不明确,曾将社会主义一些既定的现象作为社会主义本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理论界的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真地进行了探讨。弄清这一矛盾运动状况,精确地表述它,这对帮助我们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实事求是地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制订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理论界同志。  相似文献   

11.
敖忠 《中华魂》2017,(9):33-35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75周年。"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75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讲话》所表述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一代代党的领导人和广大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不断传承着、发展着,堪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永远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2.
按劳分配是客观规律,现在已逐步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但是,对于如何才能正确地阐述这一规律,在我国经济学界还有不同看法。于光远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按劳分配讨论会上对按劳分配规律作了一个表述,即“如果贯彻它,加上其它条件,生产就一定会上丢,社会主义制度也一定会得到巩固和发展;如果不贯彻它,生产一定上不去,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会得到巩固和发展。”我认为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必要的,但还不能说是充足的。因为它只说明了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系统、深刻地论述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富强中国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旗帜,从"建设"到"发展",彰显出这一理论体系实践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过程,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新表述.  相似文献   

14.
在各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主要有3个视角,即马克思主义视角、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和“普世价值”视角,有些表述是对这3个视角的“综合创新”。分歧原因主要是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我们要凝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其具体表述就应该能够明确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精神。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世界性、人类性和普世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3个倡导”是近些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对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是否及其实现程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世纪之交,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非公有制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具有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对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有争论,分歧很大。有些同志认为,在马恩那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各尽所能没有关系。还有的同志认为,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并认为,各尽所能是指劳动态度。(这种观点是对斯大林观点的继承和表述)。更有的同志认为:各尽所能并不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在按劳分配前面加入各尽所能,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左倾思想的产物,它表面上只是加了一个前提,实际上根本否定了按劳分配。 理论界的严重分歧,不能不直接影响着对按劳分配的贯彻,影响着对马恩有关论述的理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时代背景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新实践,以党的价值实践的表述形式,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现和价值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是价值表述与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是党的价值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一生的追求,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总的来说,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毛泽东同志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对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作了明确的论断:“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斯大林同志的这一论断,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贡献。但它是否完整和全面?是否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全部内涵?这却是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20.
关于衡量我们改革开放乃至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问题,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和阐述的中。巴问题之一.对此,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拿事实来说话”[1],也就是“坚持生产力标准”,其具体表述即为: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简称“三个有利于”)。如何全面正确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结合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由来已久,有个逐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