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德意志观念论体系的源始纲领》是德国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开篇之作。作为一种征兆,它指向一个时代,归属于由多个作者构成的"星丛",呈现了观念论与浪漫派之间互动涵濡的"观念单元"。德意志观念论与浪漫主义思潮初登历史堂奥,就注定要置身于神话与理性的生死纠结之中。以神话来完成逻各斯,将启蒙进行到底,便是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志业,这份志业表述在浪漫主义"理性的神话"提案之中。而与之相联系的"感性宗教"提案,就是一个变形的灵知教义神话,一个变形的神话逻各斯。观念论与浪漫派所膜拜的"灵"同灵知主义藉以超越世界而寻求不朽神性的"灵",存在着血脉传承的关系。所谓"人类最后的伟业丰功",乃是"新神话"的终结,染上了浓烈的乌托邦色彩,甚至可以说是神话-逻各斯-教义三者互相涵濡彼此杂糅而成的幻象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历史辩证否定发展问题上,马克思对黑格尔实现了三重超越:一是将"思辨的否定"改造为"现实的否定",确立了改造现实的实践路向;二是探索出国家间历史成就分享的"大历史观",建构起跨越发展案例的辩证否定图示;三是破除"欧洲中心论"神话,确立了发达与落后国家间相互沟通的"大空间观",从而将辩证否定原则在"一体化世界"中贯穿到底.实践证明,马克思的辩证否定法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推进必须破除各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中,神话与历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术概念。简言之,神话是有关"神的故事",是虚构的;而历史则是"人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然而在早期历史或者是口传文化中,历史往往与神话交织在一起,这种历史也因此被称为"神话历史"。秦晋两地流传着一些关于秦太子扶苏的"故事",这些故事在顾及基本"史实"的情况下又大多带有将扶苏"神化"的色彩;而与故事想对应的供奉扶苏的建筑,也有两种不同的称呼:"扶苏祠"与"扶苏庙"。这种将历史人物"神化"或者说是"造神"的现象,往往又带有一定的目的——宣扬忠、孝等思想,进而为王权的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4.
“变形”作为古希腊神话中大量出现的现象和常见主题,是了解神话的一把金钥匙。文章分析了变形的种类、造成变形的原因,并挖掘了变形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神话资源在当代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直接将神话资源转化成当代景观和文化标志物,从而形成了当代语境中神话资源转化的重要文化现象。当代语境以经济全球化、大众媒介的控制性与虚拟性、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突出"公共空间"的时代理想,直接或间接成为人们传承神话资源的潜在观念,并在实践中将神话资源"公共空间化",借助多种力量展示神话资源的普世价值和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理念论以建构自己的阶级意识理论,使阶级意识包含了实践维度。同时他通过对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分析试图突破黑格尔的思辨领域的束缚,意识到马克思"改造世界"理论路向给他带来的理论视角冲击,并试图通过回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回到马克思。但事实是卢卡奇在理论架构上采用的仍是黑格尔的结构,对"实践"概念的解读仍然是黑格尔式的。所以,他始终徘徊在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无法真正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论的学理建构,呈现出对西方思想"化"与"去"的演变轨迹,最典型的个案就是黑格尔影响力的变化。黑格尔的理论体系,围绕着先在性的绝对理念而建构,展开方式十分严密,终极目的则为囊括所有对象,一度影响深远并取得巨大成功。随着后现代思潮的进入,黑格尔体系遭受巨大冲击,同一性、本质论、二分法以及宏大叙事等,纷纷受到质疑、被悬置甚或被抛弃。应当实事求是地肯定黑格尔对中国当代文论学理建构的历史功绩,尤其应当尊重他的历史哲学视野和辩证法思维方式。一味地"黑格尔化"或"去黑格尔化",都是不可取的。可将对外来理论"化"与"去"的交替,视为当代文论建设过程中的常态。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为研究古史而进入神话研究领域,并得出"古史即神话"的结论,他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及"历史演进法",为系统梳理与研究中国古神话开辟了道路.闻一多自觉地把神话研究与诗学理论结合起来,开拓了神话学的诗学研究天地,他采用人类学"三重证据法",解开了古诗阅读中的神话之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罗素、摩尔提出了广受分析哲学接纳的"创始神话":全面否定传统形而上学是新哲学得以创立的前提.黑格尔哲学被视为旧哲学的代表而成为批判的标靶,逐渐被冠以形而上学集大成、法西斯主义先导的标签,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直到60年代,由于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态度的转变,以及与大陆哲学的交流加强,引入黑格尔哲学反思分析哲学日益暴露的原子主义和自然主义问题逐渐成为潮流,并产生了以布兰顿推论主义为代表的理论成果.综观黑格尔哲学研究在分析哲学界的沉寂和回潮的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黑格尔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从古希腊悲剧中汲取营养并提出"命运"的观念。"命运"作为一种否定运动本身已经暗示了"分离",其表现在伦理实体的美好个人全体性沦陷在否定的必然性之中,同时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对命运的承认个体又能够扬弃分离而达到"和解"。黑格尔的这种"命运"观念与其历史观是一致的,并且在其早期神学著作中体现出了某种预示,这也是黑格尔哲学中神学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在主流价值观文学体系中,知识分子作家几乎是完全处在一种"失语"状态.他们必须彻底消解个性独立意识,必须学会适应社会的公共思维准则,因此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变得极其单调和乏味.随着新时期思想的大解放,知识分子作家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和尊严,文学创作也日趋繁荣与活跃.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长期的政治禁锢使他们的思想出现了很大的变异,既无法彻底摆脱苦难的历史记忆,同时又呈现出某种情绪上的偏执,这一切都在新时期文学创作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是将国家服务性和国家权威性联系起来并作出辩证理解与说明的第一人.恩格斯视国家权威性向压迫性异化为国家的"祸害",认为巴黎公社的革命性措施有力地避免了历史上不断重复的国家职能蜕变.列宁将恩格斯的国家理论付诸实践,在苏维埃国家建设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列宁提出:建立国家管理专门队伍,保持国家管理机关相对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该永不间断地学习,持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监察,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列宁对恩格斯国家理论的实践反思,至今仍然是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 ,中国新型的知识分子开始出现。由于受到特殊历史情境的制约 ,他们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倾向大多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然而 ,也有部分人由社会中心逐渐走向了社会的边缘 ,以独立的批判者形象显示着自身的价值 ,这些人可谓中国最初的自由主义者 ,李伯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李伯元思想意识的演进过程 ,呈现出旧思想的蜕变、新思想的萌生和主导思想的成型三个阶段。通过对他独特的心路历程的揭示 ,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位谴责小说大家的文学创作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14.
《洛丽塔》是一部唯美主义作品,作者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死亡与美丽和爱情如影随形,力求达到唯美的最高艺术境界。小说的审美之旅暗含两条平行的主线:与诗人爱伦坡的作品和其创作观点的遥相辉映,以及模拟自然界蝴蝶的变形过程和捕捉蝴蝶的乐趣。不论是诗行中动人的爱情,还是飞舞于空中绚烂的蝴蝶,最后都需要通过死亡使它们的美得以永恒。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鲁迅对猫头鹰的钟爱,在绘画与文学文本中获得了多层次的延展性呼应,从而构成了他独特的“猫头鹰情结”。其意义不仅在于充分表现了鲁迅“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的批判意识,还在于强烈地显示出鲁迅与黑暗捣乱的幽默精神和能飞鸣就偏要飞鸣的叛逆性格。其产生与绍兴这一“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地”的特殊文化传统和吴越地区的鸟图腾崇拜有着密切联系。周作人也热爱猫头鹰,但却是借替猫头鹰翻案为自己的汉奸罪行作开脱,其卑劣与鲁迅的伟大存在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6.
刘心武先生“揭秘”后的秦可卿,存在着诸多矛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揭秘”过程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对文本语句理解的绝对化;二是在以“史实”论证的过程中,其“史实”全凭一己之见,而其“论证”的过程也以主观推测为主;三是对秦可卿的理解是从印象出发,不顾及《红楼梦》整体思想与她在全书中的作用。刘心武先生对《红楼梦》和秦可卿“揭秘”,实则是不顾其作为小说的艺术特点,消除了其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形象。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阅历和中西文化积淀,以及作家“返身观照”的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亦使其家园情怀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赵树理,一生固守不变的民间立场让人叹为观止。他的民间立场,使他的创作为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寄托着作家的审美理想。赵树理"文摊"文学观、"问题小说"创作观和"大团圆结局"的美学观三个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9.
戚国华 《东方论坛》2012,(2):70-73,79
"路"在史铁生的人生历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含义。由于双腿瘫痪,他无法走路;将近四十年,他不断地探寻人的生命困境的缘由与终极希望之出路。从荒诞的命运谜路走向"爱命运"的审美与艺术之路,他经历了漫长的求索之路;至终他坦然认同并走在仰望与奉献的爱愿之路上,完成了他的"过程即目的"的人生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