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只有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劳动量不变的假定成立时,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才能成立。然而,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都会增加,从而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增加。同时,劳动生产率变化还会使商品供求关系变化,从而使价值总量发生变化。因此,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不成反比。一般来说,单位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2.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改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的传统观点值得商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呈正比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虽然成反比关系,但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的幅度要小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商品使用价值总量的增长要快于社会商品价值总量的增长,这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认为 ,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过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使劳动者的素质全面提高 ,从而使形成价值的劳动发生巨大变化 ,并且使活劳动的作用也发生根本改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总劳动时间不断增大 ,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价值财富的创造能力相应提高。在现代社会中 ,科学技术也是商品价值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4.
工业劳动生产率是表明工业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反映着工业生产过程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及其具体情况,进行多方面的统计分析。现就几个主要方面,谈谈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量变动和劳动量变动的影响的分析增加劳动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增加产量的两条重要途径。发展生产靠增加劳动力是有限度的,最根本的、经常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产量、劳动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表现为下列关系,即:  相似文献   

5.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其争论主要在于:劳动生产率中的“劳动”,是指活劳动消耗还是指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内的全部劳动的消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①据此,相当多的经济学教科书和辞典、文章都认为,劳动生产率中的“劳动”,是指形成商品价值的既包括活劳动又包括物化劳动的全部劳动消耗。然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第一,在劳动生产率的质的规定性上,联系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商品价值量到底是反向变动还是正向变动,这个问题历来是学术理论界的一个"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个颇受争议的"焦点"。该问题在学术界历来争议不断,至今尚未停息。笔者多年来也一直都在思考这个"学术难题"。最近一段时间,余斌教授与王朝科、郭风芝教授又就这个问题打起了笔仗~①,这再次引起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余斌教授与王朝科、郭凤芝教授一再争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商品价值量到底是成反比还是成正比"。余斌教授在其论文《为什么"成正比"是错的?——与王朝科、郭凤芝商榷》的摘要中将"反向变动"与"成反比"等同起来了,将"正向变动"与"成正比"也划等号了。实际上,这个"等号"是不能划的,笔者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专门谈到,此处不赘。在笔者看来,要真正讨论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区分两组概念,即"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单位时间内的商品价值总量"。这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一旦解决,整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平均劳  相似文献   

7.
商品的价值决定于按照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配置于商品生产的劳动量。价值的效率内涵在物质商品和知识成果商品的价值形成上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物质商品通过调整商品生产来达到商品供求的均衡,商品的价值便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知识成果商品的价值由商品的需求因素决定,价值所具有的效率内涵同样在知识成果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相似文献   

8.
<正> (一) 说到斯密的价值论,都知道它是二重的。对于这个二重性,流行着这样一种提法:斯密在论述商品价值决定时混淆了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和商品交换中所能够购买的劳动量。他有时认为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决定价值,有时又认为商品交换中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价值。陈岱孙教授在他所著的《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以下简称《陈著》)中指出:斯密在论述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以前的“商品真实价格”时,确实分清了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前者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决定因素,后者是商品价值的外在衡量标准。意思是说,斯密在论述上述历史时期价值决定时,并没有混淆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应该承认,陈著的观点在斯密的《国富论》中是能找到很多根据的.在《国富论》的第五章,斯密一开始就指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个人占有某物,但不愿自己消  相似文献   

9.
传统福利制度中各种形式的“暗补”使企业产品成本的“质”和“量”处于矛盾状态,从而扭曲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福利制度的改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不变投入状况,反映企业对劳动量的投入、工资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有效降低产品单位成本,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作者在《论马克思“不费分文”的生产力思想》基础上深化研究的结果。在深入考察马克思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是两种“不费分文”生产力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公认真理的今天,不能将二者在同一个意义上来理解。但是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有着内在联系和统一性:(1)二者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有机结合的前提是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2)二者是同时并入生产过程的,一方的并入必然伴随另一方的并入,这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价值的增殖;(3)从具体劳动角度来考察,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使之成为价值的物质载体。从抽象劳动角度来分析,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其结合使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使生产的总商品量中的价值量增加。因此,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同时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质是既增加商品使用价值的量,也增加商品价值的总量,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矛盾双方的同时增长。就这一研究的意义来讲,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及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