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18日,2012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扬州营开营仪式在扬州中学举行,来自西班牙、加拿大、美国、意大利、菲律宾、瑞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海外华裔青少年走进江苏扬州,感知中华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寻根夏令营"今天开营了开营仪式上,江苏省侨办副巡视员、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陈苏宣布扬州营开营,并向营员颁授营旗。他向华裔青少年介绍江苏省情,解释扬州的"二分明月",欢迎他们来江苏,希望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领略江苏文化的丰厚底蕴,感受江苏经济社会的历史变化,进而加深  相似文献   

2.
肖复兴 《社区》2009,(17):36-37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中学,看到了诗人闻捷写的《史可法墓》的短诗,很为诗和诗中所讴歌的史可法感佩,对扬州充满想象。后来,读到清经史学家全祖望那篇著轵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对扬州更是无比向往。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  相似文献   

3.
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花色是梅花的关键审美属性 ,同时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意义。梅花作为审美客体有三种存在状态 ,即“物态审美客体”、“物化审美客体”和“物态化审美客体” ;相应地 ,梅花花色之美分别展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并主要体现为“优美”和“壮美”两种审美价值类型。梅花花色之美的绝对性源于梅花花色独特的自然属性。梅花花色之美的相对性主要是指 ,梅花花色的美感因环境因子的衬托而凸现。  相似文献   

4.
扬州梅花名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是古代艺梅的一大胜地。隋唐以前扬州治在江南,南朝梁何逊法曹咏梅之事不在今扬州,但却成了扬州梅事的一段佳话。宋以来梅花欣赏、种植风气高涨,扬州是其中一个重要地区。著名的赏梅胜地有南宋真州梅园、扬州梅花岭、蜀冈"小香雪海",康乾之世盛极一时的扬州园林也大多有梅景营建。  相似文献   

5.
香港人有很多的禁忌,在与他们接触时,千万不要犯了他们的禁忌,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忌送“茉莉花”、“梅花”。因为”茉莉”与“末利”同音,“梅花”与“霉花”同音,作为现代人谁愿意只赚末利和倒霉?  相似文献   

6.
青岩 《社区》2014,(17):18-18
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在未到扬州之前,住在苏州。他在苏州城桃花巷东头开了一家画寓,以卖画为生,在桃花巷的西头,也有一家画寓,画寓的主人名叫吕子敬。吕子敬擅长画梅花,他标榜自己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那意思是说,他画得如同真梅花一样。  相似文献   

7.
论梅雪关系     
梅花开与下雪有着同期的时间关系,这引发人们对梅雪关系的认识。对梅与雪生态关系的认识,归纳起来有3种:一是从对立观念出发,用梅花冲雪开放演绎其傲寒品格;二是从相和观念出发,用梅花“雪里开花”来表明其高于其他草木的情操;三是从同化观念出发,把梅同化成冰肌玉骨的“霜雪美人”,赋予梅花崇高的人格。虽然对梅雪关系的认识不同,但世人无不以梅与雪的关系来赞美梅花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8.
这么多的梅花,是代代的种梅人前赴后继,苦心栽培出来的。“我们运用梅花‘穿插造景、典故造园’,在我们普通大众印象里.梅花的性格是“不怕寒,不怕旱”,而她竟然也有“死穴”——怕水。在细致的种梅人劳作主下,由于造景需要,有些梅花必须临水栽种,对于临水的梅花他们给予“特殊照顾”,垫高30厘米土层,防止水淹着梅花的根系。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朱自清散文生动表现了扬州旅游文化、美食文化、风俗文化;扬州儒商文化精神的“儒雅”与“浮躁”影响朱自清人格的铸造;扬州美女文化与方言文化构成其散文特殊的审美机制,而使其散文成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扬州盐业之兴始于西汉,最盛期是在明清之际,南河下与扬州盐业的关系主要也就在这个时期。明代中期,扬州建新城,南河下是新城的一部分。这里,盐商聚集。经过历史的积淀,南河下留下了很多盐商与盐业经济的遗迹、遗事。扬州能成为“淮盐”产销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市街”的街名能说出其中的道理。扬州在中国盐业中的独特经济地理,还可以通过“四岸公所”及其“岸”字来说明。南河下是扬州盐文化旅游的重要区域,南河下见证了扬州的半部盐业史。  相似文献   

11.
扬州曾是清王朝东南地区的盐业中心和漕运枢纽。它与“苏常熟,天下足”的江南地区一样,对于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经济有着重要的关系。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了中央政权以后不久,三下扬州,其战略目的不言自明。因此,扬州就必然成了太平军与清军激战的地区。清王朝在扬州集聚了大量的部队,建立“江北大营”,包围天京,妄图扑灭太平天国革命的烈火。太平军在正面与清军“江南大营”对抗的同时,又在扬州这个  相似文献   

12.
一、与扬州发展的差异比较(一)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 1.经济增长速度存在差距。近年来,镇江市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十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871.67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448.42亿元,年均增长13.4%。与扬州相比,“十五”期间,镇江市经济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扬州1个百分点。在均量对比中,镇江具有明显的优势,人均GDP“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5%,高于扬州1.2个百分点,2006年,镇江人均GDP达38229元,高于扬州14245元,人均GDP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3.
梅花可分为果梅、花梅两类,素有“十里梅林、万亩梅海”之美誉的傅家边梅园共有梅花120多个品种。“望梅止渴”的“梅”指的就是果梅,其果富含多种有机酸,营养丰富,被誉为“健康食品之王”。梅花盛开,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徜徉在万亩梅园内,犹如步入了天然氧吧。  相似文献   

14.
李程 《源流》2020,(2):96-96
“梅花端的种梅州”,叶剑英元帅的梅花诗如三春暖阳,让梅州乡亲胸膛热流激荡。纯朴的客家人既有“心如铁石”的坚忍不拔,又有“玉骨姗姗”的和衷共济。因此,梅州人乐意以梅花自喻,而且喜欢植梅、赏梅、咏梅。梅州境内,遍地梅花,但花魁当推“潮塘古梅”。2018年暮春,潮塘古梅荣膺“中国最美古树”,是梅州唯一入选的古树。潮塘古梅树龄千年,广东树龄最长之古老花梅,填补了我国野生古梅分布之空白,以生长地为命名为“潮塘宫粉”,录编入《中国梅花》。  相似文献   

15.
“扬州繁华以盐盛” ,古代扬州的繁荣与两淮盐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元朝也不例外。虽然元代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但是扬州作为两淮盐业的行政和转运中心却再度呈现繁荣。探讨元代两淮盐业与扬州繁荣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扬州城市与经济发展史。  相似文献   

16.
梅与霜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中国咏梅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在与雪的类比中,展示梅花不畏严寒,独标一格的精神风貌。而在日本古典和歌当中,“梅”是作为春天的季语而为广泛使用的。梅花代表的就是迎春。且“比德”与“审美”的双重标准,奠定了中日咏梅诗歌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姜夔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运用梅花传情达意。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众多,按其作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梅花作为吟咏的对象,全词以梅花为主角;另一类的梅花意象表现为梅花在词中多是一种点缀与衬托,起着配角的作用。其特点为:虽写的是梅花,但往往篇中很少出现梅花,或者未出现“梅”的字面,却句句紧扣梅花落笔;写梅往往不是只单单写梅,而是要与月、雪等意象连在一起写;姜夔笔下的梅花寓有多种情感;写梅用到了多种手法。  相似文献   

18.
量词的移用     
量词的移用指打破量词和中心词的搭配规则,把原来同甲搭配的量词移用于乙,以适应修辞的需要。 (一)运用比喻手法移用量词 1.明喻类: 1)案头的梅花,/开得象一簇朝霞,/寂然的,生机一室。(李广田《访》) 把“梅花”比作“朝霞”。趁便把本体“梅花”,的量词移用喻体“朝霞”。 2)只是夕阳象一面手鼓/敲着今日驼  相似文献   

19.
林长华 《华人时刊》2005,(12):55-55
上世纪初,国民党宣布了“梅花是中 国国花”之后,一些人在很长时间里曾经 “敌我分明”地避讳谈梅花;尤其是台湾上 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一首叫《梅花》的歌曲 在东南亚大流行,一唱就令一些人神经紧 张起来。其实,梅花作为台湾的标识并非台 湾的“专利”。六朝古都南京市1982年宣 布“梅花是南京市花”,并确定每年2月底 3月初举办“国际梅花节”,广邀海内外宾 客来“赏梅探春”,以繁荣当地旅游经济。 可以说,梅花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 文化。正如每一个省都有她的省花一样,梅 花作为我国台湾省的代表花毫不奇怪。 说起台湾同胞喜欢梅花,与其地理气 候有一定关系。台湾气候暖和,虽有冬季, 但与北方那样普遍银妆素裹却有很大差 异。所以,梅花在台湾并没有像祖国大陆北 方那么多,只有台东、嘉义以北有一些,每 年10月便开花,而且花香远不如大陆北 方。历史上台湾不但有著名的梅花产地(如 南投县雾社梅峰等),而且台湾不少地区经 常出现冬天未临梅先放奇观。2001年中秋 节过后,台东的肥池上乡、关山镇、东河乡 山区,就有将近二分之一的梅树开花,簇簇 梅花迎风摇曳,颇有清静高雅之美。对这种  相似文献   

20.
《文选》在唐代的地位很高,学者追捧,士子研习,“文选学”随之兴起,来自扬州、润州的曹宪、魏模、公孙罗、许淹等众多学者注音释义,推动“文选学”走向兴盛,其后“文选学”迅速突破地域局限,风靡京师,辐射全国。在“文选学”的影响下,“诗选学”逐渐酝酿成熟,京师掀起编撰浪潮,著名诗选家殷璠辑录了《丹阳集》《河岳英灵集》《荆扬挺秀集》,三部选本均与扬州、润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部分唐人选唐诗与“文选学”不仅存在学术渊源,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因缘,即“文选学”由扬州、润州流传到京师,“诗选学”由京师流传到扬州、润州,二者传播路线相同,方向相反,都与扬州、润州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