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果从自然风景体验去切入穆旦诗歌,可以发现穆旦诗歌具有本土化的现代性体验,这样可以拓宽穆旦诗歌研究的视野.穆旦随学校迁徙过程中的自然风景体验,带给诗人独有的土地体验,其中包含了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厚感情,对人民以及自身的生命关切和思考,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反思.野人山的自然风景体验给诗人带来了恐惧体验,这就促使诗人去思考战争、自然和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穆旦在1940年代的诗歌指向始终是物质层面上的,而晚年的四季体验让诗人一直在寻找灵魂的栖居地.从这些可以看出,自然风景体验是参与了穆旦诗歌的现代性生成的.  相似文献   

2.
西北乡土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的乡土诗有两组意象体现了诗人在情感上的深刻体验.一是围绕"家园"的一组意象,一是围绕"在路上"的一组意象.诗人借助可感的意象,表达了对故土的复杂深沉情感和面对孤独、苦难的超常勇气.诗人善于将瞬间感觉升华为诗,也借助丰富人生经验,将人生经验筛选入诗.在艺术手法上,使用简约的语言,象征的手法,追求诗歌的知性化和完整性,使诗歌达到较高的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3.
黄仲则是清代最具诗人气质的诗人,一位"真正的悲剧诗人"。他的诗歌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独特鲜明,充满悲剧色彩的自然意象、动植物意象和人生意象,并将这些意象贯穿到一起凸显出"悲秋"主题。这里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组诗歌意象,同时结合黄仲则生活经历进行阐释,解读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分析发现,黄仲则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和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穆旦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20世纪40年代战乱的社会现实使得诗人内心充满痛苦,同时自觉吸收西方现代派的诗歌表现技巧并与中国新诗发展成果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形式,其形式创新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陌生化句式和现代化的意象三个方面。他的创新大大丰富了新诗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穆旦的挚友和新诗研究者,王佐良既把穆旦放在"昆明现代派"这个群体里讨论了穆旦写作的外在性,同时又更主要地对穆旦写作的种种个性进行了多方位的讨论.在后一个层面上,他提出了"感性化与肉体化"、"非中国化"与"中国品质"等等概念,并对穆旦诗歌中的宗教取向进行了独特的讨论,这些都是穆旦研究中富有开创性和可延续性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时期,此时作为"九叶诗派"主要成员的穆旦,一方面用诗歌表达着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矛盾冲突时的愤怒、痛苦,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他对充斥着战争、饥饿、灾难和死亡的社会现实的敏锐感受.在<赞美>中,年青的诗人关注着这场残酷的战争,忧虑着我们民族的命运,以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歌颂了缔造我们这个悠久民族的劳动者,表达出作者在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诗歌在艺术上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密集铺排的意象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同时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现代技巧.  相似文献   

7.
穆旦是我国40年代诗坛的一位奇才。作为诗歌翻译家,他是中国诗歌翻译史上成就最大的一人;作为诗人,他是九叶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研究穆旦,研究穆旦的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对于繁荣当代诗歌创作是富有意义的。一穆旦30年代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大量接触了西方现代派诗人包括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艾略特和奥登、德国的里尔克等人的作品。他和同学郑敏、杜运燮开始写现代诗,并被闻一多收在《现代诗钞》中。穆旦  相似文献   

8.
从王佐良的<一个中国诗人>为整个穆旦研究定下基调,到穆旦的<饥饿的中国>标志着穆旦创作走向"世界","景观诗歌"视野中的穆旦,其主题词显然是"中国";"中国"的存在以及它的被凸显,标示着穆旦诗歌意义被争夺的焦点所在.穆旦提供的一种"景观诗歌","可译性"是其重要特点,我们应当由此进一步探讨"景观诗歌"对于"中国现代新诗史"的意义,并由此考察穆旦诗歌中备受争议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9.
诗歌意象是一首诗歌的核心,它能成为诗人内心思想和情感表达的一个外在参照物,大多诗人都是在以这种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以其意象丰富和寓意的深长而著称,也正是以这些人们所熟悉的诗歌意象来表达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论,以期对弗罗斯特更为全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媚俗"的必要——从林夕身上得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在很多港台诗人那里已经成了一种有名无实的东西,成了"雅人"的游戏和摆设,很少能体现出诗的质地与精神.在林夕,从写诗歌到写歌词,其作品难免会有"媚俗"的成份,但在偏向"俗"的同时,他也有意无意地走向了生活、生命的体验,因此他的作品比那些名诗人的作品更具有可读性,更像诗.  相似文献   

11.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著名的诗人,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意象主义诗歌对改变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抒情说教的陈腐诗风具有重要的作用.意象派主张以凝练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来革新诗歌,成为英美新诗的开端,同时也开创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落日与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一种意象出现于诗歌中是由来已久的。"诗佛"王维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其中自有意象的递相沿袭性和古人既有的时间意识,也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更有他高超绘画技巧的融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上个世纪1940年代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穆旦在1950年代后转向了诗歌翻译。结合“诗人穆旦成为翻译家查良铮”的“外因”和“内因”,从“翻译作为幸存”的角度,可深入考察和揭示穆旦转向诗歌翻译对他本人和整个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意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穆旦从事翻译具有了心灵寄托、“精神存活”和一个诗人曲折的自我实现的意义,他的才华没有像众多诗人那样遭到历史的扭曲和荒废,而是以“翻译的名义”侍奉于他所认同的语言与精神价值,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文革后期,诗人对英国现代诗歌的翻译,不仅促使了他一颗诗心的苏醒,也在那个时代恢复了中国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他的那些优秀译作和他的诗篇一起。已共同构成了“我们语言的光荣”。  相似文献   

14.
穆旦诗歌中表现出对线性时间的怀疑和批判,他通过对"现在"时间态的把握消解附着在时间身上的价值,但随之他又陷入价值的迷失中。与此同时,他又试图用循环时间态来承担某种价值性理念。在解构和建构的矛盾状态中,穆旦诗歌表现了一个现代诗人的主观时间态在"客观"时间态面前的分裂状态,并因而表现了感性与理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穆旦所撰的《〈丘特切夫诗选〉译后记》和穆旦本人的创作有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于诗歌的隐喻表达之上。最能全面概括穆旦的隐喻的感性特征的,是穆旦在文中提出的“消除事物之间的界限”并实现“内外世界的呼应”的主张,这也是穆旦在隐喻表达中体现出的感知与表达方式的核心特征。这种理念实现了观念、语境的互相转化以及内外世界的交流,它还让一些简单的意象下蕴藏着历史与生命的力量。这些特征让穆旦诗歌的感性特征在中国现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在现代汉语诗学中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40年代中期,袁可嘉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观点,并称穆旦为"最彻底"的新诗现代化的追求者。从袁可嘉的诗歌理论入手,可讨论穆旦1940年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追求。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建立在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相一致的非线性时间观上,可谓在新诗创作中追求一种"戏剧性综合"(drama-tic synthesis),而穆旦的诗歌则充分体现了他在时间与空间维度进行诗歌戏剧化探索的努力。在穆旦的诗歌中,"戏剧性综合"首先表现在他对于诗歌结构以及情感的戏剧化表现的追求,使得诗歌呈现一种多层次的表现方式,也可以说是让诗歌获得了一种"空间形式"。以艾略特的《荒原》作为参照,可进一步讨论穆旦诗作中对于个人内心世界、心理空间的探索。在时间维度上,穆旦诗歌的戏剧性追求还表现在其颠覆线性时间观的历史反思上。穆旦有循环性的历史观,但抱着如尼采所推崇的"爱命运"之肯定的人生态度,穆旦在诗中表现出对"被围"命运的肯定以及对于冲出重围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黄仲则是清代最具诗人气质的诗人,一位"真正的悲剧诗人"。他的诗歌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独特鲜明,充满悲剧色彩的自然意象、动植物意象和人生意象,并将这些意象贯穿到一起凸显出"悲秋"主题。这里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组诗歌意象,同时结合黄仲则生活经历进行阐释,解读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分析发现,黄仲则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和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济慈对于自然美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多彩的植物意象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 他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可分为三类:描述性、比喻性和象征性.诗人利用植物意象创造独特的 诗歌意境,它们都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向世人传达着特殊的美感和情意.济慈植物意象的 应用具有自己的特色,学医的经历使他非常熟悉植物的属性,病魔缠身使他对美的发现有着 超乎常人的敏感.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相比,济慈笔下的植物意象多了几分华美和精细,有 种精心雕琢的美.它们舒适恬静地阐释着诗人的理想,体现着济慈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穆旦诗歌创作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现代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奇异风景。古典诗歌表现温情脉脉的美好理想,穆旦诗歌穿透美丽温情的表象,向人们展示世界赤裸残酷的真实本质。古典诗歌中诗人是群体的代表,传达普遍的愿望和理想;穆旦诗歌则强烈突出了个体内心体验,并揭示人们注定要不断痛苦挣扎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局限"是文学翻译作为"再创作"的必然前提,而"意象"正是诗歌翻译中的局限成分."意象"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特殊性,其独特性可以说是在其他文化中不能找到的和无法取代的.诗歌翻译除了传达诗歌的"肉体",还要传达其"灵魂".翻译如同转世,不可能让肉体和灵魂完美统一地在另外一个世界和文化中再生."意象"是诗歌中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局限.因此,这种局限性引发了诗歌翻译的"再创作"空间.从更广泛地跨文化交流的层面上看,翻译诗歌中的"意象"导致两种结果:其一,本土文化意象在"他者"文化中的植入;其二,"他者"文化意象对本土文化意象的影响和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