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在创作山水诗时总是被其特有的创作心态所左右。强烈的创造主体意识使杜甫能自由驰骋于自然山水之间,但他积极的入世精神与时时处处的挫折致使其被笼罩在恒久的忧患意识之中。杜甫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创造出了一个个元气淋漓的艺术境界,其整体特色是“高、大、深、奇、神”。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文学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就必然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对立统一规律,形成文学艺术的辩证法.杜甫诗歌在生活与艺术的辩证处理上,实已达到了十分精彩的程度动静交替,庄谐统一;美丑相衬,虚实结合;悲喜结合,情景不离.其艺术辩证法的审美领域无边无际,深邃宽广而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个体审美体验的角度论述了杜甫沉郁诗风的形成,运用美学欣赏的手法对这种沉郁诗风作了尝试性的解读,分析了它的含蓄凝练、悲壮与哲理之美。  相似文献   

4.
在发掘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现实因素的驱动下,城市文化景观近年来被给予了广泛关注。就美学维度而言,城市文化景观凭借其以“连续性”为突出特征的感性形式、对感官和精神双重审美需求满足的审美内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审美对象。城市文化景观审美,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休闲性、人文性、艺术性与自然性相杂糅的审美品格。这一审美形式,既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诗意栖居的审美愉悦,又可塑造独具文化品位的城市审美形象,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湘西审美文化有着其自己的文化品格。本文试从审美的角度入手,对湘西审美文化进行分析与阐释,归纳出湘西审美文化的多样性统一、质朴刚健、浪漫诡奇、原始古朴等美学品质,并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详实的论证。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文艺传播在人类社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审美意识深入人心。只有具备审美品格的产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文艺传播作为人类的文化产品,同样要求具有审美品格分析这一必要因素。针对文艺传播的审美品格进行研究,在定义文艺传播的基础上,分析和明确文艺传播审美品格的基本内容,引出其对传播学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此促进文艺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客家散文的研读、概括,认为客家散文的审美品格为:表现客家文化性、亲近自然性、泛真性、离散性、泛我性和多维情结性。  相似文献   

8.
许地山的早期小说因其浓郁的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而相对远离了当时的主流文学,但他能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宗教哲学层面,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关注人生终极意义,因而具有了超越性。同时他的小说因其人物形象塑造又显现出悲剧性与意志力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向善向美是他的人格建构,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不懈的艺术追求。这些共同构成了许地山早期小说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9.
张承志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倾诉性,小说文体的诗化色彩十分突出,小说作品的意象较为丰富。张承志常常以丰富的意象建构使作品充盈着浓郁的诗意和抒情性,同时也体现了其小说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歌中存在大量的身体词汇,体现了杜甫对身体的格外关注,杜诗中的身体书写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当杜甫走向生命之秋时的身体观念;二是杜诗身体书写中的生存之悲;三是杜诗身体审美的生灵之叹。杜甫诗歌中的身体书写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加深了诗歌内容的疼痛感;二是形成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三是丰富了杜诗的审美意蕴。杜甫诗歌中的身体书写对于研究杜甫及其创作心态、诗歌审美风格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诗人杜甫擅长楷书、隶书和行草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艺术家.他的书法审美思想后期与前期不同:前期崇尚张旭,崇尚草书,崇尚豪放;后期崇尚李斯、蔡邕、李潮,崇尚篆隶,崇尚瘦硬.其原因是他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起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文学审美是新时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继承发展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它的确立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学审美既符合人的精神需求,又是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要求。在创作中,实现文学审美品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表现美,实现文学的审美品格,也可以在作品中表现丑,通过审丑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对审美的回归,以另样的方式体现文学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3.
组织传播的审美载体丰富,有故事传说、人物形象、语言文学、造型符号、空间环境等多种形式。针对我国组织传播网络不健全、协调功能紊乱、某些组织传播表现低俗等不足,应提高组织传播的审美品格:建立协调机制,提升传播信息品位。  相似文献   

14.
杜甫陇右诗在主题趣味和艺术风貌上展示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诗人的现实经历与处境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盛唐晚期独特的审美文化风尚息息相关。杜诗里诗学精神的变化也对中晚唐乃至宋代的诗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沈从文作品乡村文化世界中表现出的种种生命形态、人性美和人性美的重建、乡村文化世界的生成三个方面 ,探讨了沈从文作品文化审美品格空间的巨大包容性 ,及其生成的乌托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音乐表现形式之一的声乐艺术 ,以其独特的技术方式和手段来表现美、创造美 ,在诗乐合璧、词曲交融中体现着自身的艺术价值 ,给聆听者以淳美的艺术享受。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声乐教学中审美的认识 ,而把高师专业技能训练强调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导致了审美教育的失败。为唤醒高师声乐教学的审美意识 ,进行审美教育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回归声乐教学之审美品格 ,本文运用声乐艺术中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来阐述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 ,从而培养学生从事审美教育教学之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女性创作中,充斥着大量变态心理描述,这种描述是一种极端边缘化陌生化的言说方式,必以其新奇强化着审美趋动;表现变态心理,通过对女性欲望、女性性心理的刻划或对男女两性性关系的描绘,突破禁忌,建构独特的个体精神世界;同时,突破由中国古典文化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学的美学规范——和谐与平衡,化丑为美,这便是对变态心理之审美效应的艺术解读。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小说的审美品格在叙述特征、人物塑造及文体风格上,寻求内心安宁和精神平衡,以富有意味的形式来表现充满"微叹与沉默、色与香、爱和怨"的生命意象,在充满希望与绝望、坚定与犹疑、单纯与复杂等相互交织的生命审美意识中努力地记录着自我、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命流程".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当代乡土小说农民形象审美品格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民形象自身悲剧意识的深化与拓展,自然生命意识的勃发与张扬,当代意识的消褪与缺失,都彰显出当代乡土小说农民形象建构的审美提升与审美局限。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与苏轼具有相似的性灵与气质,故其皆追求“自然”的审美风格。然李白之“自然”是由其浓烈饱满之情凝聚而成,是“清水出芙蓉”,具有朝气、生命之美;苏轼之“自然”乃“虽物赋形之流水”,蕴含了旷达、超然的生命智慧,充满知性理趣,具有澄澈空明、平淡流转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