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已成为时代命题。顺德"饮灯酒"传统节庆蕴含文化自信因素,且建构积极的生活,主要表径有:乡民参加灯酒活动热情高,活动公益竞投主旨突出,活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探究其文化自信之因,与顺德经济发达、乡民眼界开阔、爱国爱家情怀、乡民求吉需求有关。顺德"饮灯酒"节庆,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增加乡民凝聚力,传播美好社会风尚,彰显文化自信的多方价值,对其他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汤敏  刘俊峰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24-129,159
文化凝聚力形成的根本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的产生则需要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在浙江传统节庆活动中能够寻找到不少有益的文化凝聚力"因子",它蕴含的丰富的吴越文化的基因、符合文化心理的实质内容、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具有十足的文化向心力。但是传统文化失忆,有害文化、西方文化的多方侵扰和传统节庆活动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又限制了传统节庆活动文化凝聚力的发挥。我们只有发挥政府在繁荣传统节庆文化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弘扬传统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核,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西文化交汇的关系,才能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从非遗美学视角看,在农业文明的大背景中,中华民族的节庆体系历经漫长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事象之美",并渗透于各类节庆之中.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节庆传统逐渐蜕变,节庆文化面临解构与重构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节庆文化的"事象之美",有的依然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有的面临固化成遗产的命运,有的则在当代文化土壤中演化成新的"小传统".当下,我国的节庆"事象之美"重构路径包括:一是对于依然适应当代文明的传统节庆"事象之美",应当科学保护和传承;二是对于已经异化或者蜕变的节庆"事象之美",要分析并适度改造;三是对于全新的节庆"事象之美",要理性看待并积极引导,使之成为当代中国节庆文化创新的一部分,并参与建构中国新时期的节庆文化符号体系,最终形成节庆文化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蓬勃发展,以特有节庆文化为城市标志,凸显城市特色,塑造文化品牌,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分析传统节庆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贡井盐文化独有的文化特点,分析了目前制约自贡节庆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节庆文化活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5.
贵州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开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有着异彩纷呈古朴而神奇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作为民族风情重要内容的民族节庆活动更是名目繁多,五光十色。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每年有节日集会1000多次,其中,活动人数在万人以上的有200多次(处),投入节日活动的各族群众达800多万人次。贵州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大,参加人数之众,种类之全,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厚,均为国内外罕见。在贵州山区,民族节庆活动弥补了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交通给社会交往带来的不便,同时也形成了“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  相似文献   

6.
草原节庆活动因其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大众参与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娱乐性、民族文化集中展示的同步性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草原旅游开发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文化认同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文化认同理论的视角,分析草原节庆在市场吸引和游客文化体验方面的重要作用,剖析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两大群体在草原节庆之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以及节庆在文化认同中的催化要素.在此基础上,并对草原节庆的持续发展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传统保健体育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用以强身健体的保健方法。其文化本质特征“和合”观与和谐社会理念一脉相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对传统保健体育的文化特征及传统保健体育与和谐社会理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参与传统保健体育活动,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节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国的节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的节日风俗,大都产生于古老的农耕时期,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文化蕴含十分深厚。其中的农耕节俗文化尤其能代表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节俗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陇东腊八节俗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农耕节俗文化内涵的探讨,在挖掘其与先周历史文化联系的基础上,探究陇东农耕节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于凌炜 《理论界》2013,(11):36-38
伴随海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节庆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剂,日益得到海南的重视.海南自建岛以来,其地方节庆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对其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时至今日,海南还没有培育出知名的节庆文化品牌.总结发展经验,查找不足,尽快找到发展品牌节庆的途径,是国际旅游岛节庆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流,儒学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等等,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形成、发展、兴盛、共融于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迁,使得与传统农耕社会共生共融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面临着同化、淡化、异化、消失的威胁,这种现象在我国边疆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更加突出和严重。论文以云南临沧为例,通过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现状分析,探讨、研究我国边疆欠发达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节庆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志标 《江汉论坛》2024,(1):136-144
民族传统节庆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品牌和特色有助于提升其价值,但是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在价值体现方面,应当将民族传统节庆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强化文化价值来提升经济价值,通过经济价值维系文化价值。在品牌构建方面,应当充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利用新的文化创造要素,形成良性反馈机制,推动民族传统节庆品牌建设。在特色凝练方面,应当着力从文化内涵、地域特征、产业融合、呈现形式等方面凸显特色。总之,品牌构建、特色凝练都是民族传统节庆的“内功”,价值体现则是民族传统节庆的“外功”,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建构具有新时代中国气派的节庆体系。  相似文献   

13.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代表,有悠久的历史.融水的芦笙节庆反映了芦笙的文化发展,芦笙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功能.它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追求.保护和发展芦笙文化是保护地方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和合认识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和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当代和谐文化之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在本体论的框架内探讨认识论,在人的生存中定位知识,把对事物的认识看成是体悟"天道"、修身养性的途径,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认识论特征,指出和合认识论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不仅培养了炎黄子孙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也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生活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曾经滋养了中国社会,培育了社会秩序与安宁.礼的滥觞、成型与辐射都体现出对社会和谐与人际和谐的诉求.礼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和谐中国乃至和谐世界的建构中当能焕发新意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李会平 《兰州学刊》2008,(8):167-168
中华民族历来是非常重视和谐的一个民族,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注重和谐。在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软、硬实力的全面崛起是大国崛起的标志.由于思想的影响力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学术的功能是创造思想,所以学术崛起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崛起.然而,中国学术界媚外厚古崇名的学术心态已经对中国学术的崛起造成了不和谐影响.打破媚外厚古重名的学术心态需要学习外来优秀文化和思想,但不能盲目照搬,更不能神化和迷信;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思想和文化,但不应受其束缚,不应夜郎自大,更应求得发展;需要实现由外化向内化的文化心态转移,即淡化崇拜名人的文化心态,强化敬佩名人、崇拜思想,但不迷信思想的文化心态培养.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现代文化为营养,以外来文化为补充,实现吐故纳新的张性循环,就能实现中国学术的崛起.  相似文献   

18.
一 实现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理想;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四川社科界》2009,(3):19-19
4月30日,“三道堰水乡国学讲坛”在郫县三道堰镇堰桥广场开讲。这是成都市社科联和郫县县委宣传部根据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都”的总体要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介入、群众参与、共建和谐”的原则,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教育,重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活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倡孝亲、睦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活动以“孝”、“和”等为主要内容,立足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深入开展和谐社会创建活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传播和谐文化,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成都试验区建设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是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的观念整合与道德彰显,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伦理发展的文化基础,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发展方向应以传统道德文化优秀品质的现代弘扬为引领,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伦理发展平台上彰显民族优秀文化的伦理底蕴及其道德文化软实力,从而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观念共融、和谐与发展.文章就如何推进并逐步实现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与现代伦理发展体系构建的文化彰显作了初步论证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