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八年八月四日《光明日报》所载友红同志《关于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概念的理解》的文章,一九七八年《南京大学学报》第一期所载郁幕镛同志的《论社会生产力》的文章,都主张“生产力应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一九七八年《经济研究》第九期所载王殿俊同志的《关于生产力的两个问题》一文,主张生产力既是三要素又是两要素。我认为,生产力的三要素论或既可三要素又可两要素论,都是值得商榷的。生产力的三要素论和二要素论的分岐,在经济学界和哲学界都由来已久。王学文同志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张鱼同志的《关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在生产力构成的研究上,是在“两要素”和“三要素”说之间争论不休,而跳不出这个框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给生产力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理论界冲破了“两要素”和“三要素”说的束缚,对生产力的构成问题进行了广泛地探讨,依次加入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和教育等等,分别提出了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说以及生产力构成的系统理论许多新看法.这些看法不管正确与否,都从不同的方面开拓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的要素问题,既是理论界长期关注和争鸣的问题,也是目前条件下进一步深化生产力范畴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提出以下观点供思考.有种观点绝对地否定把生产力本身的内在要素归结为人和物的“二要素说”以及归结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三要素说”,这是欠恰当的.因为,第一,从方法论上讲,“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遵循的是“实体还原”的方法,即把现实生产力还原为它的原始单元,这些单元都是一定时空中存在的可感形体,而且对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的功用.“还原”本质上是一种“分解”或“分析”,而“分析”的方法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把人和物看作是生产条件的要素,把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看作是劳动过程的要素,这正是“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立论的经典依据.我们认为,生产劳动的实现和生产力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因而实现生产劳动的要素同时也是形成生产力的要素.第三,“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揭示了现实生产力的实体构成,便于向我们呈现和说明简单生产劳动的情况,特别是原始生产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论生产范畴     
<正> 颇具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认为生产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后者仅指物质生产.本文重点是考察和分析狭义的生产范畴. 一、现行生产范畴的不足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本质实践活动.山于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二要素和三要素之争,所以由此形成两种基本观点:一是由二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范畴;这以斯大林为代表,于光远坚持此说.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对生产力几“要素”探讨的较多,对生产力的本质问题却未作进一步的分析,而在理论上搞清这一问题,对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极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的观点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并把生产力规定为“二要素”、“ 三要素”.“要素”说意味着生产力要素本身还不就是生产力本身,它只能是要素,只有当这些被规定的生产力要素结合起来时才能形成生产力或被称之为生产力.照上述理解必然产生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把生产力与生产等同起来.不论是“二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还是“三要素”(再加上劳动对象),这实际上都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的要素,而这些要素的结合实质上也就是生产,而生产和生产力显然是不能等同的;二是,把  相似文献   

6.
南开大学张再生指出,“两种生产”是指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两种生产理论”在解释和运用中,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①“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两者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它们各自遵循不同规律,而要使两者相适应是难以做到的.②“两种生产理论”脱离一定社会制度、社会生产方式而抽象地谈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不科学的.③“两种生产理论”常有明显的“人手论”倾向,易导致人口失控.笔者认为,“两种生产”的关系应这样界定:人口生产总是服从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物质生产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只有以生产力为中介来平衡两种生产,才能达到两种生产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其他许多著作中,对生产力问题进行了大量论述,但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使用的生产力的概念的具体涵义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在研究科学和生产力的关系时,应注意把物质生产力和知识的形态上的生产力区别开来。什么是物质生产力?它是人们征服,利用、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发生作用的结果必然是创造一定的使用价值。所以又可以说,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一定使用价值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9页)。这就是我们一般使用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概念。这个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和“生产关系”相对应的。它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问题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掌然 《中州学刊》2006,(1):171-174
哲学和心理学将问题解析为“三要素”和“四要素”两种构成形式。问题结构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给定、障碍和目标)具有各自的内涵、外延、性质、特点、类型,它们还具有一些“家族相似性”的概念。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的背景知识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目标是问题结构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而且目标亦有不同的种类。  相似文献   

9.
传统哲学教科书的通病之一在于,仅仅停留在对物质生产力的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的考察上,而往往忽视了对构成物质生产力的诸要素的历史发展的考察。实际上,物质生产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其构成要素也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地不断演进的。 在人类社会早期,当人类刚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的时候,主要靠采集果实之类的现成的生活资料为生。“在这种场合,劳动者身上的器官是唯一的劳动资料。”因此,“最初出现的只有两个因素——人和自然(劳动者和劳动的自然物质)。人的最初的工  相似文献   

10.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理论,是整个辩证唯物主义大厦的理论基石。然而,直到如今,人们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认识,仍然存有重大分歧。尤其发人深思的是,在讨论中,观点截然对立的双方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作为论据,有时甚至援引相同的论述来证明各自的论点。这表明,在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理论中,仍然隐含着某种尚未十分明朗的、因而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理解的内容;揭示这一内容,使之明朗化、清晰化,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本文试图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运用过两种不同的物质概念和两种不同的精神概念,曾经从两个不同的层次来阐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他们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分为两个层次的思想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而这种忽略恰恰是人们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上认识分歧而且长期争论不下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1.
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要素?由于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了所谓“二要素”论和“三要素”论。最近,骆耕漠同志在《江汉学报》上发表一些主张三要素的见解,从他的论证中得到了很多启发。这里,谈谈我自己粗浅的三点看法。第一,判断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要素的根据应当是什么?“二要素”论者认为劳动对象不是“社会控制自然界的尺度”,不是“经济时期划分的标帜”,于是排斥它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我认为判断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要素的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逻辑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原则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其经济学理论是不成熟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创造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说。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转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由生产者、生产手段(或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结合而成的。”这种观点被称之为“三要素说”。大多数经济学家持这样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由生产者和生产工具两要素结合而成的”。过去于光远先生是主张“二要素说”的。其理由是,讲社会生产力,首先要明确社会在与自然(更知情地说是“天然的自然”)作斗争中的能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视野中所研究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互不相同。在思想史的视野中,我们发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逻辑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原理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其经济学理论是不成熟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创造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说。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转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们给生产力下过各种定义,但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即生产力是人们认识、利用、改造、协调和控制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显然,现在流行的生产力概念实质是哲学上的概念。研究生产力经济问题,应把其生产力与哲学、政治经济学上的生产力严格区分开来,得出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生产力。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定义则要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内涵和外延作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决定生产力水平各种因素矛盾运动在当代新发展的崭新概括,是对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新总结,它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理论与学说。第一,它是对决定生产力水平的诸要素矛盾运动的崭新概括。我们知道,社会劳动生产力是指一定时代的人们结成一定的关系,运用物质手段,作用与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了社会的人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中总是包括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人,用于劳动过程的手段和条件,即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这三个因素是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具有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的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并不是生产力的构成由三个要素变成了两要素或  相似文献   

17.
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中占有基础性地位。然而,迄今为止的生产三要素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纯粹生产状态下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以生产三要素为基础的厂商理论实际只是生产理论。而知识和制度是被经典生产三要素说忽视的两个无形资源要素;完整、准确的生产要素理论应该是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知识和制度在内的"五要素"说。  相似文献   

18.
实践应该由哪些要素构成,目前哲学界正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志主张要把自觉目的性从实践中排除出去,把实践概念“净化”为纯客观的物质东西。我认为要从实践中排除掉目的性是不可能的。目的应该是实践的第一个要素和前提。目的性概念及其作用在讨论目的是不是实践的要素之前,有必要把目的性概念弄明确。列宁对于目的性概念曾经作了科学规定,他说:“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列宁全集》第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等著作中系统地阐述的人的自觉能动性,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贯通起来,彻底否定了把人消极化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和“从人出发”,把人主观化、抽象化的唯心主义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我们把这一学说称为“自觉能动论”,并就此谈点学习体会。 一 人与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机器”,他们看不到人与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自觉能动性。黑格尔等唯心主义,则把精神活动作为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可是无视人的物质活动的力量,因而把人的自觉能动性抽象化了。费尔巴哈虽然把人看作有血有肉的人,但他所说的人仍然是生物学上的一个“类”,人这一类生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类,仅仅在于他有感情,能爱,能从事理论  相似文献   

20.
概念说:卡西尔哲学的出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西尔变“实体概念”为“功能概念”,又变“功能概念”为“象征概念”,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大了概念理论,并以此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不仅把握自然科学现象,而且把握人类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