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见到阿龙时,他正在铃铛胡同那个老北京物件儿博物馆接待中央电视台的拍摄。聊起他的老北京物件儿收藏,阿龙说:“打小我就喜欢北京城老辈子留下的东西,上小学时,看见一个同学拿来两枚铜钱就喜欢得了不得,最后竟是用舍不得吃的两个苹果把铜钱换到手。”有了这份儿心气儿,阿龙收藏北京老物件儿已经几十年,博物馆更是一家接着一家开。用阿龙的话说:“我是用实物传承老百姓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温暖的称呼     
由于工作关系,也时常同在职和离职的老领导打打交道。对这些“官”们的称呼,我一向持“从众”的原则,大家咋称呼咱也咋称呼。多少年来从未因这事儿有过不愉快。然而,不久前却在一位老局长跟前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钉子”。 还是年初,主管局一位姓杨的老局长来编辑部研究有关敬老风俗书稿的编辑工作。这是老局长离休以来头回登门。我起身迎接热情逾于往常:“杨局长您来——”一语未了,老局长已经停下脚步摇起头来。未知何事失敬,我也赶紧站了静候批评。老局长正言作色:“不要言必称官衔,在职的时候我就不赞成称官衔,现在离休了,怎么还叫局长?”  相似文献   

3.
是通过劳动去改造80后的"小畜生",还是像对待老婆一样对待80后的"小畜生",这是个问题推门而入黄鸣办公室的时候,这个"老畜生"正在电脑前写博客,这是他当时最喜欢的消遣方式之一。一年前我说,我们两个"小畜生"来采访你这个"老畜生"吧?黄鸣不怒反乐,会意地一笑。"老畜生"和"小畜生"就分老、小坐下,围桌而言。我们敢对一个家产几十亿的老板大呼"老畜生",绝不是因为我们是他家亲戚。即使是亲戚,骂他"老畜生",不是也把自己绕上了?我的智商还没有到这种骂人不讨好的地步。  相似文献   

4.
趣事     
《人生与伴侣》2013,(12):61-61
“熊孩子” 【靠谱的】我们班有一小男孩,貌似特别喜欢我。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老师,等我长大了我要和你结婚!”我心里有点小激动啊,正要说点儿什么,旁边一个小女孩幽幽地来了句:“等你长大她就老了,你还是找个靠谱的吧。”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有一种时尚观念,叫做打不过就加入。其实,早在刘邦时代,这种观念就已经被实践了。汉朝初肇,匈奴的单于冒顿来犯。刘邦打不过,就说算了,我把女儿嫁给你,咱们和亲吧。冒顿很高兴,就做了刘邦的女婿。可这家伙十分无礼,刘邦死后,他竟然调戏起老岳母吕雉来,他信中说:“你男人死了,我女人也死了,咱俩正好配一对,你给我当老婆,从此匈奴和中国,成为一家。”  相似文献   

6.
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伐木工人小时候就住在这里。那时,他还是一个小娃娃,他经常到林子里与我、小兔子、小松鼠等小动物一起玩儿。有一次,他为了保护我的家,竟与伙伴打了起来。当时,他万万不会想到,他儿时的天堂——这片森林会葬送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发财致富的狂热冲动中,聚集了一批又一批滥砍滥伐的人们。那日复一日的砍伐声使他儿时的天堂离他越来越远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有两个字,还不曾认得,就已经感受过。 那时还是个4岁的小男孩,在院里为争秋千和同龄的孩子打架。因为比对方高壮,很轻易把他按到地上打哭了。等他爬起来,一边哭着朝家中跑一边说,你等着,等我让我哥来打扁你。  相似文献   

8.
“六化一结合”:包揽为老服务家住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岳王路社区的王彩香老人独居多年,但生活过得还是很滋润,老人逢人就说:“社区对我真是好!”天气好的时候,社区工作者上门把她带到日托所,和老姐妹们闲聊,中午就在社区食堂用餐。遇到下雨天,社区工作者也会打个电话来问候一下  相似文献   

9.
小寒 《人生与伴侣》2007,(12):18-20
他是湖南卫视《晚间新闻》里贫嘴的主持人李锐,平日里看上去还挺忠厚的一大老爷们儿,怎么一到镜头前面就油腔滑调、口若悬河起来,特别是嘴角还老带着那么一丝坏笑!难怪老丈人一开始怎么都不同意女儿方方嫁给这么一个“坏小子”。李锐和老婆的恋爱就在一方死缠滥打、一方犹豫不决的状况下胶着了整整7年。临了,还是李锐一句简单坚定的“誓言”打动了方方的心:“我随时可以放弃一切跟你走。”  相似文献   

10.
童洲找王泽打了一架,对春喜说,我两拳就把他打趴下了,小白脸,中看不中用……  相似文献   

11.
轻松一刻     
《社区》2012,(28):58-58
他老撕我的票 有一天,一个荷兰人在美国看电影,买了票之后,走进电影院,可是过了一会,又走出来买了一张票,再走进电影院。售票小姐觉得很奇怪,可是还是卖给他,结果又过了一分钟,又见那个荷兰人走向售票口,再买了一张票。这次售票小姐就问他说,不是已经买了票了吗,干吗还要再买啊?那个荷兰人就很生气地说:“我怎么知道,每次我一走进电影院,就有一个人把我的票撕掉。”  相似文献   

12.
我珍藏著一支红、蓝、黑三色圆珠笔。虽然它非常普通,却能使我经常想起那一段难以忘怀的感人故事。那是4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神田的一间居酒屋里打工,每天都要和许多日本客人打交道。有一天,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看到我胸前林的名字一便主动与我搭话。“你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中国人。”“中国的什么地方来的?”“哈尔滨。”老人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那眼神,似乎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我也去过哈尔滨。”老人显得很激动。“不过,那是50年前的事了。”老人仿佛陷入了对往事的无限回忆Z中。我顿时明白了,这是一个“老…  相似文献   

13.
一位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雇主,想和老伴去乡下安享晚年。这样一位有着出色手艺的木匠要离开,雇主非常惋惜,于是要求他最后再盖一栋房子。木匠想反正有工钱拿,也就答应了,但是,老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了,因为想尽快把工作完成,他开始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等到房子盖好的那一天,雇主来了,他对木匠说:“房子归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退休礼物。”老木匠非常震惊,若事先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盖房子,那他干活的态度就会完全不同了。  相似文献   

14.
我的妈妈很漂亮。可是,她有个坏毛病,就是老喜欢“吃醋”以前,老师布置关于写人的作文,我总会写爸爸,比如《父母之情》、《“懒”爸爸》……老师给我打个“优”,有时还打个“优+★”,妈妈总是和我一样地高兴,可后来就吃起“醋”来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2009,(11):10-11
北京前门鲜鱼口内的那片胡同,是刘英毅打小生活的地方,哪个院子里种枣树,哪位大爷爱唱戏,哪家孩子有出息,他都门儿清。就算是后来搬到楼里住,但他根儿还在那,胡同里老北京人鲜活质朴的生活状态,欢快单纯的游戏场景,成了他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16.
还是在与霍震霆未曾谋面的时候就听到过这样一段轶事:那是在北京贵宾楼饭店刚刚建成不久的一天,霍震霆到北京办事。晚饭后,他很想到街上看看,於是便走出了饭店。走了不远,一位蹬三轮车的师傅叫住了他,“先生,您到哪去?坐我的车怎么样?坐这车逛北京,管保比‘打的’要逛得痛快……”听了师傅如此热情的介绍,霍震霆犹豫了一下,终於还是上了车。那小师傅见客人上了车,便高兴地喊了声:“走著!”於是在长安街上兜起圈来。约摸两袋烟的功夫,霍震霆就被送回到了贵宾楼饭店的门口。下了车,他看到那位师傅异样地在盯著他,“噢!”他…  相似文献   

17.
一位来过北京的朋友告诉我,他对北京印象最深的不光是故宫、天坛、长城、香山、颐和园,不光是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不光是北京人的包容厚德,还有一点就是北京人独有的京腔京韵和极有特质的儿话音。他说,尤其儿话音听着亲切,听多了,还会油然滋生出一种亲情。他的话,我非常赞同。因为我在北京城已经生活了30多年,要说感到亲切,我已亲切得一塌糊涂。譬如帽儿、雨儿、菊儿、鸦儿这几条胡同的名字,就已经在心里滋润了十几年。  相似文献   

18.
人心似锁     
我父亲是个医生。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告诉过我,人的心脏就像一个握紧的拳头。我便深埋下了这样一个印象:人心如拳。直到我遇这那件事才懂得,其实,人心更像一把锁。一天,在放学路上,我碰到了村里有名的醉鬼张三。他又烂醉如泥,横躺在地上。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大吵大闹。他父亲来了,气得火冒三丈,让他起来。张三像根本没听到一样。父亲便啪啪地扇起张三耳光来。张三嘴角流出血,还是不动地方。父亲从路旁找来一根手指粗的木棍,照着张三打下去。起初张三还挺着,到后来,他抓住木棍,一下子就给撅断了,并且瞪着眼向父亲吼道:“不用你管选”这是怎样…  相似文献   

19.
晓明才26岁,这几年就渐渐出现了秃顶倾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了十来岁。听说植发可以让头发“起死回生”,于是他来到医院,迫不及待地追着医生问:“为什么我这么年轻就会脱发?我这头发还有治吗?”  相似文献   

20.
陈益 《社区》2014,(35):11-11
那天,在一个饭局上,谈起读书,一位企业家朋友说:“我读书很少,如今我是像打麻将一样读书。”他的话,让我十分讶异。他也许不知道,很多年前,鲁迅先生也说过“读书如赌博”这样的话。在《读书杂谈》一文中,鲁迅曾以打麻将的趣味来比喻读书。他说:“嗜好读书,犹如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打,有时被捕房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目的并不在赢,而在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