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六日致日本增田涉先生信中说:“《域外小说集》发行于一九○七年或一九○八年,我与周作人还在日本东京。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想加以纠正,才干起来的,但大为失败。第一集(印一千册)卖了半年,总算卖掉二十册。印第二集时,数量减少,只印五百本,但最后也只卖掉二十册,就此告终。总之,在那年(一九○七或八年)开始,也就在那年结束,只出了薄薄的两集。余书(几乎是全部余书)在上海和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鲁迅无论在文学创作史还是在翻译史上都是一个代表人物。其小说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力于他浑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和对外国文化的广泛摄取。鲁迅本人也曾经具体地指出他受过安德列耶夫的影响,而这一影响主要来自他曾经亲自翻译的安德列耶夫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在《呐喊》、《彷徨》的廿五篇小说中,有十二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在中外小说创作史上,象鲁迅这样经常、熟练、成功地运用第一人称构思情节,塑造典型,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是罕见的。巴金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短篇集《呐喊》和《彷徨》以及他翻译的好些短篇小说都可以说是我的启蒙先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诗歌,在他的全部著作中所占的比例,无论从篇数、字数来看,都是不大的。但诗歌毕竟是鲁迅创作的一个品种,鲁迅的新诗、旧诗、散文诗是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留给人类全部宝贵遗产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古语有云:诗言志,歌缘情。文学大师鲁迅所创作的诗歌作品,毫无疑问也是充分地表达了鲁迅深刻的思想及强烈爱憎感情的,其中实不乏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受到中外人士的喜爱。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看,鲁迅的诗歌,同他的小说、散文、杂文、评论、翻译等一样,都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发挥了积极作用和影响。由于诗  相似文献   

5.
张经浩先生认为目前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存在厚外薄中、主次颠倒的现象,并认为外国的翻译理论并不比中国的翻译理论优越,因此中国学者应该以研究中国的翻译理论为主。张先生关于“主次颠倒”的论断缺乏充分的根据。研究外国的翻译理论是有意义的。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以研究当代中、西方翻译理论和当今翻译实践的规律为主要任务;以研究早期的中外翻译理论和实践为次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虽然广泛汲取了外国小说,尤其是俄国文学及欧洲被压迫民族文学的营养,但它的根基却深深扎在我国古典小说优良传统的土壤中。在题材、人物、艺术表现上,它同我国古典小说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鲁迅先生曾经指出:“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鲁迅先生不拘守一隅,他从现实生活出发,一方面大胆借鉴外国作品,另一方面创造性地继承我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从而为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几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大量的外国影片被引介到中国,影视翻译也随之兴起。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影视作品片名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功能对等理论的所谓对等并非完全的对等,而是有依据的对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探寻在本土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媒体应该采取何种策略翻译中国特色词汇。通过分析对比中外媒体在针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发现外国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多进行异化翻译,而中国媒体对外报道中国特色词汇一般采用归化翻译。不同的翻译策略是不同翻译目的、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不同读者定位的结果,文章主要论述中外媒体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以及外媒所采取的异化翻译策略对当今全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媒体的外宣策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翻译思想今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先生翻译思想虽然在形式上流于散论,但其内容却涉及到翻译的许多重要方面,如翻译目的、翻译原则、重译、翻译批评以及翻译本质等,而且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仍不失新鲜,可说是折射出中国传统译论的精华。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他战斗的一生中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写过小说、杂文、诗歌、散文、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翻译了大量外国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对于电影艺术,鲁迅称自己是“门外汉”。他没有从事过电影创作,专门论述电影艺术的著作也不多。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鲁迅对于电影艺术的见解,是散见于他的杂文、日记、书信以及亲友的回忆之中,他对电影艺术的许多精辟见解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四卷本《鲁迅选集》是鲁迅著作英文译本中篇幅最大、体裁最全面的。英国学者朱莉娅.罗威尔翻译的《鲁迅小说全集》是外国学者中翻译鲁迅小说最全最新的一部。从鲁迅短篇小说《社戏》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简称杨译)以及朱莉娅.罗威尔的英译本(简称蓝译)中选取了十个典型译例,对比分析杨译和蓝译两个文本,探讨了各自的得失优劣。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兼涉诗文创作、文学翻译、学术研究的文坛多面手。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①的冯至正是其中的一位。然而,他早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除曾得到鲁迅的首肯外,②迄今还鲜有人论及。在中国现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13.
蒙古对中国文学名著的翻译,可以追溯到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蒙古最早翻译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译文发表于一九三九年三月,这是蒙文译者巴塔直接译自汉文的。一九五六年,蒙古国家出版社曾出过一本鲁迅小说选,内收《故乡》和《孔乙己》两个短篇。从一九五二年起,我国伟大文学家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在酒楼上》、《彷徨》、《呐喊》和《明天》等二十几个短篇被译成蒙文出版,深受蒙古广大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初,青年鲁迅为了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东渡日本,去西方寻找真理。他在一九○六年离开仙台后,曾翻译介绍了许多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筹办《新生》杂志,以期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改变他们的精神”。从这一点出发,鲁迅把更大的注意力投射到政治思想领域中。他在东京积极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小说的现代转型有两个重要因素不能忽视:一是传统小说的自身转化,一是外国小说的影响.其中,外国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以梁启超的小说翻译为考察对象,从小说观念、小说类型、叙事模式和小说语言等四个方面探讨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的现代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说过,他开始创作《狂人日记》等小说时,“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在以后《彷徨》的创作中,则“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加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多年来,在普遍地接受了作家对自己创作的这一见解的基础上,有的研究者还作了某些发挥,例如王瑶先生在(《论鲁迅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民在创造灿烂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一向善于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但封建专制统治者的闭关自守政策却曾严重地阻碍了中外文艺的交流.我国的文艺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固然值得自豪,但也就更需要提倡跟别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促进我国文艺的蓬勃发展.五四运动以来,许多有识之士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鲁迅先生则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吸收外国文艺中好多宝贵的东西,融化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创造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学.徐悲鸿的画是“洋为中用”的又一范例.他的作品在继承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洋画的技巧和优点,做到了形神兼备、意和境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8.
论《海国图志》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纪念魏源诞辰二百周年卢伯炜《海国图志》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海国图志》成书后,在增订、流布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海国图志》曾引导过几代中国人不断增进对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拿来主义”与鲁迅的小说创作张宇宏鲁迅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巨人。他以非凡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哲人的胆识批判地对待中外文化。既善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善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遗产的精华,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小说,成为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鲁迅先生在批判继承我国古典小说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外来的养料,对我国的短篇小说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把短篇小说的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短篇小说因为出现了《呐喊》、《仿徨》而成为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成就最大、水平最高的领域。不仅如此,还由于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塑造了阿Q等一系列著名的典型人物,从而使年轻的中国新文学迅速走向世界,显示出它无比的艺术生命力。法捷耶夫说得好:“鲁迅是短篇小说的能手”,“他是和契诃夫及高尔基并列的”(《论鲁迅》)。这并非溢美之辞。 比较说来,在创作初期鲁迅先生对我国短篇小说的革新,更多的是藉助于外国短篇小说之力。鲁迅曾经说过:“旧文学衰颓时,因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他自己开始创作时“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其中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作品占着一席重要的地位。他说:“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Sienkiewitz)”(同上)一九○九年鲁迅编辑出版的《域外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