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辰 《百姓生活》2012,(11):60-60
故事要从1986年讲起。当时,5岁的印度男孩萨罗·布赖尔利和在火车上当清洁工的哥哥离散。萨罗回忆说:“深夜走下火车,我实在太累,就在火车站椅子上坐下,结果睡着了。”这一个瞌睡改变了萨罗的人生道路。小家伙认为哥哥会回来唤醒他,结果等他醒来,到处找不到哥哥,“我见前面有一列火车,想着哥哥一定在上面,于是我爬上去,希望找到他。”  相似文献   

2.
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有个男孩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在人们眼里,他是个怪胎。别人生下来都是两只手,他却有三只,从背上多长出了一只手。男孩的父母忧心忡忡:这孩子将来怎么走好漫漫人生路?  相似文献   

3.
李晓 《可乐》2010,(6):51-51
20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轧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相似文献   

4.
正嘉庆年间,陕西韩城乡下有个80岁的老头儿想做家教。老头儿很严厉,他以前曾经教过一个孩子,对那个孩子罚跪,孩子的父亲很不高兴。本地没人敢请他,他只好换个名字跑到邻县,在一个乡绅家坐馆。老头儿挺勤恳,数月之间,宾主相得。当地知县下乡,这名乡绅在家宴请父母官,请老头儿作陪。老规矩,席前让来让去,"先生请","老父台请"。大概是老头儿年龄大了吧,一不小心,屁股就落在了上席  相似文献   

5.
一辆辆老式蒸汽火车、一架架锈迹斑斑的铁皮飞机,上了发条的青蛙和装电池的铁公鸡……原始、朴素的铁皮玩具,伴随着多少80后的孩子度过童年时光。“年轻的铁皮玩具国王和布娃娃公主结婚了。在铁皮玩具王国,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一个收藏铁皮玩具的男孩讲道。  相似文献   

6.
阿里的孩子调查显示,在美国,一对夫妇往往更喜欢第一个孩子是男孩。一次,有人问拳击传奇人物穆罕默德·阿里共有几个孩子。“一个男孩,”他回答道,“外加7次失误。”  相似文献   

7.
女孩的选择     
青春的岁月,多梦的季节。在这花季弥漫的校园里,有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男孩16岁,女孩15岁。他们的相识也许只是丘比特的恶作剧,普通、平常、惬意,也带点美妙。他们曾经一起无忧无虑的谈天说地,没负担、没障碍。男孩在女孩面前,可以肆无忌惮的开怀大笑,因为女孩不会说他没人样。女孩在男孩  相似文献   

8.
王发财  王玉 《北京纪事》2010,(12):60-63
10年前,一个16岁的男孩戴着棒球帽,拖着重重的行李坐上了从天津开往北京的火车。  相似文献   

9.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那天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担心着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到了目的地,处理完事情,便踏上归途。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  相似文献   

10.
夏日的思念     
刘黎莹 《社区》2004,(11):61-61
那天真是巧得很。我和他在火车上相遇,在同一座城市下车,住在同一个宾馆。办完住宿手续后,我匆匆为公司跑一笔业务,临近吃饭时才一脸疲惫返回宾馆。他来敲门,约我陪他去看一位女朋友。我说:“我累得饭都不想吃,哪有心思陪你看女朋友?”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看上去他的岁数不会超过六十岁。他有些难为情,说:“姑娘,往少里说我也比你大好几十岁,我不是个坏人。我坐了一天一宿的火车就是想来看她一眼的。怕她老伴误解,陪我去一趟吧。”他像个孩子般紧张而又可怜巴巴地望着我,惟恐我拒绝。他一再表白,这一生很少像今天这样求过人。走在路上,他…  相似文献   

11.
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总能看见一个背着书包的男孩,大约有十五六岁,黑黑的皮肤,厚厚的嘴唇,两只眼睛分得很开。他站在路边,向过往的每一个行人打招呼,不停地叫着:“叔叔好,阿姨好。”同事告诉我这是个弱智孩子。我平时匆匆忙忙,再加上知道他是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故而从不和他答话。一天中午,太阳出奇的好,因为不用急着赶回去替女儿做饭,所以我心情轻松地走在初春的阳光下。那个背着书包的男孩依然站在路边,伸着脖子叫“:叔叔好,阿姨好。”在走过他跟前的时候,我对他笑了笑,然后又慢慢往前走。没走几步,身后便传来一个怯怯的声音:“阿姨,我…  相似文献   

12.
三岁时举家北迁,几千里的路途,坐着火车一路向北。火车,便成为我人生最初的资本,可以因此向小伙伴们吹牛——那时候,他们别说火车,连汽车都很少坐过。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初,美国南部一个小镇,有个患了梦游症的奇怪男孩。这男孩家境一般,父母却很宠爱他。他和富贵人家的孩子一样,并未经受太多心志历练,倒有了一种高贵的懒散,学业不成就闲在家里。父母想让他知贫求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功能,已有诸多学者谈过,也有诸多的定论。我仅就其中的一个,由所见所闻谈一些对我们社会的思索。先说说我曾经见到的两个场景。其一,是在肇家浜路上。肇家浜路靠近瑞金南路口处,有一家“麦当劳”餐厅。正是傍晚时候,已上灯的餐厅里景象分明,店堂里吃客寥寥,而靠窗坐的两个人一下抓住了我的目光。一个是妇人,背对窗外。她左手位置坐着一个男孩,十四五岁模样,背个双肩书包,戴副眼镜,应该是个学生,右侧身朝外。那妇人——应该是男孩的母亲,右手捏着一块鸡翅或是鸡腿,高举着送到孩子的嘴边。男孩呢,双手插在上衣口袋里,仰着头,一口一口地…  相似文献   

15.
胡迎新 《社区》2002,(14):39-41
我被请到北京房山,去给一个当时只有11岁的男孩看病。他的家人从孩子一出生就带他到各个医院治了10年,花了很多的钱。居然就没有一个医生告诉孩子的家人患的是什么病,告诉家长这种病根本无法治。这是非常不道德的。 你们习惯打吊针,好让孩子的体温降下来,那是靠药物强制性降体温,对孩子的恢复没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晓 《社区》2009,(32):24-25
20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相似文献   

17.
正单位派我去美国调研,一位要好的美国朋友邀我去他家做客。我看到他的孩子不仅热情、礼貌,还十分能干,很是惊讶。我刚到他家,15岁的男孩杰瑞就上来开车门拿我的行李,之后又洗车再给车子打蜡。做完这些,他又去修剪草坪了。而13岁的女孩贝蒂,在我们大人喝咖啡聊天的时候,已经在扫门前的公共通道了。我向朋友请教是怎么教育孩子如此懂事能干的,朋友笑着指了指贴在墙上的一张表格。原来,这是一份家庭创业清单,上面详细列明了两个孩子参加劳动的具体事项。这些事项分为付费和不付费两大类,有的栏目里已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孩子实在太辛苦了!一个10岁的中国孩子的一天日程表是这样的:清晨爬起来匆匆赶往学校上早自习,下午5点放学后再跑到钢琴、小提琴班或绘画、英语补习班去进修,晚上要一直忙到深夜,才精疲力竭地做完老师及家长布置的双重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希望打造出一个个未来的“哈佛女孩”、“牛津男孩”,出人头地。可能这是中国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男孩师从一位年长的日本柔道大师。孩子练得很好,但他不明白为什么师傅在三个月的训练中,始终只让他重复同一个动作。“师傅,”男孩终于忍不住问道,“我是不是可以学点儿别的动作了?”师傅回答说:“这是你唯一知道的动作,但也是你唯一需要知道的动作。”  相似文献   

20.
看不见的爱     
夏季的一天,天气很好,我决定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我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射击一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处,看他练习,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一颗颗接过来,一颗颗打出去,当然,他都浪费掉了。从那妇女的眼神可以看出,她是孩子的母亲。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