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历史上的“古苗疆走廊”,不仅是连接西南边陲云南与内地之间一条交通大动脉,并且也是由国家权力强力主导开辟的一条“国家走廊”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空间,对曾系“苗疆腹地”的贵州省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上“古苗疆走廊”的形成过程的回顾.探讨了其“国家化”特征、汉族“移民文化”与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间的“整体性”与“多样性”之关系;并对贵州文化的“主体性”缺失和建构、文化的“族界化”现象、文化的“地域整体性”等问题也进行了若干反思,并就今后展开“古苗疆走廊”研究提出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阐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关于"民族走廊"的理论,指出西北地区还有一条走廊,从甘肃沿丝绸之路到新疆。西北民族走廊以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为主干道,南北有两条平行的辅道,还有与之交叉的南北通道。围绕西北民族走廊,历史上有氐羌、匈奴、鲜卑、汉、藏、蒙古、回纥等民族频繁进出,在此长期交往,并出现了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定居于此的民族。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中国的主要宗教也在此传播会合。西北民族走廊地区的历史演变,又与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区紧密相关,而且在历史上多次影响全国。今天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又具有自己的许多特点。研究西北民族走廊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民族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心”与“边缘”的过渡地带,河湟民族走廊是将中原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亚区域连接在一起的关键,而该走廊与中原的“一体化”成为其发挥连接作用、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走廊”,河湟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和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成为推动其与中原“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而河湟更具包容性的“性格”特征成为该走廊与中原“一体化”进程的催化剂。当我们看到中原王朝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对周边地区进行整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周边地区通过制度、礼仪、传说、信仰等主动建构周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此同时,由于河湟民族走廊内部社会经济文化复杂而多元,又形成了其与中原“一体化”进程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藏彝走廊是我国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沟通联系的通道,东西方向则是藏族与中华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地区,是民族交汇接触的关键区域和枢纽,在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价值。藏彝走廊的民族格局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透过藏彝走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发现一个明显事实,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很深的渊源联系,这既体现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体现于各少数民族之间。藏彝走廊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接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智慧,是一笔珍贵财富。藏彝走廊的各民族交往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河湟民族走廊地处中国地理几何的中心,是我国北方蒙古高原游牧文化、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圈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集重叠地带.它丰富的多样性表现在生态、经济、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尤其多元民族与多元宗教文化共构了河湟民族走廊文化的表里结构,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嵌入式的区域文化特点,是我国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积淀最为深厚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区,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河湟民族走廊是我国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诸多民族在这里迁徙、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走廊”地带。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作为本地自然物种的牡丹得到各民族的共塑、共享、共赏,并被构建为一种“多民族共有符号”,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现实案例和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是举世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都非常富集的一个区域,该区域有“三江并流”、“丽江古城”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也是“藏彝走廊”和“茶马古道”的重要区域.多元化的宗教信仰是滇西北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翔实的资料,论述了滇西北各民族宗教及其相互影响,诸如整合多种宗教因素而形成新宗教、跨族宗教信仰、各民族圣境灵地的共同信仰、不同民族之间的活佛转世等.提出当下面对宗教的变迁,应该借鉴历史经验,促进滇西北各民族宗教关系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穆斯林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民俗文化内容中蕴含的民族气息相当浓厚,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散的态势。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审视,穆斯林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传播,大多是以穆斯林内在相通的文化特质和情感基因为根基的。纵观中国与中亚穆斯林民俗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穆斯林民俗文化内隐着确定的文化价值主题,各种穆斯林民俗文化交流都承载着“多元共生”的朴素文化思想,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搭建中国与中亚民俗文化深度交流的和谐舞台,从而达到营造多元文化共生的局面,构建“为己”和“为他”的跨文化交流双向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9.
元、明、清三朝是武陵民族走廊民族格局的最后形成时期,由于中原统治者实行"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政策,居住在武陵民族走廊的土、苗、瑶、侗等各民族相对固定下来.这一时期,因为军事、政治上的原因,蒙古、白、维吾尔等族也相继迁入这一地区,民族分布格局更为复杂.改土归流后,民族分布格局又一次发生变化,一是区域内苗、土、侗等民族迁徙流动,有的世居民族被强制性外迁;二是汉人大量迁入,民族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藏羌彝走廊是指从西北高原青藏高原东缘甘肃、青海之交向南,沿四川松潘草地,向南经横断山脉到滇西高黎贡山、云岭的一条古代民族走廊,古代活跃在这条民族走廊川滇黔区域的主要居民是被称为西南夷的各个族群,主要包括氐羌和濮越两大民族系统。在藏羌彝走廊的早期青铜时代,初步形成了四个文化区。在藏羌彝走廊青铜文化的繁荣时代,形成了十多个青铜文化区域,各个区域不但地理范围有了较大扩展,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在文化上表现出吸纳性和辐射性二重特征,最终形成西南夷青铜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穆斯林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以生活环境中的中国传统文为背景的,包括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传统的穆斯林民族和汉、蒙、藏、傣等其他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穆斯林文化在历史上多处于被表述的境遇。20世纪前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中国穆斯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一批有志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创办刊物、兴办学堂等方式,进行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也重新开始,创办刊物成为一种重要的进行自我表述与文化自觉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创刊的《穆斯林通讯》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穆斯林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民国时期新兴的回族报刊中,回族婚姻问题是当时回族知识阶层热烈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回族知识分子就回族社会中存在的早婚、奢侈婚姻和不遵从伊斯兰教义的诸多婚姻陋俗展开批判,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即适龄结婚、简朴婚礼和向伊斯兰教义回归。这些讨论和重建措施实质上折射了民国时期回族婚姻中“变”与“不变”的特征:产生一定变化的是婚姻仪式与观念,不变的是共同的伊斯兰宗教信仰以及相关联的民族认同感,以维护族群边界。  相似文献   

13.
在特定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祈雨作为云南回族穆斯林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而存在。文章主要追溯了祈雨的经典依据,挖掘、梳理了云南回族的祈雨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基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宣教活动的成功,基督教传教士将福音的传教对象指向了云南回族。当时的云南回族曾积极地回应了基督教传教士,其中著名经师马联元的回应之作《辨理明证语录》较为典型。《辨理明证语录》一书影响了云南和全国的回族社会,也影响了基督教传教士。  相似文献   

15.
宗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地域、文化背景下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章论述了清代以来桂林回族宗族的形成与特点,认为明代入桂的回回人世系相继不辍、人丁繁盛,桂林回族士绅阶层的形成及修谱建祠、设置族产、会族等活动的开展,是推动桂林回族宗族形成的重要因素。以宗族活动传承伊斯兰文化,宗族迁徙影响回坊兴衰,宗族功能的不完整性是桂林回族宗族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乡村都市化使卷入的回族家庭在新的行政社区寻求宗教认同,进行文化构建活动。民乐回族社区是银川伊斯兰文化建设最为活跃的社区,清真寺、阿语学校、民族幼儿园三者负载着文化传播功能。村落共同体的解体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交往方式,精神社区的认同超越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它是回族以伊斯兰文化强化族群边界的精神纽带。随着居民与流动人口比例的消长,社区也可能出现分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球主要穆斯林人口聚居国家的伊斯兰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非穆斯林人群所接受。目前全球伊斯兰保险已初具规模,业务增幅较快。作为全国回族主要聚居区的宁夏,信仰伊斯兰教的信众较多,开发伊斯兰保险市场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8.
在宗教人类学看来,新疆回族伊斯兰教是一个"熟悉"(fam iliar)与"陌生"(strange)交互发现的绝佳个案。回族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形成具有"移民"、"移教"的特点。在新疆本土化过程中,回族穆斯林社区生成与内地回族和新疆其他穆斯林民族同而有异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9.
回族亡人忌日仪式是回族宗教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能突出体现回族的地方性传统文化。亡人忌日仪式在回族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妇女越来越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开发西部农村回族妇女人力资源,对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真女学的兴起,为农村回族妇女的再教育、再就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成为回族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