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和军 《南都学坛》2010,30(4):53-56
新时期由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具有革新思想的意识流小说作家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和理论主张,在文体样式、艺术技巧上打上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烙印,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成就,但从思想主题、反映内容上来看,更多地体现出作家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努力。不仅如此,新时期作家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整合和改造,凸显出一种"西体中用,以我为主"的民族化的努力。新时期意识流小说从最初的对西方意识流小说艺术技巧的借鉴模仿,发展到后来的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批判和国民劣根性等问题的探寻和思索,体现了新时期作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广泛流行于欧美的现代派文学中,意识流小说是主要派别之一。其现代性的形式表现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蒙太奇技巧、人物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表现技法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运用意识流技巧方面,继承前人,又有所创新,开辟了意识流叙事的新途径,《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两部作品是其典型范本。今以叙事学原理揭示其作家多层次叙事、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创作手法,以此管窥作家在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细致刻画人物意识话动方面的独特技巧,以帮助读者理解其意识流作品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作为西方现代文学小说流派,曾引起世界文坛的广泛争议,而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技巧又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文学其它流派。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正是通过这种意识流小说叙述形式的创新和变异,揭示挖掘了所要表现的人物深层心理稍纵即逝的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5.
法国新小说作家和理论家娜塔丽·萨洛特的“对话与潜对话”,是在意识流小说理论、心理分析学说和复调小说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的新小说理论。其内涵主要包括:反对传统的对话方式,充满先锋色彩的内心独白,强调内心独白的前奏,发掘潜对话的多维功能。这一理论对丰富和发展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重新认识西方现代入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意识流是最先走进中国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世界现代小说中,感觉印象描写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经典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都非常重视感觉印象描摹,并将其视为沟通人物意识、潜意识以及生命意识的重要桥梁。中国当代作家在学习西方文学的过程中,也重视感性素材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对感觉的认识和描写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进程,一般停留在理性认知与理智感觉阶段,还没有伸入到人物意识里层,感官印象描写也常常融入主观个人化色彩。然而,无论如何,中国当代小说通过"化"用感觉印象等西方意识流表现手法,使作品对审美价值、个体价值的把握与呈现得以逐步展开,而其中对感觉与个体生命关联的探讨,更值得我们深思与回味。  相似文献   

7.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影响极大,她的小说以新的内心话语和独特的结构形式宣告了崭新的小说美学原则的确立.在小说技法上,她纯熟地运用绘画的"构图艺术"、宏观的透视方法、主导的象征意象来丰富小说艺术的表现功能;她通过"内心独白"和"诗化小说"来展现人物心灵,刻画人物形象,构筑小说的独特意境,赋予小说美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8.
意识流是最先来到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它成功地参与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实践。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文坛出现的一颗新星,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艺术,其中特别重要的就包括意识流。莫言在他意识流笔法较为明显的作品里,将对人的意识挖掘与生命感觉连结在一起,从而发现了“人”的本真感受,发现了生命感觉之于生命的意义。而这一发现恰是新时期小说对“人”的真正的发现,是新时期小说认识“人”、表现“人”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9.
时间技巧与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沃尔夫在她的几部长篇小说中都表现出她对小说时间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巧妙处理,具体表现为《达罗卫夫人》中的"时间的浓缩",《到灯塔去》中的"时间的空缺",和《浪》中的"时间的象征"。文章阐述了时间问题的巧妙处理对沃尔夫小说的意义:时间的巧妙处理使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蒙太奇等意识流写作手法在沃尔夫小说中得以运用;时间的巧妙处理辅助构建了小说的结构美;时间问题处理技巧是沃尔夫传达思想情感,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西方意识流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意识流文学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在传入我国之后开始与中国本土文学相结合,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鲁迅、郭沫若等对意识流理论与技巧的关注与尝试,新感觉派小说对意识流手法、技巧的采纳与运用,新时期小说对意识流理论、观念与技巧全方位的借鉴与扬弃。  相似文献   

1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她摈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娴熟地运用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时间蒙太奇等意识流技巧来揭示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表达出对生活与现实的独特理解。其代表作《黛洛维夫人》就充分运用了意识流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意识流是最先来到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它成功地参与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实践。王蒙的名字使读者认识了意识流,也使人们见识了现实主义之外的“现代”的东西。他当时的小说实验不仅重新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位置,而且唤醒了人们对传统创作方法的反思和对新的审美艺术的探求。然而,站在文学史角度,我们看到,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实为一种理性规范下的小说,他作品中的意识流是一种理性的“意识流”。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具有明确理性思想塑造出来的形象,而不是生活中的存在于本真状态中的“人”。  相似文献   

13.
《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一书,由苏州科技学院金红教授倾多年心力精心打造而成,2013年9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为国内外第一部全面论析西方意识流小说在中国新时期文坛流变轨迹的专著。  相似文献   

14.
意识流是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文章主要考察意识流文学步入中国初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一时期,鲁迅作为文化先觉的代表,不仅对意识流理论进行了译介,更是在创作中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对意识流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创作出具有自身风格的意识流小说。  相似文献   

15.
意识流小说不是王蒙的独创,它是"舶来品"。在西方文坛上,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初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威廉·福克纳等一批意识流作家创作出了《尤利西斯》、《到灯塔去》、《喧哗与骚动》等经典的意识流作品,并且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不仅对西方而且对东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西方意识流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在心理活动叙述形式方面的区别,从叙述的逻辑性、客观性与时空观念三个方面论证西方意识流小说中心理活动叙述形式的合理性,认为叙述形式的革新是意识流作家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意识流标志着西方的小说技巧、文学观念、哲学思维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乔伊斯最大的成就是为意识流小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早期创作过程中,他运用精神顿悟不带成见、不加评论地描写生活,使读者在《都柏林人》中感受到他与书中描写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感官印象、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得到更广泛地运用,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好像被一个无形的、冷漠超然的创造者创造出来。文章重点探究的是意识流艺术形式与文本主题之间的联系,阐释艺术形式对主题的演绎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意识流标志着西方的小说技巧、文学观念、哲学思维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乔伊斯最大的成就是为意识流小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早期创作过程中,他运用精神顿悟不带成见、不加评论地描写生活,使读者在《都柏林人》中感受到他与书中描写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感官印象、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得到更广泛地运用,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好像被一个无形的、冷漠超然的创造者创造出来。文章重点探究的是意识流艺术形式与文本主题之间的联系,阐释艺术形式对主题的演绎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自觉吸收借鉴并运用了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比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象征、暗示、隐喻、变形、梦幻,意识流的内心独白,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现代主义的荒诞手法来为其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服务。  相似文献   

20.
契诃夫在探索描述人物的心理和意识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晚年创作的一些小说已步入内心审美化阶段,开始着力于从人的灵魂世界考察外在世界的探索,将描述的焦点对准人物的主观感受,通过人物意识的流动透视其瞬间的心理状态。在发掘人物心理和意识方面,契诃夫主要采用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的形式。这种艺术方法与西方意识流文学已经很接近,尽管在创作目的和行文风格上与后者有本质的区别,但已经初具意识流的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