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万宁的小说集《麻将》摒除了零度情感的叙事,以平等的视角和富有挑战性的心灵叙事,对现代都市作了深层书写.作者将笔触切入到都市人的心灵,淋漓尽致地描摹了都市人在欲望冲击下的婚悉病症以及他们在时代转型期心理的渴望与焦灼,从而使她的小说显现出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2.
东东看台北     
王其 《市民》2006,(2):44-47
早年,台北狗儿守护主人的身家安全;而今,台北狗儿守护着都市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女性意识、心灵探寻、南方都市文化是张梅创作的内核与灵魂,她堪称南方都市迷宫中的精神探寻者。张梅在自己的创作中批判地审视着当下的都市文化,作家旗帜鲜明地张扬激情,但同时更多的是审视激情的复杂性、多面性,她以冷静、批判、反讽的调子叙述和剖析现代都市人的荒诞境遇和迷乱心灵。  相似文献   

4.
黄家学     
凤凰岛美丽的暮色让我寻到了心灵的平静,阳光洒在湖边的三棵树上,诗情画意。天空大面积的色彩,是人生之五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种感悟,让我们离本源愈来愈远的都市人,在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寻求心灵的慰藉,发现自我的存在,我思故我在。每一个笔触,是我心灵的体验,用心画好每一张画,用此单纯的方式,来表达我的述求,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5.
凯瑟琳·林姆以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清理出理查德人生旅程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三个女人的生活,解答出现代都市人心灵空虚和孤独的缘由:对金钱和物欲的极度追求而丧失了人性的关爱,最终沦为人生旅程永远的漂泊者.  相似文献   

6.
凯瑟琳·林姆以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清理出理查德人生旅程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三个女人的生活,解答出现代都市人心灵空虚和孤独的缘由:对金钱和物欲的极度追求而丧失了人性的关爱,最终沦为人生旅程永远的漂泊者.  相似文献   

7.
论亦舒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言情为主的亦舒小说,受大文化氖围的影响,有着都市化的味道。她的小说以都市人的寂寞和冷漠为精神内涵,对人生状态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通过绮丽的文笔和构思,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8.
凯瑟琳·林姆以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清理出理查德人生旅程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三个女人的生活,解答出现代都市人心灵空虚和孤独的缘由:对金钱和物欲的极度追求而丧失了人性的关爱,最终沦为人生旅程永远的漂泊者。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优雅三十载,从不曾懈怠。2010春夏,从世界上最优雅的国度——法国走来的国际时尚大师杜福尔,带鄂尔多斯进入一个新的优雅层级——那是最有深度、最恒久、最能打动人心的优雅,那是蕴含童真的优雅、是可以让都市人心灵放假的优雅。让我们携一颗童真的心,随鄂尔多斯春夏新品,向着梦中的童话世界出发吧!  相似文献   

10.
穆时英的小说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困境以及在这种境遇中的漂泊、流浪、孤独、寂寞和虚无主义的感受.小说中的人物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便在娱乐场所放浪形骸,以期在感官的享受和情欲的满足中摆脱人生的困境,但却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他们想通过真挚的爱情或宁静的乡村生活来医治都市生活造成的心灵伤痛,但是唱出的却是一曲曲人生和爱情的悲歌.  相似文献   

11.
安妮宝贝和安意如的"小资"写作在当代畅销书写作中具有代表性,一个是用消费文化符号来表达当代的"小资"时尚与格调,一个是借助传统文化素材的"再生产"来演绎当代"小资"优雅文化的需求,她们作品的畅销是大众文化分层中优雅文化消费需求在当代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红头发安妮》是一部出色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书中的"安妮"这一儿童形象因其生动传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塑造这一儿童形象时,选取了大量恰如其分的带有喜剧性的事件,运用儿童所能接受的直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同时加以环境的衬托,使其笔下的安妮成为了马克.吐温所称赞的"继不朽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也使《红头发安妮》这部作品成为一部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3.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美国第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反映了北美殖民地早期移民尤其是妇女的生活和感情。安妮从小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她以诗歌这一经典文学体裁为媒介书写自我、表达情感,并对诗歌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安妮的诗真切、细腻而有节制,主题涉及宗教、家庭和社会等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早期女性移民与当时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一向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以《被遗弃的老祖母》为例,她的创作手法师法沃尔芙和乔伊斯的意识流,同时又糅合进狄金森想象的弥留之际的体验和弗罗斯特的人生观。也许是巧合,也可能是有意,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将安·波特的这种融各家所长于一炉的创作手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深刻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恢复了黑人语言原有的力量;作品结构巧妙,借鉴了戏剧特点,并具有循环性和开放性;作品中的人物超越了以往的模式,性格丰富多彩、关系错综复杂。莫里森从种族、性别、阶级、人性融为一体的角度对黑人民族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6.
安妮·布雷兹特里特不但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女性诗人创作优秀诗歌的传统,而且与爱德华.泰勒一同分享着北美前一个半世纪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荣誉。然而,作为一名清教徒和一位女诗人,在17世纪北美浓重的清教主义宗教与社会文化背景下,她的诗歌创作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叛逆"。本文聚焦诗歌文本来重新考察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思想,窥见女性的困惑与焦虑,关注女诗人的生命诉求,揭示这位所谓"文化叛逆者"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是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 ,对促进经济的发展 ,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 ,我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时间较晚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等待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写作技巧。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在他的短篇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采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描述了韦瑟罗尔奶奶临终前一天的心理活动 ,展现了奶奶一生 80年的坎坷经历 ,塑造了一位善良、宽容、吃苦耐劳、倔强的老妇人。波特通过意识流手法 ,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奶奶纷乱繁杂的意识活动 ,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奶奶的性格 ,充分体现了她作为“一流艺术家”的卓越才能。  相似文献   

19.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杰作。该书自1908年出版以来深深地打动了世界各地无数读者,为蒙哥马利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本文从宗教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绿山墙的安妮》中所体现出来的基督教思想,即爱的精神,原罪与救赎,奉献精神。同时,《绿山墙的安妮》也有力地反驳了传统基督教的女性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