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对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以及体育锻炼等情况的调查发现,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很多高校都无法正常开设体育课;研究生普遍存在生活无规律、对自身体质盲目乐观、锻炼次数少且时间较短等问题。阻碍研究生进行体育锻炼最直接的原因是没有时间。只有从长远目标出发,设置科学合理的研究生体育课程,加强研究生体育教育,才能促使研究生在学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随机分层抽取2012名成年人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旨在分析成年人锻炼人群的分布特点及其行为,为揭示体质状况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为地方政府部门制定促进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政策和具体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湛江师范学院离退休男女教职工共78名为研究对象,测试评定其体质状况与健康水平,比较分析坚持经常健身锻炼和不经常健身锻炼两组人员之间在身体总体评定以及心肺负荷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根据受测试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等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运动健身方案,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校大学生中女生人数已超过半数,其体质状况持续下降令人担忧,因而大学女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校教学实验研究大学女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条件和效果,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余暇用于上网的时间大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合理的引导和一定强制的监督能够有效使学生体验到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体育社团中学生伙伴关系有助于维持学生锻炼的习惯;学生习惯养成后进行自觉锻炼,能在一定时间上维持自身体质处于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生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的设想并在安徽理工大学进行实施与研究,探索对研究生体育教学的科学合理方法,以充分满足其体育锻炼多方面的需要,增强体质、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和健身意识。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尊及心理健康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体育锻炼应对策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不锻炼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每次锻炼时间的长短对大学生自尊水平差异有显著性;锻炼次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同时发现,每次锻炼时间的长短,通过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从而得出合理的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促进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格五因素问卷和自编调查表对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其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周锻炼时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随着周锻炼时间的增加,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趋于理想化;(2)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从事体育锻炼年限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随着锻炼年限的增加,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趋于理想化;(3)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性别与从事体育锻炼年限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运动处方指导大学生体育锻炼,使大学生的运动过程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安全性,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从而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分析运动处方的概念,运动处方对身体锻炼发展的指导和适用,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指导性的理论意义等,为实施运动处方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借鉴,为体育课程教学开拓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许多研究显示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所呈现出的相关性,这表明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可以为发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和作用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山西在校女大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认识情况和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强度、时间、方法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山西省在校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强,参加体育锻炼态度不积极,不懂科学锻炼,直接参与性差,参与深度不够,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林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三所农林高校进行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现行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只能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需要,还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与本科课程重复现象普遍存在;课程选择余地不大,不能满研究生多种学习需求;研究方法类与数理统计分析类课程设置不全、文化素质类课程普遍欠缺;学科前沿内容、跨学科内容在专业课中的比重偏低;课程在形成研究兴趣、结合实际应用、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与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农林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师生关系处理往往是高校教育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相较于其他师生关系,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以及复杂性,对其进行探讨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基于此,以导师和研究生关系为例,探讨二者的师生共同体搭建的发展阻力及路径构建对策,强调了师生共同体搭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从系统梳理创业能力的国内外文献着手,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6个维度的研究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同时,根据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的创业意向及创业能力所做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研究生创业能力普遍较低、创业实践机会缺乏、创业教育体系需要更加完善等结论。从而提出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政策建议:设置创业课程,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充实和丰富创业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研究生与导师新型关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笔者从目前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提出新时期的研究生和导师关系应该是一种以导学关系为核心的团队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分析了这一关系的特点及构建这一关系要重点把握的几个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关于研究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目前高校研究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特色,从培养目标、培养途径、课程设置和资源保障等方面阐述了研究生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对具有合肥工业大学特色的“创业能力强”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出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6.
国学文化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根同源,两者的有机融合是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既有利于提升教育内涵,又有利于国学文化的传承。本文结合苏州大学研究生会“立人、立文、立世、立行”的工作理念,探析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融合的可能性与积极性,力求找到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以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7.
针对女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性别观教育三个方面。与男性研究生相比,女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较差,并易表现出依赖、自卑以及嫉妒的心理特征。同时,在思想上,女性研究生追求精神满足,存在非功利化倾向;竞争意识较弱,追求安稳生活;对待事业的态度矛盾。目前,影响女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问题主要为就业、恋爱婚姻与人际关系三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根据女性研究生的心理、情感与思想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切实解决女性研究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女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石河子大学研究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的分析,探讨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与研究生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生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研究生培养必须以创新教育为主导。本文立足于知识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和信息社会学习的基本要求 ,分析了创新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的关系 ,提出研究生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研究生创新教育核心的观点。本文详细探讨和分析了研究生学术活动对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 ,并为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如何推进创新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跨专业招收研究生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提高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跨学科录取研究生状况、跨学科报考研究生的动机、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及招收、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利弊全面考查和客观分析基础上,通过对研究成果、实施方案及实践成效的梳理,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跨学科、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具有三大方面的优势;从国内外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招收和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殊意义;构建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应从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平台以及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等方面着力;应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与跨学科科学研究相结合、跨学科人才培养与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结合、校内跨学科导师指导与校外跨学科导师指导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要努力实现"六个转变";要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和学术经历的师资队伍;以科研任务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方法,将研究生尽快带入科研第一线;继续优化、深化和完善"跨学科研究生论坛",使研究生在辩论中产生问题意识。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已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一是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二是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进步;三是指导教师在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