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汉赋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赋是在"诗教"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是对先秦诗歌传统的延续。汉赋使"诵读"成为文学交流的主要模式,促进了诗歌从音乐和舞蹈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体。汉赋完成了"赋"、"比"、"兴"的艺术化,为魏晋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应该重视汉赋在诗歌发展中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六个方面简要概括了汉赋的文作风格特征,并由此入手,用比较的方法,辨析了汉赋渊源诸说的优劣,认为汉赋是以楚辞和战国游说之辞为母本、父本,并广泛吸收了包括《诗经》、荀赋在内的各种文化养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南、北文化合流,诗歌与散文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初唐宫廷诗与六朝诗歌有着渊源的关系,这已成为广大研究者的共识。但是由于时代的主体不同以及汉赋的影响等原因,初唐宫廷诗在诗歌的题材与意境、写作构思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对齐梁诗的变革与创新。初唐宫廷诗正是在对六朝诗歌以及汉赋的继承与超越过程中丰富着、完善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诗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汉赋中玉质玉饰、玉色玉纹、玉工雕琢、玉之美喻与其他众多美玉共同构成汉赋中的"玉"事象。汉赋中涉及的有关"玉"事象的篇章包括残篇多达88篇,涉及两汉汉赋作家数量达39人次。两汉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到了"玉"事象在汉赋中的数量。汉赋"玉"事象数量众多原因有三点:从社会背景角度来看,丝绸之路为中原带来大量"玉";从创作主体角度来看,"玉"是文化与权力的象征;从汉赋文体功能角度来看,"玉"是繁华与美刺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汉赋源自诗、骚,楚辞是赋的文学地理形态形成的关键环节。以《离骚》为例,它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但它的时间序列并不清晰,相反,通过对分时性的情状进行空间并置,把属于时间序列的情景并置成空间画卷,变情节叙述为空间铺陈,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汉赋扬弃了楚辞人神杂糅的多元时空,代之以现实的地理空间,汉大赋以地理内容为表现对象,刘勰以"体国经野"概括之。从地理角度来研究汉赋是文学地理学的领域,汉赋这方面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开拓,汉赋的地域特色、地理变动与汉赋的关系、汉赋的地理表现等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谓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明确指出了汉赋与绘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构象上,汉赋因"物"成"貌",由"物象"营构"事象",形成了"随物赋形"的笔法和"体国经野"的气象。汉赋长于设色,通过描绘设置的场域及呈现的景观,来融织物态与色彩。汉赋既多实像,又多虚体,实像在写物,虚体缘夸饰,汉赋创作之妙正在亦实亦虚之间。汉赋的创作模式可以用绘画理论来解析,"画心"即为主位,构成汉赋的主题,"拖尾"以点破赋旨,为汉赋"曲终奏雅"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汉赋欲“风”反“劝”的成因,一是铺叙奢靡豪华本有文学传统;二是欲“风”之物本有可歌颂的一面,汉赋“风谏”的不是奢靡豪华而应该是法度;三是赋这一文体的写作特征就是要求夸耀“竞于使人不能加也”;四是人们认为赋这一文体的撰作目的就是“颂”;五是汉代批评家是以屈赋为标准、以诗歌批评为标准批评汉赋的。此后汉赋即转向为“颂”。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期的赋坛,在创作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赋与模拟之作已漸少,抒个人情感之作成为主流;赋受诗歌的影响,出现了诗化的痕迹;道家思想在创作中有明显的反映。把握这一阶段赋的发展特征,对于我们认识汉赋的全貌是不可或缺的,也有助于认识汉赋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阮忠 《南都学坛》2000,20(2):4-7
20世纪汉赋研究的专门著作 ,大体上分为汉赋史、汉赋考辨、汉赋作家作品、汉赋美、汉赋艺术及汉赋综论六类 ,每类著作都从不同角度对汉赋进行探讨 ,反映了汉赋研究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刘勰论比兴时言赋有"惊听回视"之效,即比兴为之因。古人对"喻""隐喻"早有论述,随着今天语言学理论的充实发展,运用当今认知隐喻学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可以很好地解释汉赋"惊听回视"之说。汉赋与汉礼之间构成了文化隐喻,"赋"名、名词铺排与篇章则构成了语法隐喻。文化隐喻与语法隐喻在语篇中又影响了汉赋"讽谏"风格的形成,并且构成了汉赋的"结构美"与"空间想象",实现了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赋体文学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汉赋以象喻志,这是隐喻思维的标准流程.汉赋在内容上着力"体物",而"体物"的目的则是为了"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这其实正是隐喻的方式.汉赋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在对隐喻方式的运用上可以说已经很成熟.汉赋大多采用假托的方式,实际上主要是艺术隐喻方式之一的借喻,也就是假借一个事物来表现某种情志.汉代的赋体作品,尤其是大赋作品,之所以在当时如此受到文人的厚爱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其关键因素就是隐喻思维方式的被看重和广泛应用.同时,汉赋也采用讽喻的方式实现其隐喻价值.汉赋在艺术意象的创造上具有很高的隐喻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司马相如、扬雄作品为代表的汉代赋体文学,因其华丽的辞藻、繁复的铺排和其"劝百讽一"的篇章结构一直备受批评家的注目.汉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显著的文本特征呢?本文从汉代文人的文学观念、汉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及其生存方式和汉人对赋体文学的接受及评价机制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只有站在汉代这个特定的时代才能理解汉赋的创作盛况,才能更清楚地认识汉赋之美,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时期赋家为重新确立赋的地位而趋附经学思潮,西汉中后期赋家讽谏意识日益强化,但经学对汉赋的影响仅仅停留在创作意识的层面,二者的精神实质相去甚远;直至东汉前期,赋家的创作意图由讽谏转向宣扬文治教化,赋的文化定位终于与经学思潮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目前文学史上的“俗赋” ,主要指唐以后出现的以叙说故事为主、语言通俗的赋体文。从《神乌赋》与四言赋及俳谐文的承传关系中可以看出 :赋原本来自民间 ,自俗 ;赋入汉宫乃以俗为乐 ,所谓的“文人赋”正是汉代俗体雅化、散文诗化的结果。如果称《神乌赋》为“俗赋” ,那么此赋倒可谓赋体的本色、正宗。  相似文献   

15.
汉代器物赋是汉赋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大量散佚。本文在统计汉代器物赋留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器物赋的内容,进而探讨这些作品与汉代民俗、汉代人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汉代器物赋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赋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赋起于楚辞骚体,继有大赋、骈赋、律赋、文赋之制,赋体的演变突出显示于句式的变化。楚辞及骚体以句尾“兮”字拉长语气,增强感叹,又以句中虚字接连名物、形容并形成结构复杂的散语长句,适合怨怼激发的情感抒写。汉大赋鸿篇巨制,大题苞览,叙物为本,主要以四言一顺的散语长句展开名物和形容的铺陈。六代骈体小赋及唐代律赋抒情体物,则以四、六及其愈趋谨严的联对结构乃至声律规范承当一物一事的细致描写,物我相融,于诗为近。宋代文赋复归散语,然与汉大赋承接诸子谈辩、排比辑事不同,而是援取唐宋“古文”作法,其较远的来源是秦汉叙议之文,句式长短不拘一格,议论为主,显示主体意识的自我执持。  相似文献   

17.
《汉赋书写策略与心态建构》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汉赋而明文学思潮,又转而观汉赋,可对汉世文人在规范与异化中的沉浮与挣扎,及由汉而明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文化人格与精神追求的心灵历程有更深刻的体味与感悟。书名"书写策略",切中了汉赋自觉为文的本质,可见汉人的创作心态。而"集体汉赋"之说也堪为赋学研究史上的创见。  相似文献   

18.
从《汉书·艺文志》序言看汉代“多元一体”的学术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莉 《南都学坛》2009,29(2):12-15
《汉书·艺文志》序言一直被认为具有"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文献价值,为我们了解西汉时期的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汉书·艺文志》序言表现出汉代学术的"多元一体"图景,即汉代学术实际上并未真正"罢黜百家",而是在以儒学为基本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诸子之学进行扬弃、整合和融通,最终形成了汉代的学术大融合。  相似文献   

19.
在汉代的史籍中 ,赋、颂或是在名称上相互指代、互换使用 ,或是二字连用、同指一体 ,这种混淆的状况给后人带来很多疑惑。从目前存留汉颂作品的文本可以看出 ,汉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明显受到了《诗经》中的“颂”的影响而重新回复于四言体的作品 ;第二类是变颂式而近于文的作品 ;第三类是在写法上以铺陈展开颂美 ,具有明显赋法特征的作品。总体而言 ,汉颂在写作手法上继承了《诗经》中的“颂”的庄重典雅 ,汲取了当代汉赋的铺排渲染 ,在作品内容上则反映出汉代大一统封建专制社会中以颂扬为宗的精神导向 ,所以汉颂实际上是汉代颂扬主题的另一种再现。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赋体文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赋以其雄浑、壮阔的艺术效果反映了大汉帝国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而写京都、田猎的骋辞大赋尤其能反映汉赋的特色与时代精神。本文试图以汉大赋的代表作品班固的《两都赋》为出发点,考察汉大赋在体制、风格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