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篇分析方法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认为应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文章通过分析翻译基本单位和语篇信息性,引出语篇分析理论,通过英汉语篇对比,进行语篇翻译相关内容研究,并把语篇分析理论和语篇翻译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教学和翻译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2.
结合语篇类型学和翻译学理论对公示语翻译的语篇类型进行分析,认为公示语大体分为说明语篇、指示语篇、信息语篇和审美语篇等类型,因此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如信息功能、指示功能、酬应功能和审美功能。认为公示语翻译应以最佳实现语篇功能为原则,具体操作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层关系:译文与公示语设立者的意图、译文与原文、译文与译文受众,并根据公示语不同类型有所侧重,力图得出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区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以及职业翻译培训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翻译教学应加强语篇层次的翻译教学,让学生懂得翻译是正确理解语篇的整体意义,然后用译入语的恰当的表达形式忠实通顺地传达给读者,培养学生语篇层次上的语际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4.
结合语篇类型学和翻译学理论对公示语翻译的语篇类型进行分析,认为公示语大体分为说明语篇、指示语篇、信息语篇和审美语篇等类型,因此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如信息功能、指示功能、酬应功能和审美功能。认为公示语翻译应以最佳实现语篇功能为原则,具体操作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层关系:译文与公示语设立者的意图、译文与原文、译文与译文受众,并根据公示语不同类型有所侧重,力图得出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5.
语篇分析与翻译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翻译教学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语篇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掌握英汉语言转化的规律,帮助他们从翻译误区中走出来,不断提高其翻译能力,增强其在交际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篇与翻译的研究和相互作用逐渐成为译学中的焦点问题。语篇类型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要点,对等式是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Reiss提出了对翻译中的语篇类型的研究。翻译的语言学研究一直在翻译理论中占主导地位,为了研究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各主要语言学理论都运用于翻译研究。其中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是最有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而语篇类型影响翻译策略,这一概念已被广泛认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对原语语篇的体裁和语域两个因素进行分析,考虑影响翻译过程中各个变量的作用。在此通过分析体裁、语域、互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所构成的体系,进一步解释语篇层面翻译对等的重要性,克服文化等因素的干扰,力求取得功能对等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语篇概念纳入翻译教学体系的描写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篇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引入翻译领域的研究 ,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语篇翻译理论体系 ,同时语篇翻译的具体操作也多有论及。本文对语篇概念如何被纳入翻译教学体系进行历时的描写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高校本科英语专业中,传统的教学翻译总体上已经不适应新世纪的教学形势。这一层次的翻译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许多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改变。于此,语篇翻译教学或许是一个合理而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教学翻译和语篇翻译教学,总结出语篇翻译教学的六项效能,认为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把语篇翻译教学作为核心。  相似文献   

9.
语篇翻译与话语分析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对翻译过程和话语分析相关理论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将语境理论、话语特征理论和信息结构理论应用于语篇翻译过程中,构建了基于翻译过程的话语分析与语篇翻译接口的模型,并结合实例展示了该模型在语篇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语篇分析与翻译密切相关。熟悉语篇知识,掌握语篇分析方法,并将该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与研究,对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翻译的关键在语篇。翻译的目的是创造等值,创造在语篇层面上的等值。译者必须根据原文和作者的意图表达完整的语义,使译文成为文理通顺、符合语法和逻辑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翻译标准之争持续至今,没有定论。从一开始的"忠实论"、"对等论"到后来的"读者反应论",原文的主体地位逐渐削弱。人们意识到忠实原文很难做到,翻译和改写的界限开始模糊。再往后,解构主义翻译学派提出"作者‘死’了",原文的主体地位彻底被颠覆,翻译根本无法还原原文,翻译和改写的界限更加模糊。根据维根斯坦家族相似性理论,翻译和改写同属创作范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具有家族相似性,很难彼此区分。因此,翻译也很难用"忠"与"不忠"的标准来衡量。  相似文献   

12.
以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就是要翻译意义,并且尽可能实现原文和译文在意义和功能上最大程度的对等。文章尝试性地把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应用到人物绰号的翻译,以《水浒传》沙博理(Sidrey Shapiro)译本为例来探讨人物绰号的翻译,并对沙译本中绰号的翻译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类特殊文本,法律的翻译必须将准确性置于首要位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法律翻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思想.文章从词汇、句子、篇章及文体四个方面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法律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得出结论:法律翻译应尽量追求原文与文本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4.
四字格结构是最具汉语和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四字格俯拾即是,按照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其英译应以语义相符,功能相似为客观依据,尽可能使译文贴切、自然、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5.
交际对等,其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基础之上的。通过对中国介绍和评论功能对等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文章进行分析,可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发现两种理论必然会产生交汇点:即交际对等的概念。该概念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并可以在口译领域得到十分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沃尔特·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翻译观在形式与意义、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可译性等一些基本翻译问题上颠覆了传统观念:驳斥了"译意"的观点;消解了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悬置了"可译"与"不可译"二分。反传统的纯语言翻译观带给文学翻译这样的启示:文学翻译应重视形式的传译,摆脱意义的束缚,跳出语言的框囿,实现译作对原作的超越,把握可译性意味着强调语言的差异性,追求语言的互补性。译例的分析揭示了纯语言翻译观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实践表明:文学翻译中释放、转换纯语言、显示语言间的亲缘性、追求语言间的互补性是可能的。译者的天职正是完成语言间共生互补的伟大工作。  相似文献   

17.
功能对等以言语交际为基础展现出译文和原文之间具有象似性特质,在交际效果上表现为读者反应的象似性映射,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语义和语体的象似性对照。由于读者的多层次结构以及语义和语体的多重涵义,功能对等的理论体系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象似性翻译标准,这对翻译实践更具指导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及语意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两者方法的根本分歧是交际翻译法强调表达效果与原文和谐统一,而不是语意的对等.本文以杨宪义、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中的文化语汇的翻译为例,简要分析了语意翻译及交际翻译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介绍主位结构理论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对英汉主位结构在句法层次和语义层次差异上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如何利用英汉主位结构差异进行篇章翻译,以求达到与原文结构与功能对等的效果,真实再现原文的主旨及交流意图。即从英汉主位结构差异的角度为语篇翻译的结构与功能对等提供独特的视角,使主位结构理论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