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前沿阵地,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优质的人才储备,不仅可以提供高技术产业进行研究与试验发展(R&D)所必备的资金和人才资源,更可以将科研成果大规模地投入到生产实践之中。笔者分析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大中型工业企业R&D活动的投入产出情况,运用DEA模型进行R&D效率评价,给出提高中国高科技产业大中型工业企业R&D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工业设计作为研究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的学科 ,由于对中国经济发展正在并将要发挥更重要作用 ,而引起人们的重新认识和广泛关注。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造成对信息产品工业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由于信息产品包括具有实在外部造型的硬件设备 ,也包括多媒体的软件产品 ,因此 ,面向信息产业的工业设计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众、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等问题的重新考量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具体运用和真正尝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1990年代初进入中国,曾一度受到追捧但旋即遭到冷落,这固然与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大政方针的重大转折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作为剥离了具体语境的空洞抽象的一般理念移植过来,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批判,往往是出于历史的惨痛记忆而作出的过激反应和过度阐释,妨碍了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公允评价。这就导致其理论存在明显的盲点和缺环,也使得对其进行"症候解读"成为必要。从对其所作的"症候解读"可以得到感悟:对于当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正能量,我们理应给予充分的估量和积极的倡扬。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工业理念:生态工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生态工业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是一种新兴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该文从介绍生态工业基础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实践现状入手 ,经全面分析后认为生态工业是中国 2 1世纪的主流工业 ,着重指出了中国在生态工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界对于创立自主汽车工业有过各种构想,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在1940年代末达到学理上的巅峰;民国工程界普遍将汽车视为生产工具和武器装备,其创立自主汽车工业的构想系由强烈的民族主义动因促发;创立自立汽车工业的民族主义的各种构想关注资本来源、技术引进等问题,并对苏联的由国家主导、采取计划手段的汽车工业发展方式表示推崇,其中何乃民提出的"依靠外资,必受外人牵制"的观点,孟少农1948年提出的《建立中国汽车工业的初步计划》等为1949年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建路径做了理论思想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将中国的农村工业划分为低、中和高度污染行业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工业各个行业增长分布和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农村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是趋于减缓的,东部地区农村工业各个行业的份额在全国都居于主导地位,而且还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全国农村工业污染治理的重点要放在东部地区。从区域内部来看,东部地区农村工业的低污染行业增长速度最快,高度污染行业下降的速度较慢;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低污染行业增长较快,但同时高度污染行业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因此,这两个区域更重要的是要降低高度污染行业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好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结构性问题,落脚点是加快优势企业的优势集中,发挥放大效应,形成以优势企业群为核心的工业经济支撑体系,推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带动各省经济良性循环.要做到这一点,透彻地分析优势企业发展面临的和将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和能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为发展循环经济而设立的现有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所在城市或区域的特点,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划分为四大类:资源型、资源短缺型、工业园区型和其它城市,并分析了已设立的四大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特点和发展思路。针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推进清洁生产、健全有关资源回收和废物处置的法律法规、以及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 ,各种文化思潮纷纷涌现。尤其是加入WTO以后 ,中国社会的转型从深层次视角来看更直接体现为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观念的冲突、碰撞和转型 ,它包括中国自身传统的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化以及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的碰撞和变迁。现阶段中国文化转型集中表现为商业文化泛化、文化多样化、文化管理多元化。因此 ,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机整合 ,实现中国现代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理性化是西方社会演进的趋势和文化研究的主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失序问题是观照理性化局限的窗口.文章对分别生活在这两大转型时期的迪尔凯姆和哈贝马斯关于社会秩序的思想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两人在社会失序与重建方面的观点.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的得失,这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要求中国的电信产业对外开放,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信产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开放的条件.但是,迄今为止,有效的竞争框架和规制模式还远未形成.这就要求电信产业进一步强化竞争、打破垄断,加快电信企业公司化改造力度,加强自身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内电信管制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过去产业政策实践看,产业政策绩效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的价值取向不明确。价值取向不明确,就会造成政策目标不清晰,政策措施不协调。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政策的成败。从我国实际来看,传统的产业政策价值取向仍然需要关注,但应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从传统的经济产业,慢慢转变成了具有较强对外交往功能的产业,许多方面体现了一定的国家利益和意志。旅游业发展在许多领域,显示了走向“旅游外交”的新趋势:在对外事务中的分量日益增加,推进国际区域合作能力不断增强,“客源外交”战略初见成效,对外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和层次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收集了中国钢铁产业资源环境、经济业绩、技术创新三个系统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取得了三个系统的综合发展评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计算模型,并对中国钢铁产业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测评.研究发现,自2000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的资源环境与经济业绩两个系统基本能够协调发展,而技术创新方面有明显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其他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效率是影响制造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运用超效率DEA方法计算了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和各省市制造业1994-2003年期间技术创新效率值。第二阶段是通过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检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行业技术水平、企业创新管理与技术创新效率成正相关,市场竞争程度与创新效率成负相关,国内制造业的过度竞争及需求不足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16.
混业经营是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和实施债转股措施将促进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到来。认为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发展需要实行混业经营只是时间问题,未来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可能会选择全能化金融集团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银行业规制性进入壁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业规制性进入壁垒是影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银行机构市场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我国银行业绩效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对银行业进入规制进行改革,降低规制性进入壁垒,确保银行业进入规制的科学与适度,是进一步深化我国银行业改革,提高银行业整体绩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亮点,使得中国体育经济在促进投资、吸纳就业、带动消费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给中国体育的产业带来了机遇与风险,但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促使体育产业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有效率地发展,加快了其内部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其产业化的进程.针对奥运经济给中国体育产业带来的正负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使体育产业在奥运契机下完善政策及法制建设,完善体育产业运行机制,加快体育人才、体育企业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现代日本图书馆立法 ,是现代日本文化教育法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推动战后日本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科教兴国”起到了强大作用 ,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立法经验 ,本文旨在于为我国图书馆立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