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劳务协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加强京津冀劳务协作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必不可少的人力支撑。开展京津冀劳务协作具有现实依据,既可以满足河北省与京津的双重需要,也符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收益比较规律。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京津冀劳务协作的因素,主要有京津地区低技能要求类岗位因就业质量低下对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问题,河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较低无法胜任高技能岗位问题,开展京津冀劳务协作的组织、人力、信息支撑不足问题等。应通过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加大政府和企业的培训投入、开展京津冀培训协作、设立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建立京津冀信息合作机制等办法解决这些障碍问题,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劳务协作,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透视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贻康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1):36-43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中两大发展趋势,两者紧密关连,相辅相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当前出现十大趋势和特点:(1)区域自由贸易区协议已遍及全球各大洲;(2)出现泛洲性或跨洲性规模的区域经济组织发展趋势;(3)区域经济组织成员的同质性减弱,异质性或混合性明显;(4)区域经济组织的开放性趋强;()区域经济组织突破单一契约型,出现平等协商型趋势;(6)区域经济组织呈现多层次性,成员交叉重迭;(7)区域经济组织之间开展对话和加强联合愈益发展;(8)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作用逐渐突出;(9)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经济和政治紧密结合,相互交叉影响;(10)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平衡发展更显突出。这十大趋势和特点必将对21世纪的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新格局的形成,对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承认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的影响范围,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易人,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的向心力加强,俄罗斯逐步强化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作用并成立共同快速反应部队.俄罗斯在努力推进独联体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能源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分析俄罗斯加快推进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多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等经济一体化进程.揭示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经济利益及其实现的手段,并据此得出对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经济一体化的启示,即这两个经济一体化进程可以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由于种种原因落后于欧洲和北美地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经济大国,其合作程度对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受历史认识、领土争端和台湾等问题的影响,特别是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同,两国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没有能够进行有效合作。本文分析了中日两国目前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合作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博弈理论探讨中日两国最终走向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构架海陆一体化社会生产的经济动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陆一体化"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已成为学术界探讨科学发展问题的关注点之一。本文在进一步界定概念的基础上,侧重从经济学基本理论视角,对其合理性和正当性做出解释,指出了它在海陆优势互补、产业链再造、交易成本节约、外部性内化方面的意义;阐述形成海陆一体化的经济动因;提出在管理层面响应经济内在要求的5个领域,即临海产业发展、港口-腹地一体化、交通线路海陆通盘布局、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工程、环境污染的海陆综合治理。最后,简述了推进海陆一体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安全之间有何关系?安全关系原本比较紧张的国家之间能否进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经济一体化对地区安全有怎样的影响?很多地区一体化的实践对此都难以做出回答。然而通过分析南方共同市场的已有经验,我们发现,安全关系相对紧张的国家之间不仅能够进行经济一体化合作,而且这种合作对改善地区安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南方共同市场成功实现了经济关系对安全关系的"外溢",使成员国之间的安全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组织也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现代改革时代的关键,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如何解决人口流动、就业、保障以及受教育不平等和流动受限等问题,是当下城市经济改革的重大挑战。本文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内涵进行阐述,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过程中从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农村内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叙述,最后,从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社会组织、资金投入力度等面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发挥的新挑战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合作紧密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东亚地区的区域内经济合作关系的建立已成必然走势,并在一些国家或某些领域内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但是,同欧美和北美地区相比,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或共同体的建立基本上还处于胎动时期,无论是制度体系、框架结构还是运作机制等都远远落后于欧盟等经济一体化发达地区.在东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国家是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三大主导力量,尤其是中国和日本更是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不可缺失的支柱力量.与欧洲地区的国家不同,在东亚地区的国家和地区中,不仅存在社会制度上的差异,而且,共同理念和区域意识也严重缺失,甚至地域定位和价值取向等也相互抵触.因此,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素和外在因素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建立起东亚一体化的共同体式的区域框架体系是极其困难的.在目前情况下,优先建立起区域内的制度诱导型经济合作关系,可谓是通向共同体式经济一体化的起跑线. 相似文献
9.
欧亚经济联盟成立至今已七年有余,期间通过建立共同市场和加强对外合作,使联盟内外经贸实现恢复性增长。联盟内部发展稳中有进,但成员国由于利益分歧而缺乏有效的政府间合作机制,经济政策执行上存在较大差异;联盟对外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非特惠贸易协定、与第三国或国际组织签订合作备忘录等形式,加强多边合作,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但实效有限。通过对联盟深度一体化评估后发现,联盟对外合作文本总体上涵盖内容较少。相比货物贸易和贸易便利化,投资和服务贸易基本没有出现在与合作伙伴国的协定条款中,一体化深度有待增强。面对未来内部问题和外部合作的双重挑战,联盟应在强调经济合作核心作用的同时,进一步通过深度一体化来实现国际市场和合作领域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自1993年以来,中国城乡一体化总体趋势是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其间只有1995—1996年、2003—2004年城乡一体化水平有所加强,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由于公共财政理念尚未有效贯彻、政策力度幅度有限、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关系走向未能根本转变。要用公共财政思维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广佛肇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布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广佛肇经济圈区域经济战略布局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广佛肇经济圈的区域经济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提出构建“三区一带”的区域经济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近年来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正成为东亚地区整合的重要模式。这不仅体现在中国与东盟以及日本、韩国为预防东亚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努力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的进程中,更体现在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双方关系在更多领域的发展,对构建东亚地区整合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对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领导者作用的立场不仅稳定了双方关系,对构建东亚新秩序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整合与老工业基地振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北三省所有制结构相似、产业结构雷同、支柱产业相近,产业投向以重工业为主,形成众多产业基地,竞争性大于合作性。同时,由于东北三省各自为政,工业领域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所以,今后如何从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角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整合各地发展规划,应当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最为重要的一环。针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特殊性,文章进一步提出了东北三省的区域经济整合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注全球区域经济整合中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流动问题,说明“资本先行”作为一种价值观和经济规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资本流动既会产生收益,也会带来风险。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自由化密切相关;资本带来自由的前提是资本本身必须自由。当经济自由带来更多财富的时候,也必须强调产权或资本所有权必须得到切实的保护。贸易自由化是经济自由的必然结果,形式多样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发挥的重要作用,是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成果,将继续促进亚洲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继续改善亚洲和中国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广佛肇一体化进程中产业转移的经济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产业势能和经济场为两个概念,对珠三角各城市的产业势能与城市间的经济场进行研究得出:广佛肇、江中珠、深莞惠三大经济圈的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依据产业势能和经济场强度理论,产业转移的路径可以描述为,产业是从高势能经济区流向低势能经济区,并且产业转移最有可能是在经济场强度大的区域间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就国内研究区域开发模式的文章做一综述,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国际经典理论模式、我国的开发模式、国外的发展模式、甘肃省开发模式的文章及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