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 在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思想时,有一个重要问题哲学界认识很不一致,这就是关于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个问题,但从《矛盾论》的表述看,他实际上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作了肯定的回答。长期以来,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意见分歧,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则是从认识论出发,即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出发点不同,对所讨论的问题理解不一致,所以旷日持久的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变革的实质,恰恰就在于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①,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持“超越”论的学者认为,“唯物论和唯心论作为相反观点,是从两极去说明 世界本原、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关系等问题的。”这种“两极对立的观点都只 能说明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说明全部问题,”“都不能合理解决二者的统一问题”,而“超越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引起哲学发土革命性变革的实质所在。” ②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是对旧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正> 《东岳论丛》第三期上发表了张凌云同志写的《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一文。文章对于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提出了新的看法,读后颇受启发,但对他的解释仍然感到不甚准确。这里想发表点不同的浅见,以求教于张凌云同志和其他的同志们。我们要讨论清楚什么是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首先必须弄清意识能否对物质起决定作用,如果能起决定作用,那么,只有在什么样的情况或条件下,才能起决定作用。“能否起决定作用”与“在  相似文献   

4.
齐、刘二同志在《哲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五期和第九期分别发表“一评”和“再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以及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七期上发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起决定作用’说背离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等文中论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觉得很受启发。但是,刘齐二同志却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对生产力也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说成是“新的观点”,并歪曲为“相互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首先,我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也决定  相似文献   

5.
<正> 山东省哲学学会,于六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济南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到会同志围绕着党的思想路线,对实践标准问题的理论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实践标准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要进一步端正思想路线,必须从理论上深入地进行研究。围绕这个总题目,大家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①实践的定义。多数同志认为实践是人们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是思维变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过程。持这种观点的同志,着重强调了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活动,强调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和实践的社会性。少数同志认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能动活动,所以,都属于实践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我国哲学界围绕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精神能否起决定地反作用展开热烈讨论。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不能把有条件的变成无条件的东西。(《人民日报》80年10月19日)他们提问道:如果精神也可以决定物质,那么,当着在一定条件下第二性的东西对第一性的东西起决定作用的时候这两个决定又是谁决定谁呢?(《学术月刊》81年第3期)这种观点承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甚至巨大作用,但否定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能对物质起决定性反作用。他们认为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相似文献   

7.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自有哲学以来就一直争论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讨论的也很热烈。焦点集中在“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能否起决定作用”上。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搞清楚这一问题,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文史哲》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张季平同志的文章《怎样理解精神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对该刊去年第四期上刘光裕同志《只有一个决定作用》一文提出了异议。现在我想就此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张季平同志商榷。关于“一个决定作用”,还是“两个决定作用”,这是我国哲学界较长时期以来激烈争论的问题。表面看大家对物质第一性是没有疑义的,分歧似乎在于如何正确看待精神的作用。可是,精神总是与物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孤立地研究精神的作用,必须考察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在解决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时,主要的观点应当是:(1)物质是精神的根源,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了  相似文献   

9.
正确地解决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坚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无论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还是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都有重大意义。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坚持唯物论,肯定物质对意识的本原作用,而且要坚持辩证法,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在本体论范围内,即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只有自觉坚持这个基本观点,才能坚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政治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对经济起决定作用,这一问题近年来在理论界引起了比较热烈的讨论。最近从《社会科学研究》上读了赵国良同志《论政治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一文,赵文是坚持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作用这一基本观点的,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见解。但是在论证政治究竟能否起决定作用的问题上,我认为仍未触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这一点也是过去已发表的有关文章所存在的一个带共同性的缺陷。从不同观点的争论双方说,基本上都同意经济是本原因素,政治是派生因素,都承认经济起着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而分歧在于,一方只一味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另一方则极力论证政治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起决定作用。但是双方在争论中都没有认真地深入探讨这里所涉及的两种不同的决定作用,究竟具有如何不同的规定性。我认为,在经济同政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究竟应当怎样认识才符合历史唯物论,并不在于简单地承认一种决定作用或  相似文献   

11.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到怎样理解“决定”的涵义问题。列宁指出:“如果进行争论,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列宁全集》第32卷第34页) “决定”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是用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即说明二者谁居于决定作用的地位,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中的“决定”,是赋予了严格确定的涵义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弄清精神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问题,时永松同志认为,关键在于把两个不同层次上的决定作用区别开来。(见《晋阳学刊》1985年第6期)这一看法无疑是对的。但他并没有正确地区分两个不同层次上的决定作用。因此,有必要作穷根究底的探讨。一时文认为,在第一个层次上,即在世界的本原的范围内,只有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在第二个层次上,即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围内,意识正确与否在一定条件下对其指导的实践起主要的决定作用。我们认为,他对两个层次的决定作用的说明似是而非,在本质上是站不住脚的。正确的提法应当是:在第一个层次上,即在世界观(包括历史观)的范围或领域内,马克思主义既承认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又承认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的决定作用;而两个决定作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在第二个层次上,即在认识论的范围或领域内,马克思主义认为只存在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并没有精神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虽然物质对意识的产生、发展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但它并不能全然决定意识活动的全部内容和基本方式,更不能完全决定意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上的意识概念比较含混笼统,既没有对意识的内容和层次进行区分,甚至还把思维、意识、精神、观念等概念混杂在一起使用,更没有考察意识的层次性以及它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在把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作为真理对待的同时,深入研究意识的层次性及其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 姚伯茂同志在《东岳论丛》1983年第1期发表《也谈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一文,对我的《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一文提出了两条商榷意见,值得进一步讨论。我想再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姚伯茂同志和其他同志。姚伯茂同志的第一点意见是:拙文所说  相似文献   

15.
认为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相互转化,不是普遍适用的规律,应予“修改”和“补充”。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存在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问题。这种说法在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 恩格斯在谈哲学基本问题时,从两个不同的意义和角度来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从本体论方面来看,在宇宙本源这个范围内,物质和精神确实不存在主次地位相互转化的问题。从认识论范围来  相似文献   

16.
张江明同志在《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探讨》(载《学术研究》1981年第6期)一文中仍然坚持“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概括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并对这个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再探讨”。对于张江明同志“再探讨”一文中一些主要观点,我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同张江明同志“再商榷”。不对之处,敬请张江明同志和其他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批评指正。 (一) 我认为,首先要把哲学问题同哲学命题区别开来。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问题,是一个短语,它不是一个哲学命题,不是哲学判断。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史上唯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为中心的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它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均有杰出的贡献。本文主要就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一般说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个认识论命题,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但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一切”,我们认为,应当包括人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有关论述和运用来看,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5月6日、19日广州哲学工作者继续举行第三、四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会。发言者集中讨论了思维与存在在什么条件下互相依存,在什么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问题。对于思维如何依赖于存在这个问题,讨论者的意见是统一的。主要的论点是: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没有物质就不可能有意识;思维是某种的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大脑的属性,没有大脑这种物质,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思维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思维是存在的反映。讨论者对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也依赖于思维的问题,发言时有不同的论述。讨论者首先都肯定,对立的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在世界上还没有人类时,就根本不存在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的统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有了思维,思维就要作用于自然、存在、物质世界,没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为什么用关于整个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发展列宁的物质概念陶德麟同志认为:"当我们讲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时候(这也许是标准的'本体论'吧),难道有什么妙法避开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是做不到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在解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时没"有什么妙法避开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列宁在《唯批》一书的第三章第四节就指出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在认识论上早就叫作物质……的客观实在中推论出世界的统一性."但是,用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却不能解决关于整个世界本原的本体论问题.这是由列宁的物质概念的实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要顺利地进行改造世界的斗争,首先必须通过实践,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世界。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或精神现象是充满矛盾的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特殊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产物。意识或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